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鞭,您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呢?是這種?
還是這種?
如果是這樣,我建議您先面壁一會。鞭分硬鞭和軟鞭,軟鞭一般是皮質的,打屁股用的。我們今天主要說的是作為武器的硬質鞭。
鞭是一種古老的打擊類短兵器,從神話時代就有了,封神榜裡姜子牙的武器就是打神鞭。
不過據說打神鞭是桃木的,如果沒有法術加持,估計不怎麼結實。所以一般來說實用的鞭都是金屬製的。
春秋的時候伍子胥也是用鞭的好手,在離鄉背井多年以後回到楚國。他如願以償,給楚平王的衣服好好撣了撣土。他的好友申包胥跑到秦國去哭了七天七夜才借來了救兵。
鞭長莫及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一般和深不可測聯用。
三國時期張飛主武器是長矛,不過安喜縣中督郵的呻吟聲,說明了翼德兄用鞭的技巧同樣出眾。
東吳名將黃蓋也是用鞭的名人,不過這組雕像中,用鞭的似乎是周都督。
另外一個成語“投鞭斷流”出自:《晉書·苻堅載記》:“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豪言壯語之後,就被打得屁滾尿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兩句話,也是從這場淝水之戰裡來的。
南北朝具裝甲騎盛行後,鈍器的地位開始上升,而鞭作為重心靠後的短兵器,得到了廣泛的應有。
武器的重心很重要,斧鉞棒之類重心靠前的兵器,掄出去以後要收回來的時候會很費勁。而鞭鐧的重心靠後,收發自如,使用上也更為靈活。
鐧的出現比鞭略晚,不過最晚在漢代也開始有人使用了,季漢名將傅僉用的就是四楞鐵簡。
鐧和鞭都是鈍器短兵,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鐧有稜,鞭有節。
有些鐧有尖可刺,鞭沒有。
鐧一般四稜,鞭一般六稜八稜或截面圓形。
至於單雙問題,鞭鐧都是有單有雙,這裡就不細分了。
最有名的一對鞭鐧CP就是秦瓊和尉遲恭了。
兩人武藝半斤八兩,都是隋唐裡吊車尾的好漢,所以和李元霸宇文成都這樣的全明星對決比起來,這二位的比試可謂是菜雞互啄沒什麼看頭。三鞭對兩鐧下來,還是秦二哥佔了上風,所以在門神裡,白臉的站右面,黑臉的站左面。
秦瓊的兵器是瓦面金裝鐧,瓦面的意思就是鐧面內凹有如瓦片的背面,如下圖所示。
宋朝用鐧的用鞭的都有,八賢王趙德芳就老捧著一把金鐧,號稱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可是到了也沒看他打過誰。
用鞭的世家還得說是呼延家,呼延贊、呼延灼都是用鞭的好手。
南宋抗金名將李綱的鐧流傳至今,藏於福建博物館。
鐧身全長96.5釐米,內稜長74.1釐米,所配鞘長76釐米,總重約3600克。鐧身呈稜狀,漸往鋒收。四刃每刃面寬1.6釐米,刃鋒利光亮,近格處一刃面嵌金篆書“靖康元年李綱制”七字。
隨著熱兵器的興起,為破甲而生的鞭鐧開始走向式微。明清比較著名的鞭鐧使用者似乎只有遼東督師袁崇煥了,他的兵器就是一把虎眼鋼鞭。
至於七節、九節、十一節、十三節鞭屬於軟鞭,一般僅做防身之用,而且難學難練,所以流傳不廣。
現在能經常看見的,只有這種晨練大爺玩的長鞭了。
小結
鞭鐧為破甲而生,又和甲冑一起消失。雖然它們不算常用的制式兵器,不過在漫長的兵器發展史中,還是有它們的一席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