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國歷史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不勝列舉,從春秋晚期越王勾踐平吳後逼走范蠡,害死文種,到清中期乾隆作“貳臣傳”清算當初清軍入關時望風歸降的明朝舊臣,這樣殘酷的政治定律,反覆上演,其中,尤其以明初朱元璋的血腥屠戮為頂峰。

為什麼要說朱元璋才是其中最極端者?因為勾踐雖然害死文種,但是並未作擴大化處理,而乾隆呢?固然,他看不起曾經投降清軍的明朝官員,但這些投清者早已作古,且多平安善終,連曾經“出爾反爾”的遼東明將祖大壽,竟也未因自己的“首鼠兩端”而遭到清算,和朱元璋相比,他們這已經是小巫見大巫了。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01朱元璋稱帝后殺了多少人?

和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其他君主相比,朱元璋的血腥屠戮,不但波及面極廣,而且必欲斬草除根。從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六年這段時間裡,朱元璋的“秋後算賬”達到了巔峰。

其中,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藉口胡惟庸謀反,危害社稷等罪名,將其族滅,胡惟庸死後,針對胡惟庸餘黨的清算,竟持續了十多年之久,直到十年後太師、韓國公李善長倒臺,《昭示奸黨錄》的頒佈,才讓我們大概瞭解到,因胡惟庸“可能謀反”而被處死的人達到了三萬之多。

胡惟庸與李善長的被殺,並不是結束,而僅僅是開始,在洪武二十六年,曾經率軍長途奔襲捕魚兒海,險些抓住北元國主的名將藍玉,也因朱元璋猜忌而被處死,受其牽連致死的功臣宿將,達到了兩萬之多,共同列名於所謂《逆臣錄》。

胡惟庸和藍玉案加在一起,總共殺死了不下五萬人。而這五萬餘人,絕大多數都是跟隨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老革命”,西軍功集團因此凋零殆盡。到了後來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清君側”時,建文帝手中雖有兵和糧,但卻僅能派出李景隆這樣的庸才統軍,此可見朱元璋屠戮功臣,不但沒有達到鞏固皇孫的地位,反而導致南京的朝廷在遭遇地方藩王叛亂時迅速陷入“無將可用”的尷尬境地。

(靖難之役)

曾經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的文武官員都無法逃過他的屠刀,那些曾經反對過朱元璋的政治勢力就更逃不出他的魔爪了。

朱元璋還未稱帝時候,曾在江浙地區與另一軍閥張士誠作戰。張士誠用兵無方,妒賢嫉能,但是江浙地區,尤其是浙江東部的地主豪強卻很擁護他。朱元璋兼併張士誠和方國珍後,對這些地主集團恨不放心,先是向他們徵收重稅,後乾脆直接舉起了屠刀。

朱元璋要迫害地方豪強,需要一個藉口,而發生於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給他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郭桓是明朝財政部的二把手,被屬下告發倒賣收上來的秋糧,以公謀私。這下朱元璋可不幹了,他最恨官員貪腐,尤其這種事還發生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因此,朱元璋先將郭桓處死,並把他的人皮剝下來示眾,殘忍至極。接下來,朱元璋還不滿意,他認為郭桓貪腐絕對不是個人行為,而是涉及到許多地方官員跟大地主。因此,朱元璋任命酷吏吳庸為主刑官,追查此事,結果,中下層官僚為了向朱元璋表示忠心,同時顯示自己和“腐敗”絕無關聯,告發政敵,嚴刑逼供甚至直接抄豪強地主的家,將對方的財富盡數收歸官有,其中,尤以江浙地區為甚。

到最後,明廷追查出來的贓物,遠遠超出之前的預計,而吳庸以下的極端舉措,也招致民怨沸騰,東南地區趨於動盪。朱元璋看到目的已經達到,於是將吳庸也一併處死,好顯示自己的“公正”,以平撫人心。

