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文帝時期開始,威脅劉氏集團統治的其他危機卻不斷升級。這一危機源於漢帝國的國家體制特點。郡國制的實施,致使諸侯王的勢力發展為中央朝廷的巨大憂患。文帝前三年,濟北王劉興居趁文帝為討伐入侵北方的匈奴出征太原之際,發動了叛變。文帝急命柴武為大將軍,率領10萬大軍圍剿了濟北王的叛軍。
濟北王劉興居是這一年剛剛去世的原朱虛侯劉章之弟,最初封號為東牟侯,曾在平定呂后之亂時同其兄朱虛侯一起立下大功。事後,朱虛侯與東牟侯分別被封為城陽王、濟北王。但是,濟北王的封地卻是從齊王封地中分割出的一部分土地。有學者指出,對封地的不滿正是濟北王叛亂的原因。
劉長為高祖之子,而當時高祖在世的皇子也僅剩下他和文帝。淮南王之所以被判謀反罪,是因為他在封國行事皆仿天子之法,例如不用漢法,實施自制法令,賜封爵位,出入宮中皆號令警戒清道。濟北王和淮南王同為劉氏一族,並且都與當朝皇帝血脈相連。可以說“非劉氏不封王”這一高祖遺訓,在剷除呂氏一族後得到了切實的貫徹,然而諸侯王與皇室之間的關係也開始出現了不可修復的裂痕。
諸侯王的勢力如何抑制?七國叛亂的訊息到達中央後,景帝立刻任命太尉周亞夫為三十六將軍之總將,迎擊吳楚大軍。周亞夫是平定呂后之亂中的功臣太尉周勃之子,是文帝彌留之際特意留下遺言“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的名將。派遣周亞夫的同時,景帝還命曲周侯酈寄迎戰趙王軍隊,將軍欒布抗擊齊國諸王軍隊,大將竇嬰屯守滎陽以監視齊國、趙國軍隊。
但竇嬰在出發之前,卻與袁盎展開密謀,袁盎曾在文帝時期進獻過抑制諸侯王的策略。兩人經過密謀認定:借朝廷之手誅殺叛軍舉旗問罪的晁錯,是不動一兵一卒便能平定七國之亂的最好辦法。實際上,竇嬰、袁盎向來同晁錯交惡,當時袁盎又離官居家,處於受制於晁錯的境地。於是,竇嬰向景帝進言,袁盎有解決七國之亂的良策。
景帝同意召見袁盎。袁盎謁見景帝時,以所陳之策為秘策為由,請求單獨進見。侍臣們退出後,皇帝身邊僅剩下御史大夫晁錯一人。但袁盎再次請求單獨面聖,心存不滿的晁錯也只得退下。晁錯退下後,袁盎向景帝陳述七國之亂的原因,建議只要斬殺元兇晁錯、將削地歸還諸侯國,便能兵不血刃地平定七國叛軍。
但是,晁錯在景帝為皇太子時便是景帝的寵臣,斬殺晁錯對於景帝而言,可謂於情不忍。但是,面臨著要因內亂令萬民死還是令一人死以救萬民的抉擇時,景帝覺悟到站在帝王的立場上就絕不能有個人私情。默然許久後,景帝同意了袁盎的秘策。數日後,晁錯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由中尉為其穿戴好朝衣後,被直接帶到東市處以腰斬。
在文帝、景帝時期暢談經世之學的晁錯,就這樣走完他人生的最後一幕。竇嬰和袁盎用晁錯之死換取叛軍議和的秘策成功了嗎?為了把朝廷已誅殺晁錯的訊息告知吳王劉濞,袁盎被任命為太常出使吳王軍隊的陣營。袁盎曾由中央派遣出任過吳國的丞相,與吳王劉濞為舊知。但是,吳王劉濞聽聞袁盎作為使者到來,連見都未見。
吳王劉濞作為七國盟主起兵的真實目的,並不在於他們所打出的旗號一一清君側、誅晁錯。劉濞深知,要解決中央與諸侯王之間的矛盾,除了戰爭已絕無他途。這是一個歷經了漢初的血雨腥風仍大難不死活到62歲的劉氏長老的冷靜判斷。當他知道袁盎來意時,僅說了一句“我已為東帝,尚何誰拜?”袁盎出使失敗,幾經險境才逃回了長安。
