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在蘇德戰場上,蘇軍在打贏了莫斯科保衛戰後,德軍向西撤退了300多公里,戰局漸趨穩定。令朱可夫意外的是,他遇到了防禦戰大師莫德爾。
在勒熱夫突出部,朱可夫和莫德爾在勒熱夫突出部交過手,雙方傷亡比例是8:1。朱可夫就是因為勒熱夫地區拉鋸戰的原因,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於是在評價斯大林格勒戰役時,有人做了一個看起來比較矛盾的結論,那就是朱可夫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雖然勝利了,可光彩卻在莫德爾身上,為何會是這樣呢?
要想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很有必要對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後,蘇德兩軍的實際情況有個大致的瞭解。雖然蘇軍贏得了勝利,可是德軍主力並沒有在這場戰役中受到太大的損失,因此莫斯科戰役成了一場名副其實的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戰後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保留的有100萬主力,威脅到了蘇聯。
而蘇聯的後勤補給,也已經到達了極限。在莫斯科保衛戰的反攻階段,在羅斯托夫地區境內的德軍就遭到了蘇軍反攻,並且這條反攻的線路一度高達300公里,要知道蘇軍最遠的後勤補給差不多就是這個距離。在莫德爾的指揮下,德軍在撤退的同時,還打擊殲滅了追擊德軍的蘇軍小股部隊。
雖說雙方在剛開始的拉鋸戰投入的兵力少,可慢慢的規模越來越大。對蘇軍來說,德軍在蘇德爾的帶領下,從防守到反攻,一點一點消磨了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後建立的信心。德軍為了能夠重新鼓舞士氣,在勒熱夫地區打敗蘇軍,是非常有必要的。
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朱可夫投入的兵力包括了加里寧方面軍和西方面軍,總數高達100萬。在勒熱夫地區的4個月的時間裡,和德軍進行了反覆激戰,這一戰蘇軍損失了77萬人。一直到1942年7月,德軍的莫德爾部署了"塞德里茨行動",只是想配合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第6集團軍。在11天的時間中,俘虜了30多萬蘇軍,德軍再次抓住了勒熱夫戰役的主動權。
在當時的整個戰局來看,蘇軍的情況確實不容樂觀,先是克里米亞失守,其次失去了勒熱夫戰場的主動權。朱可夫之所以離開勒熱夫防線,就是為了儘可能地保住斯大林格勒。結果在朱可夫的力挽狂瀾之下,殲滅了150萬德軍。
就是在蘇軍發起了"天王星行動",企圖圍殲在斯大林格勒德軍的時候,朱可夫卻把目光轉到了勒熱夫方向,投入140萬大軍。制定了"火星行動",這是一個針對德軍第9集團軍的復仇反擊行動。只是這次的復仇反擊沒有想象中的順利,於是莫德爾再次把"防禦戰大師"思維運用到了戰場上。當時的德軍在做防禦的基礎上,還用3個裝甲師組成機動部隊,對蘇軍的兩翼發起了不間斷的攻擊。
在經過苦戰後,蘇軍的傷亡一度高達76萬人,而德軍只損失了4萬人。讓朱可夫更氣憤的是,莫德爾把蘇軍擊退之後,撤退了100多公里,反過來攻打了蘇軍,重要是殲滅的蘇軍人數有10多萬,從這之後,勒熱夫拉鋸戰正式結束了。
在戰略上看,蘇軍在勒熱夫防線雖然損失特別慘重,但不是一點好處也沒有,起碼減輕了斯大林格勒方向蘇軍的防守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和蘇軍在勒熱夫做的巨大犧牲是分不開的。
從戰術上來說,莫德爾的"防禦戰大師"名聲,正是由於勒熱夫防禦戰才成就的。在這場戰役中,莫德爾利用坦克部隊組成小股突擊力量,對蘇軍展開了連續性的反撲,而且還把反擊和防守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這種積極性的防禦戰術,體現了莫德爾在軍事思想慢慢的成熟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