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氣象史上,從公元7世紀中期開始,也就是唐初,中國開始了一個溫暖溼潤的時期,暖冬持續了100多年時間,當時的長安(今西安)不少年份不見冰雪。
但是,到了唐朝末年下了一場相當罕見的大雪,造成了嚴重雪災,連皇宮每天都有人被凍死。
當時的皇帝是唐昭宗李曄,他是唐朝倒數第二位皇帝。此時的大唐王朝已日落西山,與唐太宗主政時的“貞觀盛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年是天覆元年(公元901年),不折不扣的災年。
先是夏秋之交“久雨”,大雪下了很多天也不停。而入冬以後,就開始下雪,連雨加雪一直下到春天也未停止,《舊唐書》記載,“自冬至春,雨雪不止。”
在這樣極端雪天,全國遭災。因為夏秋“久雨”,莊稼收成也不好,民間少糧缺衣,“民凍餒者無數”——被凍死的窮人不計其數。
據時人筆記,在京城長安,在年頭十一月饑荒便開始了,“城中薪食俱盡”,無衣無衣,“民凍餓死者日以千數”。作為大唐王朝的首都,如此慘象令人震驚,每天凍死的老百姓都在千人以上,多麼可怕!
而糧荒也鬧到了皇家,宮裡糧食十分緊張,再加上這麼糟糕的雪天,其難可想而知。
皇帝都沒吃了,李曄只好命令宮人,在宮中支起一個小磨,自磨豆麥皇帝餬口。史書上是變樣說的:“自後宮、諸王十六宅,凍餒而死者日三四。”堂堂帝王之家、王侯之門,每天都有三四個人在飢寒交迫中死去,誰能想到當年世界最強王朝,會衰弱到這種程度!
雖然李曄當皇帝時出現了罕見的雪天,但由於仍處於“溫暖期”,相對來說,大雪天氣並不多見。
但到了公元1000年-公元1200年的兩宋時期,中國氣象候又開始“變冷”了,中國進入了氣象史上第三個“寒冷期”,雪災又與中國古人過不去了。
我查了《宋史·五行志一》(卷六十二),宋朝有雪災的紀錄在70次以上,而且很多是連年發生。其中以北宋初年最為糟糕。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主政22年,有5次大雪災記載——
太平興國七年三月,宣州霜雪害桑稼。
淳化三年九月,京兆府大雪害苗稼。
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凍死。
宋太宗在位時下的這些大雪,所造成的災害還不是最糟糕的。宋哲宗趙煦和宋欽宗趙桓當皇帝時下的兩場大雪才嚇人呢。
一場在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
這年冬天,京師(今天河南開封)所在的中原一帶入冬以後天天連下雪,到春天都沒有停止,史稱,“苦寒,民凍多死。”凍死的人太多,不少人家全家凍死,死絕了,連屍體都無人掩埋。
面對嚴重的雪災,趙煦作為皇帝也無心作樂了,取消了當年元宵節的遊幸活動,並恩告地方,進行撫慰。下詔賑災,“死無親屬者官瘞之”,指示沒有人埋,由官府派人埋葬。
其實,在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大雪已很厲害了。當年正月二十四(癸丑日)“大雨雪”,大雪把宮架都壓折了。俗話說霜前冷,雪後寒,第二天(甲寅日)就是特大寒潮。一週後的二月初三(壬午日)又是一場“大雨雪”,導致“泥途盡冰,都民寒餓,死者甚眾”。
一場在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
這年冬天格外地冷,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大地再次遭遇罕見大雪。從當年陰曆十一月開始下雪,一直下到次年正月,平地積雪厚達好幾尺,“人多凍死。”
當時京師站崗計程車兵手凍得兵器都拿不了,有的凍死,直直僵在那。如果光是下雪還好辦,偏偏又颳起狂風,士兵在城牆上根本站不住人。
《宋史》是這樣記載這年大雪的:“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鏡,行者不能定立。”大雪封門,老百姓沒有吃沒有燒,當時的朝廷還算不錯,允許老百姓去皇家花園砍伐花木當柴燒。
其時民間傳這樣的氣候不是好兆頭,人心惶惶。果然天災之外,又來兵禍。
當年是難得一遇的閏冬月,即閏十一月,就在這個月,金國兩路大軍會師,打到京城下。四月金軍攻破東京,燒殺搶掠,把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倆,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臣僚等計3000餘人,俘虜回金國,史稱“靖康之難”。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是丙午年,靖康之難也被稱為“丙午之恥”,趙匡胤一手開拓的趙姓北宋,滅亡了。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將靖康元年這場雪災,列為北宋年間“嚴重強寒潮災害”。
如果不是罕見的大雪,如果氣候正常,“靖康之難”或許可以避免的,北宋也不會退出歷史。可見,氣候與政權更迭的關係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