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自古以來,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在大自然面前,無論人的地位有多麼顯赫,身份又如何高貴,終究難免一死。於是聰明之人,往往在生前就會為自己留下遺囑,將自己生前的心願和死後事宜用文字的形式提前交代清楚,做個生前明白、死後清楚的鬼。既然帝王也是人不是神,因此也是無法逃脫大自然的法則,只不過他們寫的遺囑被稱為“遺詔”。

在我國封建社會,大多數皇帝在臨死前是要寫遺詔的,在遺詔中,不但總結自己一生的功過,安排後事,還要確定皇位的繼承人,規定喪葬禮儀等。皇帝駕崩後,頒佈至全國各地以及中國附屬國。遺詔一般由皇帝口授,由皇帝指定的心腹重臣代筆。實際上,當皇帝病危時再寫遺詔,往往其本人或已口不能言,或神志不清,或昏迷不醒,或猝然死去,在這些情況下,只能由文臣代寫遺詔。然而也正因此,這種遺詔往往不能真實地表達出先帝的意願,甚至被反對派利用,起到宣傳反對派觀點、歪曲先帝真實思想的作用。如順治帝的遺詔,一些清史專家至今都認為那是在孝莊文皇后的授意下改寫的,以致使順治帝的遺詔成了他的罪己詔。

鑑於歷史教訓,康熙帝不以死為忌,決心趁自己清醒之際,採取漢族文化中子孫成家立業、分家產提前寫遺囑的形式,自己提前寫遺詔,並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開始,他就在思想上進行了準備,平時的生活和朝政等點點滴滴,自己認真總結,隨時筆記,精心收藏,十年之間,從不間斷。

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一月,康熙帝臥病在床,此時遺詔準備工作基本就緒,他決定在自己清醒之時,把已寫好的遺詔基本內容公之於世,讓海內臣民能瞭解自己的真實思想,避免將來一旦猝死,別人矯詔篡改。當月二十一日,康熙帝把眾皇子、滿漢大學士、九卿、詹、事、科、道等大臣召進乾清宮東暖閣,當眾宣佈了他準備了10年之久的遺詔。

首先,他介紹了自己最近的身體健康情況:

朕少時,天稟甚壯,從未知有疾病。今春,始患頭暈,漸覺消瘦。至秋月,塞外行圍,蒙古地方水土甚佳,精神日健,顏貌加豐,每日騎射亦不覺疲倦。回京之後,因皇太后違和,心神憂瘁,頭暈頻發。

接著,康熙帝闡述了清朝入主中原最是天經地義、名正言順的,稱其原因是“應天順人,撫有區宇,以此見亂臣賊子,無非為真主驅除耳”。雖然當皇帝五十餘年,卻全是“實賴天地宗社之默佑,非予涼德之所致也”。自古至今,在有年號的211位帝王中,他當皇帝時間最長。然而他在位雖久,卻“未卜後人之議論如何,而且以目前之事,不得不痛哭流涕,豫先隨筆自記,而猶恐天下不知吾之苦衷也”。

康熙帝講完自己用心治理天下的苦心未必能為天下世人知之後,話鋒一轉,開始講述自己提前寫遺詔的原因:

自昔帝王,多以死為忌諱。每觀其遺詔,殊非帝王語氣,並非中心之所欲言。此皆昏瞀之際,覓文臣任意撰擬者。朕則不然,今欲使爾等知朕之血誠耳。

接著,他講述自己當政五十七年中日理萬機,用人行政,兢兢業業,“殫心竭力,有如一日”,“勞苦”治理國家,可他並沒有因此“旁諉”帝王所應擔負的責任。講到他的日常生活起居,自幼強健,巡狩節儉,戒酒色,防小人,因一次大病身體欠佳,未死之前不吐不快,為之旁徵博引,評古論今。並講明他不信祥瑞,只求實政。洋洋數千言,盡皆肺腑之語。最後他這樣說道:

願爾等大小臣工,念朕五十餘年太平天子,惓惓叮嚀反覆之苦衷,則吾之有生考終之事畢矣。

並強調這些言語已經存在心裡十年,如果日後他死了,要說的話也就是這些了,“若有遺詔,無非此言。披肝露膽,罄盡五內,朕言不再”。

康熙帝的這篇感人肺腑的遺詔主要包括了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位久、高壽;二是勤於政事,鞠躬盡瘁;三是注重騎射,用武力統一和保衛國家;四是力戒奢華,崇尚節儉;五是不信祥瑞,講求實政。康熙帝的自我總結和評價,基本符合實際,並無誇大和吹噓之詞。

4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軼事:面對李鴻章的罵完就跑,曾國藩:當然是選擇原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