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派遣全國風水名士而選定的皇陵區。古時候看風水,主要考慮的是地下水位、地氣、土質等自然條件,以及棺木、屍體能否較長時間儲存的問題,並未涉及與子孫後代的關係。秦漢以後,隨著堪輿、相宅之風的盛行,開始摻進了許多迷信的成分。這種迷信色彩的加重,使許多相信風水之說的人認為,墓地選址的好壞與吉凶,直接影響到現實人生,如果墓地風水好,會給子孫後代帶來運氣,否則就要倒黴,並使家道衰敗等等。後來,東晉郭璞寫了一本經典風水學著作《葬書》。書中說,作為墓地,能具備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等條件,就算是上乘寶貴之地。郭璞所說的條件,其實就是指靠山臨水、枕山面水、背靠山峰、面臨平原。
明成祖朱棣
據《興國衣錦三僚廖氏族譜》記載,明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的徐皇后病故,明成祖早已想遷都北京,便將徐皇后棺槨暫時安放於南京的皇宮內,命令禮部尚書趙紅等大臣,遍訪精通風水人士。當時訪得江西贛州府興國縣三僚村的廖均卿,因他的先祖廖三傳是唐朝著名風水大師楊救貧的傳人,廖均卿被召傳南京後,奉永樂旨意專為徐皇后選擇“吉壤”,他察看了在南京的孝陵風水之後,便到北京找風水寶地,先察看了京西燕臺驛、玉泉山、潭柘寺、香山,又察看了京北的陽山茶湖嶺和懷柔的洪羅山、百葉山,後又察看了辛家莊、斧口、谷山、文家莊、石門驛、湯泉、禪峰寺,在北京四周足足跑了兩年時間,才好不容易找到了幾處供挑選的地方。
據說最先找到的是南口外的屠家營,但因皇帝姓朱,“朱”和“豬”同音,皇帝認為豬一旦進了屠戶的家,除伸長了脖子任人擺佈,沒有什麼好事,未能同意。另一處選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羊”和“豬”本可以相安無事地各自生活,但山後卻偏偏有個村子叫“狼兒峪”,豬的旁邊有狼盯梢自然危險異常,也未被採用。再一處是京西的“燕家臺”,永樂皇帝感到“燕家”和“晏駕”是諧音,不吉利,又遭到否定。後來廖均卿又呈上京西潭柘寺的繪圖給皇帝觀看,永樂認為景色雖好,但山間深處地方狹窄,沒有子孫發展餘地,亦未能入選。
屠家營村
廖均卿遍鑑京郊,挑選的陵寢卻一直不合皇帝之意。直到永樂七年(1409年),他前往昌平黃土山(即後來的天壽山十三陵所在地),登高縱目,見該處風水絕妙,為他處所不及,便繪成地圖,於八月初一到南京上朝,獻上地圖,並建議明成祖親臨黃土山觀察,希望明成祖“高張慧目,廣邁皇風”,並說,如將皇陵定於此處,則“玉燭清明,並立辰而永耀;金符浩蕩,亙萬古以長存;國祚無疆,邦家有慶”。
明成祖聽了非常高興,決定於初八吉辰與各風水師一同前往黃土山定穴位。當時還有另外兩名知名風水大師王侃、巫涯,也各自上了奏本。明成祖在比較之後,決定採納廖均卿的建議。初八子時,明成祖將幾位風水大師召到面前,說王侃、巫涯所定穴位不對,廖均卿所定穴位最好,當時賞賜了廖均卿金劍一把、銀鋤一把,讓他去點穴,隨即開挖了金井(就是埋棺材的穴位),這便是後來人們看到的十三陵區。
永樂七年(1409年),浩大的陵墓工程在黃土山下正式動工,所用軍工、民夫四十餘萬人。這年就在朱棣生日那天,朱棣來到黃土山視察自己的壽宮營建情況,並率領群臣飲酒作歌。待百官上壽時為討他歡喜,稱此山為天壽山。朱棣聽罷大喜,即以皇帝的九五之尊,傳旨改黃土山的名字為比較順耳動聽的天壽山。
天壽山
天壽山風水環境有五個典型特點:一是山體為燕山山脈之分支;二是皇陵區東、北、西三面為群山環繞,形成一個向南開口的馬蹄形凹地;三是南方遠處有案山和朝山,成為出入皇陵區的門戶;四是溪河交匯,水源清長;五是土壤優良,宜於植被生長。按照當時的風水理論,天壽山是一個聚氣的理想場所。“氣”,在古人心中是生髮萬事萬物的根基,能夠給子孫帶來福祿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內的生氣。尤其在廖均卿的墨筆下,天壽山的風水儼然是一幅星宿圖:“……山如萬馬奔趨,水似黃龍踴躍;太微天馬尊於銀潢之南,少府紫微起於天河之北。”這樣的雄闊山水和天象結構透露出來的“生氣”,豈能不令朱棣龍顏大悅。
十三陵靈氣與地形地貌並重,其風水結構可用四個字總結:龍、砂、穴、水,即來龍去脈,左右扶持,背山面水。明代後期的名士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曾有一段描述:“皇陵形勝,自其近而觀之,前有鳳凰山如朱雀,後有黃花鎮如玄武,左莽山即青龍,右虎峪即白虎,且東西山口兩大水會流於朝寧河,環抱如玉帶三十餘里,實為天造地設之區。”古代風水文化中,滲透著中國重意境美、重寫意美的國家氣質,這種審美傾向對日本等國的影響至今仍在延續,將皇帝葬在這種唯美的生態場中,是封建孝道的一種體現。可以說,這區區四個字,不僅隱藏著頗具現代哲學意義的宇宙觀和生命觀,以及人與環境和諧、平衡的終極追求,還隱藏著影響我們華夏文化數千年的儒家孝道思想。
當然,明成祖最終同意在黃土嶺下興建陵墓,不只因為風水之說,還有個更重大的意義和原因,那就是這裡山勢如屏,易守難攻,一旦駐軍把守,既可護衛陵寢,又便於保衛京師。
長陵
如今的十三陵,眾陵以長陵為中心,神路自南端陵門直達長陵,在長達7千米的主神道上建有石牌坊、大官門、碑亭、華表、石像生、龍鳳門等建築。這些不僅是皇威的象徵,而且也用以造成謁陵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