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原本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字,意思大概是“我的”。

好傢伙,等到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發明了“皇帝”的稱號,他順手把“朕”這個字也給獨佔了:從此,只有皇帝一人可以自稱為“朕”

相當霸道。這樣強勢強權的君主,無疑是極度顯眼的,想殺他的人很多。

影視劇《大秦賦》中的秦始皇嬴政

戰國七雄,秦國是最西邊的國家。早在嬴政帶領秦人東出、掃滅東方六國的大戰期間,就有人試圖刺殺他。這個人就是春秋戰國“刺客人氣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荊軻。眾所周知荊軻刺秦失敗了,而他敗了以後,他的好友高漸離也刺秦失敗。

這一對好朋友的刺秦故事是怎樣的?

影視劇《大秦賦》中的荊軻

當年,燕國的位置在整個戰國版圖的最北方,與外族匈奴接壤,距離秦國是很遠的。隨著大秦的鐵蹄踏滅韓國,燕國人感受到了威脅,燕國太子丹尤其惶恐。

秦王嬴政出生在趙國,太子丹少年時在趙國當質子,兩人交好。後來嬴政回秦國成了秦王。兩人再次相見,卻是太子丹到秦國當人質之時。史載,身為秦王的嬴政沒有禮遇太子丹,昔日好友反目,太子丹滿懷怨恨逃回燕國,決意報復,他找到了刺客荊軻。

韓、燕相繼被滅,荊軻帶著一張作為臣服象徵的燕國督亢地圖和秦叛將樊於期的首級,去刺秦。圖窮匕見,荊軻抓起藏在地圖中的匕首刺殺秦王,即將得逞,卻被砍倒。

影視劇《大秦賦》中的高漸離

荊軻敗了,多年以後他的好友高漸離,那個在易水擊築、送荊軻刺秦的高漸離,也踏上了刺秦之路。

高漸離擅長擊築(樂器),名聲在外。嬴政愛惜他的才華,明知他與荊軻相熟,還是赦免了他,只是弄瞎了他的眼睛。高漸離慢慢取得嬴政的信任,悄悄把鉛熔化在築裡。後來他進宮接近嬴政,趁機舉起築撲打,但沒打中。

影視劇《大秦賦》中在易水邊擊築的高漸離

天下統一了,但刺殺並沒有停止,高漸離的刺殺就發生在天下統一之後。六國亡了,但六國的子民還在,老有人謀劃著要殺嬴政。

有一次,嬴政想穿著便裝在咸陽城裡微服出行,身邊只帶了四個武士。這天夜裡,他們在蘭池宮遇上盜賊,受到了逼困,形勢危急。好在,武士擊殺了賊人。嬴政下令在都城四周搜捕同黨,找了二十天,一無所獲。

當時的局勢可能是很緊張的,這一年一石(約20公斤)糧食的價格高達1600錢。穿著便服夜行的嬴政,都能被發現、被刺殺。

影視劇《大秦賦》中的嬴政

老有刺客想害朕。此前,發生過更為兇險的刺殺,主謀叫張良

張良,那不是劉邦的謀臣嗎?是啊。劉邦崇拜比他大三歲的嬴政,但他的謀臣張良可是恨透了秦始皇。

嬴政有個習慣:每滅掉一個國家,就在咸陽北坂上仿建該國的宮殿,再往裡填充各國的美人和財寶。

在他看來,這是彰顯一統天下的功績;而在被滅的六國人眼中,這是一種炫耀和羞辱,所以六國後人更加仇恨秦始皇,這其中就有張良。

影視劇《大秦賦》中的嬴政

張良的祖上是韓國人,他的父親和祖父曾經做過韓國五代國君的相國,張良豈止是“官二代”。韓國被滅的時候,張良還小,尚未進入官場。但國破家亡的仇恨,讓他決意要復仇。

秦滅六國,韓國是第一個被滅的國家。嬴政滅韓,對韓王韓國貴族都很好,沒有誅殺他們,還保留了他們的財產。

因此,出身韓國貴族世家的張良,在韓亡以後還能住在故鄉,祖傳的豐厚家產也沒被沒收,家裡光是奴僕就有三百多個。

當時,張良的弟弟死了,但他不去料理喪事,而是把錢省下來,拿著全部家產去招募刺客,就為了刺殺嬴政。他東奔西跑,終於招募到一位大力士,又專門打造了一把120斤重的大鐵錘,準備一錘子要了秦王的命。

秦銅車馬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熱衷巡遊天下考察民情的嬴政,開始了新一次的東遊。對張良來說,行刺的機會來了。

張良事先算好了嬴政東遊的路線,帶著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在河南省陽武縣)。眼看嬴政的車隊近了,大力士將120斤重的大鐵椎投向了嬴政坐的馬車。可惜,一個偏差,鐵錘只擊中了旁邊的副車,嬴政死裡逃生。

怒不可遏的嬴政,下令四處搜查刺客,找了十天,一無所獲。

難道是張良的刺殺,計劃得神鬼莫知嗎?

不是的。有人知道張良招募大力士、知道他找過善於投擲的人,但沒人暴露張良的秘密。只因為痛恨嬴政的人太多了。

秦銅車馬

在荊軻刺秦失敗十年後,發生的這兩起刺殺,都是有形的。

無形的刺殺,一直延續到了秦始皇死後。刺殺的武器就是被滅六國後人的,比如楚國王族的後裔班固,在史書中寫了不少抹黑秦始皇的話:說他是呂不韋的兒子,說他坑殺儒生,等等。這樣滿懷仇恨的提筆誅殺,比當年的刺殺厲害得多。

紀錄片《中國》裡的荀子形象

儒家的荀子曾經到秦國考察,對秦國的吏治大為讚賞,但也為這個國家缺少儒家文化而不安。說起來,秦始皇並非完全獨尊法家,他的理念是很混雜包容的,也包括一些儒家觀念。

假如當年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儒家的文化得到更多重視,百姓及時獲得休養生息,那麼秦朝是不是就能避免二世而亡呢?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萬曆 - 朝鮮戰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