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湧現出一大批文武雙全的名人,如三國時期的周瑜,南宋時期的辛棄疾、岳飛等等,但是,歷史上還有這樣一位奇人:他進士出身,原本為文官,卻在戰場上叱吒風雲、戰功赫赫,與抗倭名將戚繼光齊名,後來更是做到大明朝的兵部尚書,並且慧眼識人,擢拔了一批良將,最讓人歎為觀止的是,他竟然還有深厚的藝術造詣,對中國曲藝的發展起到了推進的作用。
這位堪稱全能的傳奇人物放到今天,絕對是當之無愧的人生贏家,那麼,他到底是誰呢?
譚綸,字子理,號二華,江西宜黃人,24歲時高中進士(嘉靖二十三年科、公元1544年),中進士時的年齡比有神童之稱的張居正大了四歲(張20歲中進士)。
《大明王朝1566》譚綸形象
《明代進士登科錄》中,對解元考中進士時有年齡記載的共有398人,他們考中進士時的平均年齡為 32.34歲,和這些解元比,譚綸中進士的年齡要低於他們的平均年齡8歲,所以,譚綸中進士的年齡應該在明朝還是屬於比較早的。
唐朝時期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可見中進士之難!
雖然中進士並不能成為衡量一個讀書人才能的唯一標準,但能夠在青年時期考中進士,也足以證明譚綸才學過人,至少不是周進和范進那種死讀書之人。
周進和范進是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按照原著描述,他們二人都是有一定才華之人,可是卻到了五六十歲才分別中舉,周、範二人其實就是死讀書的典範,他們只會死啃書本,活活的把書讀死,不懂也不會靈活運用,單從這一點來看,和譚綸相比,真可謂有云泥之別。
《大明王朝1566》譚綸形象
譚綸出身於文官,卻熟讀兵法,且武藝高強,在抗倭戰場上縱橫馳騁。擔任台州知府時,譚綸訓練了一支千餘人部隊,“分數既明,進止齊一,未久即成精銳(1)”,倭寇進犯柵浦,譚綸率領這支部隊迎戰,三戰三捷。
倭寇進犯臺州,被擊退,又轉寇仙居、臨海,被譚綸“擒斬殆盡(2)”。
這個時期,戚繼光擔任寧(波)、紹(興)、臺(州)三府參將,從義烏招募了一批礦工,組建了戚家軍,正在訓練之中,無法作戰,身為台州知府的譚綸獨自承擔轄區內所有作戰任務,為戚繼光全身心的投入部隊訓練創造了條件。
三年之後,戚家軍訓練完畢,從此,浙江抗倭戰場進入戚繼光時代,戚家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戰爭奇蹟。譚綸與戚繼光、俞大猷等將領密切配合,終於徹底掃清了浙江倭患。
《大明王朝1566》戚繼光形象
假如沒有譚綸爭取到的三年寶貴時間,而是由戚繼光率領新招募的礦工一面訓練,一面出戰,那麼,戚家軍的戰績將會是另外一個樣子,可能遠不如今天看到的戰報那麼好看。
嘉靖四十二年,倭寇大舉進犯福建,攻陷重鎮興化城,福建巡撫遊震得被嘉靖皇帝免職,譚綸臨危受命,出任福建巡撫。
譚綸和戚繼光、俞大猷、劉顯等將領密切配合,取得平海衛大捷,戰報送到北京,嘉靖皇帝高興地甚至跑到太廟裡去告慰祖先。
譚綸雕像
譚綸一生征戰沙場三十餘年,“積首功二萬一千五百”,與繼光共事齊名,人稱“譚、戚”(3)。
譚綸是讀書人出身,卻武藝高強,精通劍法,訓練新兵時,曾“教以荊楚劍法及方圓行陣(4)”在戰場上上,譚綸也是身先士卒,曾在戰鬥中“刃血漬腕,累沃乃脫(5)”,有傳聞說戚繼光也曾向他討教過劍法。
譚綸善於識人用人,“善任俞戚而建大勳”,舉薦和提拔了戚繼光、俞大猷、劉顯等一大批後來叱吒風雲的戰將,堪稱明朝“伯樂”。
掃平倭寇後,譚綸又總督薊、遼軍務,練兵罝械,任內和戚繼光通力合作,共修築明長城兩千餘里,御韃靼於關外,衛護了京師安寧。
譚綸浮雕
譚綸酷愛戲曲,特別是流行於南方的“海鹽腔”,甚至在軍隊裡設定戲班,隨軍演出,這大概就是早期文工團了吧?
譚綸曾把海鹽腔帶回家鄉宜黃,傳授給家鄉父老,還會親臨排演現場,後來將弋陽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黃腔”。
譚綸和著名戲劇家湯顯祖是忘年交好友,隆慶六年,譚綸升任為兵部尚書,湯顯祖還特意寫了一首詩《送譚尚書行邊》,送給譚綸。
譚綸墓
萬曆五年,一代名將譚綸去世,追贈太子太保,諡號“襄敏”。
譚綸著有《譚襄敏奏議》、《譚襄敏遺集》、《書經詳節》、《軍事條例類考》、《點將圖》等作品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