吳楚七個國家遭遇失敗吳王劉濞指揮吳楚兩國大軍渡過淮水進入梁國,在棘壁之戰中斬殺梁軍數萬人。梁王劉武為景帝之弟。但梁王還是鎮守住了其國都睢陽,成功地牽制了吳楚大軍西進的步伐。另外,膠西王率領的四國聯軍,雖然將齊國的都城臨淄包圍,但由於齊王的防禦戰術與堅守,始終攻城不下。
中央軍與叛軍的戰局進入僵持狀態。此時,中央軍總將周亞夫得知叛軍已經攻至睢陽,便採取了切斷吳楚大軍糧道的相應對策。他一方面命令軍隊退至東北部的昌邑儲存兵力,另一方面派遣輕兵在淮水、泗水的河口一帶擾亂敵軍,切斷吳楚大軍與本國之間的運糧道路。這一策略果然奏效,包圍睢陽的吳楚士兵開始面臨軍糧斷絕的困境。吳王劉濞便命令軍隊圍攻昌邑,但周亞夫只防御而不迎戰。
最終,吳楚大軍中出現飢餓而死計程車兵,逃兵現象也屢屢發生。意識到形勢不妙的吳王劉濞,帶著數千人馬棄軍連夜東逃,渡過長江後,進入丹徒,在那裡與東越派遣來的軍隊匯合。但實際上,此時的東越軍已經成為朝廷的內應。吳王劉濞最終死在了東越軍的誘殺之下,而這距離他起兵之日僅僅兩個月。
吳王逃走後,吳楚兩軍計程車兵紛紛投降周亞夫或梁王,楚王劉戊自盡而終。包圍臨淄的四國聯軍,耗費了三個月卻始終未能破城而入。中央的討伐軍日益逼近,諸侯王只得率領各自軍隊撤回本國,但都遭到中央軍的追殺,各諸侯王皆以自盡而終。如此,七國叛軍在舉兵三個月後全部覆滅。雖然趙王撤回趙國後固守城池十個月之久,但最終也被將軍酈寄的軍隊攻陷,戰敗自殺。
諸侯王的勢力終於得到控制七國之亂導致漢政權動盪不安,爆發之初甚至出現了雙方勝負難料的局面。但儘管如此,這次叛亂僅持續了三個月就以中央軍的勝利而告終,七國諸侯王全部敗亡。七國之亂對於國家今後統治諸侯王的政策有何影響呢?雖然發生了諸侯王叛變的事件,但朝廷將其平定後,並未廢除諸侯王制度,它與列侯制度一起被延續了下來。
之後,漢朝皇帝的諸皇子也都被分封為王,可以說漢帝國的郡國制度依然如故。但是,針對叛亂後的情況,中央制定並實施了新制度。第一,諸侯王要與其封國的國政分離。在此之前,諸侯國的官吏,除了中央派遣的丞相以外,全部由諸侯王任命。
七國之亂後,諸侯國的丞相改稱為“相”,與中央機構同名的官職被廢除,如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博士等。同時,減少其他官吏人數,封國的政務一律由中央派遣的相職掌。此外,增加中央派遣官吏人數,並且他們的義務不是為諸侯王效力,而是以中央機構官吏的身份行事,並負責監視諸侯王。因此,諸侯王的行動更大程度地受到了中央的制約。
這一改革產生的結果是:首先,諸侯王即便在封國居住,也無法干涉其封國的國政;其次,諸侯王的收入僅限於由中央派遣的官吏在其封國內徵收的租稅,杜絕了像以往吳王劉濞那樣擅自經營制銅業、製鹽業的情況。第二,縮小了各諸侯王的封地。叛亂爆發之前,一位諸侯王的封地可達到數個郡數十城。叛亂平息後,在新封諸侯王之中,即便是封給皇子的國,面積也僅限於十餘城。
同時,七國之亂以前存在的大諸侯國,在諸侯王死後,透過將其領土分封給各個兒子的方法,縮小了封國的面積。例如,在討伐七國之亂中立功的景帝之弟梁王劉武的封國原本北接泰山,西達高陽,擁有大縣四十餘城,然而劉武死後,這樣一個大國就被劃分為五塊,分別封給了他的五個兒子。
結尾元朔二年推恩令在郎中主父偃的建議下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是,以對諸侯王的子弟廣施皇恩為名義。七國之亂後,朝廷透過派遣官吏的舉措,完成了對諸侯王統治的強化以及對封國的支配。這代表了漢帝國中央集權化的完成以及皇權前所未有的強化。
參考文獻:
《漢書》《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