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不僅為歷史劇樹立了一個範本,同時也掀起一股秦始皇熱。
《大秦賦》雖然劇終已落下,但關於秦始皇的餘溫,還在蒸騰。
大秦賦
論述秦始皇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有人褒,有人貶,有人不褒不貶,有人先貶後褒,有人先褒後貶,不一而足。
我正不知如何著手,忽然想起郭沫若先生的《十批判書》,很有觸動,在郭沫若與偉人之間,還有一段頗有風趣的探討,那就是而偉人看過《十批判書》之後,欣然作的一首詩: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不從子厚返文王。
郭沫若對整個封建王朝徹底否定,認為其沒啥歷史意義,說秦始皇是一位空前的大獨裁者,偉人不同意。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的丞相王綰、李斯都曾盛讚秦始皇:“……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隨帶說一句,秦始皇採用了李斯的郡縣制,而沒用王綰的分封制,偉人說,沿襲千年來的制度不過是秦始皇留下來的,我忽然想到:如果當初秦始皇採用了王綰的分封制,秦朝會不會長壽一點呢?誠然,歷史沒有如果。
對秦始皇出現大面積詆譭的,應該是漢代的事情,陸賈、賈誼、司馬遷、班固等人,特別是賈誼的《過秦論》,“廢王道而立私愛 , 焚文書而酷刑法 , 先詐力而後仁義 ,以暴虐為天下始”,後世許許多多的批判,基本都這一個路數,為秦始皇的貪狼暴虐 、 殘賊天下奠定了理論基礎。
萬里長城萬里長
統一六國,是好是壞,是功是過?
統一的中國,無疑是好事!倘若換個角度,“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誰又甘心被別國吞併呢?強大的趙國,孱弱的燕國,誰不想千秋萬代?其實,放眼一下咱們看看現在的改革,就拿企業合併、混改來說吧,哪些人贊同,反哪些人反對?不言而喻,連一個企業都這樣,鬥爭無處不在,何況列國?不同層次的人,擔心的問題各不相同!
在偉人的眼中,秦皇漢武,無疑是“風流人物”,結束連年的戰火紛飛,秦始皇當然是大功德一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這一舉措,說得冠冕堂皇一點,就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將整個中國融合在一起,秦始皇的巨大作用,不可否認。
阿房宮
問題的關鍵,出現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大搞全國巡行、啟用封禪儀式、大搞基礎設施(享樂場所、修建陵墓)、到處求仙問藥。
好大喜功,乃是人性弱點,也是 歷史侷限性,而最為後世抨擊的“焚書坑儒”,或許以訛傳訛了,如果當真如司馬遷所言,六國史記、《詩》《書》,先秦諸子百家經典都付之一炬,憑秦始皇的性格,我們還能看到儒家經典嗎?所以,“秦始皇並沒有焚盡天下書”,所以,秦始皇焚的書,範圍還需考證,而坑儒,被許多人否認,秦始皇雖然重用法家,但也兼用儒家,簡而言之,他即便坑儒,大抵也是騙人的方士罷了。
這就有點奇怪,套用一句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