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我們前兩期文章詳細講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登基之路,一次唐隆政變將李唐神器轉入父親李旦這一系;而一次先天政變,將自己徹底變成大權獨攬的“真皇帝”。

28歲的李隆基成為了大唐王朝的真正掌舵人,他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年號,之前的“先天”有點晦氣,被父親掣肘,被姑姑制衡,過得不太舒服;改“先天”為“開元”。

第二步自然就是治理國家,將自己的意志注入到整個大唐帝國之中。可是,在剛開始治理的幾年間,唐玄宗卻幹了一件讓人有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打擊功臣。

我們知道,唐玄宗是透過政變榮登大寶的,全國局勢非常穩定,所謂的“功臣”們只是政變的協助者,也根本沒有什麼蓋世奇功,更別提功高蓋主的問題了。

再說了,即使要打擊,也不是剛剛繼位就開始打擊功臣吧,功臣們還沒得好好享受享受賞賜,升官的快感,就立刻給人趕走了,這在中國皇帝史上確實是比較少見的一幕。

而造成這一幕的人,其實不是唐玄宗本人,而是姚崇。

一代名相,重出江湖

開元元年,也就是公元713年,李隆基剛剛繼位,就跑到新豐(也就是現在的陝西臨潼附近)閱兵,打獵。當然,他不是為了去打獵的,而是為了去見一個人——同州刺史,姚崇。

同州距離新豐不到三百里,按規矩姚崇作為地方官員是需要陪同皇帝的。可讓姚崇和百官都非常奇怪的是,唐玄宗打獵的時候,不需要其他人陪同,單單就需要姚崇這個62歲的老頭陪著一起。

令人驚奇的是啊,這62歲的姚崇一點不含糊,和唐玄宗一起打獵,配合得非常默契。姚崇早年也是一個官二代,富二代,打獵什麼的都是一流,62歲也是老當益壯,毫不含糊。

打著打著,李隆基就突然問姚崇一個問題:愛卿認為,如今朝政當如何治理。

姚崇明白,皇帝要重用自己了。

那這姚崇是何許人也?為什麼唐玄宗要專門跑去打獵,找機會見他一面,還要問這個62歲的老頭這樣,那樣的問題?

早在武則天時期,姚崇就已經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一級的人物,深受武則天信任。在神龍政變中,姚崇同樣是除了五位重要人物之外的核心成員。

我們前面說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的爭鬥,姚崇正是因為維護李隆基,得罪了太平公主,而被外放,擔任同州刺史。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姚崇當年還是為李隆基犧牲的。

同時,當年勸說唐睿宗李旦讓位給李隆基的重要人物中,也包括姚崇。所以說,62歲的姚崇絕對是當時的一代名相,無論是能力還是經驗都是時代一流。

次日,姚崇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梁國公,後升任紫微令。一代名相,重出江湖。

新人新氣象,老人也有新氣象

無論你熟不熟悉唐朝的歷史,也不論你熟不熟悉唐玄宗一朝的歷史,你都有可能會聽過“十大要說”,“十大要說”是由姚崇提出的治國基本方略。

可以說,姚崇的“十大要說”基本貫穿了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至少15年的治國方針,其中一些內容甚至貫穿了唐玄宗治國前30年的方略之中。

當然,“十大要說”具體是什麼,我們在這裡就不詳細說了,因為我們下一期文章會用一整篇文章詳細敘述“十大要說”,這裡就不耗費篇幅詳細講述。

我們在這裡只提“十大要說”中的一點,這一點與我們這篇文章的內容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對寵愛的親信的不法行為嚴加制裁。

這點也就成為了唐玄宗和姚崇打擊政變功臣的重要原因。

可以說,打擊功臣的核心人物其實不是唐玄宗,而是姚崇。唐玄宗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簽字表示同意的皇帝陛下而已。

手段或許並不光明,但效果一定非常顯著

如果是看過我們的歷史教材的人,無論你學習的是哪一個版本,你都很有可能對三個名字非常熟悉:姚崇,宋璟,張九齡。因為這是我們歷史教科書上認為的,開元盛世時期的三位賢相。

