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兩漢政治其實就是一個門閥政治,在察舉制的作用下,大族世家們壟斷了大部分做官的權力,從而形成了許多延續千年的門閥家族。這導致了寒門士子難以出頭,社會矛盾日益深重,間接引發了後來黃巾起義的出現。

然而亂世也給予了這些門閥稱王稱霸的契機,像曹操、孫權、袁紹等三國割據諸侯,本身就是門閥子弟出身,如袁紹是四世三公,曹操是曹參的後裔等,更別說像劉表、劉璋、劉岱這些劉氏宗親了。

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三國割據諸侯中,他們麾下的不少謀士也有大族做靠山,比較出名的荀彧、楊彪、司馬懿等,其實是世家大族的後代,連所謂的“臣本布衣”的諸葛亮,也是琅琊諸葛氏之後。其家族條件絲毫不比諸侯要差,那為什麼他們不憑藉家族地位,打拼屬於自己的一方霸業呢?

這其實就是領導者與諸侯之間的區別,就相當於為什麼張良明明是韓國貴族,也會選擇給只是亭長出身的劉邦當手下的原因。因為他們聰明,所以比任何人更懂得規避風險,這種行為讓他們避免身首異處的同時,也限制了他的行動力。

要知道想稱王拜相的人對現有的政權而言,就是謀反的存在,必然會遭遇朝廷的毀滅性打擊,謀反是一種高回報高風險的行為。做謀士的人在享受利益的同時,卻也比當諸侯的人更害怕高風險,因為他們是世家大族的代言者,一旦舉義失敗,死的就不是自己,而是包括自己在內的幾百口家族子弟。

這就是為什麼謀士即便是世家出身,也不願挺身當領導的原因。世家身份讓他們有了更好的出身和發展空間,但也限制了他們的能力。例如荀彧在投靠曹操之前,曾打算給袁紹當幕僚,初衷不是為了出人頭地,而是為了儲存家族,因為他們冒不起這樣的風險。

其次就是他們沒有獨霸一方的實力,別看荀彧、諸葛亮等人作為世家子弟,人脈和財力皆不缺,但與曹操和袁紹這些諸侯相比,其實還是有些差距的,這差距主要表現在家族領域。

曹操背後擁有夏侯家和曹家的支援,所以才擁有足夠的財力可以招兵買馬。其次曹操和他的族人,如曹仁、夏侯惇等,在沒有做諸侯之前,都曾在朝廷軍隊裡做過事,如曹操做過騎都尉,參與過對黃巾起義的諸多戰爭,這也是為什麼他日後敢親自帶兵出征四方的緣由。

相比之下,像荀彧、楊彪這些謀士,都是典型的文人世家出身,家族歷代祖先都是從事文職,包括他們本人自己也沒親身接觸過什麼軍事實踐,即便招兵買馬,也很難在亂世中打出一方勢力,如袁術就是例子,在他當諸侯後,一切的行為可謂紙上談兵,孫堅死後,自己打的仗基本沒贏過。

謀士和諸侯都是聰明人,不過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同,這也註定了他們的事業發展高度各不一樣,不過如果諸侯沒了謀士的幫助,他們也難能成就自己的事業,所以謀士和諸侯其實都是互相依存的存在,沒有誰高誰低的對比。

2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劉秀一生六大重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