宋璟,張九齡我們後面會提到,這裡就不說了。說實話,你說姚崇是賢相,恐怕姚崇本人都不同意,甚至他老人家可能還會有點不高興。

姚崇絕對不是一個賢相,他的道德水平確實是有點問題的,當然他本人其實也毫不迴避。如果我們用一些現代術語給他分類的話,他屬於典型的“鷹派宰相”,強調“吏治”。

我們從姚崇的一些手段就可以看出,姚崇的能力之強,以及手段的強硬程度。當然,這些手段如果用道德水準來衡量,大多數都不怎麼光明。

不過,人無完人,無論從什麼角度評判姚崇,要磨滅不了他的功績,也抹殺不了他的“十大要說”為開元盛世奠基的事實。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姚崇是怎樣打擊那些功臣們的。

首先來看看我們的老熟人鍾紹京,唐隆政變中猶豫不決的鐘紹京最後還是決定幫助李隆基政變,隨後自然成功了一大功臣,官至戶部尚書,太子詹事。當然,鍾紹京其實對這樣的安排有些不滿意,所以就發了幾句牢騷。

姚崇打擊他的方法很簡單:你不是發牢騷嗎?我就把你的牢騷轉述給皇帝陛下,轉述過程中夾帶點私貨也很正常,添油加醋嘛。隨後,鍾紹京很快就被貶出京城。

除了鍾紹京,名臣張說也在被打擊的行列之中。張說是當年李隆基做太子時候的老師,在先天政變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張說和姚崇當年是有一些矛盾的,在姚崇擔任宰相之後,張說有些擔心自己的地位,於是就找李隆基的弟弟,岐王李範,發發牢騷,訴訴苦。

結果這點就又被姚崇給抓住了,姚崇知道,光是直接和唐玄宗說這件事情,是不可能打擊張說的,唐玄宗也不會在意的,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堪稱奧斯卡影帝的一幕。

一天上朝結束之後,大臣們紛紛退朝,姚崇卻一瘸一拐的落在了最後。唐玄宗一看,老姚是不是有什麼毛病啊,急忙上前關心關心。結果姚崇來了一句:我的病不在腳上,而是在心裡。

隨後姚崇接著說:張說是陛下倚重的重臣,李範是陛下最喜歡的弟弟,我看到張說出入岐王府,這心裡的毛病就來了。

完美啊,打擊而不留下把柄,不愧是混跡官場多年的老油條。

不久之後,張說被貶到嶽州,擔任嶽州刺史。當然,希望大家不要忘記張說,因為我們後面的文章還會提到他,他未來將再度成為大唐王朝的關鍵人物。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張說和鍾紹京只是縮影,除此之外劉幽求,魏知古也同樣是姚崇打擊的物件(當然,魏知古算不上功臣)。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認為,這不就是姚崇打擊異己嗎?張說和他有矛盾,立刻找機會趕走張說;我們沒提到的魏知古,同樣也是和姚崇有矛盾,最後也被排擠。

我們不能否認,姚崇有打擊異己的成分在其中,但是如果沒有唐玄宗的首肯,姚崇能這樣幹嗎?換句話說,打擊功臣其實是姚崇和唐玄宗之間的默契,姚崇是明面上的打擊人,唐玄宗則在背後推波助瀾,簽字同意。

回到我們文章最初的中心:為什麼要打擊功臣,而且要剛剛登上皇位的時候就急著打擊功臣?

原因很簡單,此時的大唐王朝,看起來很平穩,其實很亂!從武則天時代開始,皇室經歷了無數的政變,殺戮;朝廷的大臣們也更迭頻繁,今天你有可能是政變的功臣,明天你就有可能會成為被政變幹掉的物件。

趕走功臣,其實就是尋求穩定。

其次,我們大家不要把政變的功臣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功臣混為一談,政變的功臣通常有一個特點:他會獲得與他能力不匹配的位置。

比如劉幽求,政變前是縣尉,政變後是宰相。他有這能力嗎?當然沒有!如此一來,把他們外放或許還是一種最好的結局。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張說就是非常有能力的政變功臣,但是出於穩定的考慮,外放張說也是必然選擇,不過張說日後會上演“胡漢三歸來”的。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就會理解為什麼唐玄宗徹底掌握大權之後,要打擊功臣了,其實並不是怕他們“功高蓋主”,而是為了國家機器的運轉考慮的。

除了打擊功臣,任用老臣之外,唐玄宗還會有什麼新的舉措呢?那就是我們下一篇文章的重點核心了。

2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虎毒食子?殺掉兩個親立太子後,後趙石虎又為何要立下最弱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