《明史》中關於“郭桓案”死亡人數的記載較為模糊,僅以“數萬人”概括。而根據明史大家吳晗先生所考證,“郭桓案”和朱元璋屠戮基層官僚的“空印案”兩案的被殺人數,達到了七萬之巨。

從此我們可以看到,發生於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六年之間的“胡惟庸、藍玉、郭桓、空印四案”遇害人數,保守估計,已經有十二萬之多,而真實數字,可能還要在這之上。僅僅是四個大型案件的死亡人數加在一起,就已經達到了“十萬加”,這讓人真是不寒而慄。

(影視劇中即將被朱元璋處死的元勳宿將)

02為什麼沒人反抗朱元璋的濫殺?

那麼朱元璋為何如此嗜殺呢?難道他就不怕底下人起來造反嗎?

其實,真正有能力造反的軍隊,已經被朱元璋以“五軍都督府掌統兵權、兵部掌發兵權”的權力分離模式牢牢控制起來。除此之外,由於朱元璋對軍功貴族的殺戮並非“畢其功於一役”,而是根據他們加入自己“統一天下大業”的時間先後來進行,這也導致不少功臣對皇帝存在幻想,未能及時反抗。而軍功貴族內部因為地域出身等原因又矛盾重重,無法凝聚成反對皇權的統一力量,這更使得他們如一盤散沙,被朱元璋輕易各個擊破,到最後都做了新政權的祭品。

明朝的正規軍高階將領想造反都困難重重,地方上因朱元璋殘酷壓迫而發生的小規模的民變,更因為缺乏統一指揮而遭衛所的官軍輕易鎮壓。朱元璋的血腥屠戮到底算是達到了他的初始目的。

03朱元璋為何迷信暴力?

接下來,還得解決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朱元璋如此迷信肉體消滅?其中原因也有三點,第一自然是文首提到的“過河拆橋”定律,此處不再贅言。

第二,朱元璋在與元末群雄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從元朝覆亡身上得出了一個結論——元朝的滅亡是因為過於寬縱,所以他認為“收平中國,非猛不可”。正是這樣一種“矯枉必須過正”的心理,導致朱元璋在對待功臣和其他投降者上不惜以武力來解決。為此,他甚至連曾為自己立下赫赫戰功的親侄子朱文正都不放過,僅僅出於對方禮遇儒生,朱元璋懷疑對方有異志而將其鞭打致死,以免給承襲皇位的子孫後人“留下後患”。

明太祖的兇殘,真是達到了極致。

第三,朱元璋嗜殺,與他的出身和性格也有關係。別看朱元璋作《御製大誥》,似乎肚子裡也有些墨水,懂得些“詩書禮易”,但細究其中主要內容,不是對犯罪案例的理性歸納整理,或者謹慎量刑定罪,而是恢復了許多殘酷野蠻、甚至元朝都棄用的刑罰,同時,他還用處刑案例闡述跟“實物”(比如前面提到的郭桓的人皮被剝示眾)來恫嚇官民,使得他們形成一種心理上的恐懼。簡言之,就是讓臣民對自己又愛又怕。愛是希望“大明的子民”牢記“君臣大義”,時刻準備為自己的政權存亡去“獻身”,“怕”則是讓手下人不敢打自己江山社稷的主意。

(朱元璋《御製大誥》)

由此可見,朱元璋真是機關算盡,不過,這位起於草莽的暴君怎麼算都沒算到,自己的兒孫之間,會在他屍骨未寒時迅速演出一場新的權力爭鬥。而他那他所謂四編《大誥》,也因過於嚴苛而在他死後流於形式。對於“後朱元璋時代”的人來說,這可真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參考文獻:

張廷玉等撰《明史》,中華書局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

談遷《國榷》,中華書局

吳晗《朱元璋傳》,三聯書店

溫功義《三案始末》,三聯書店

吳晗《胡惟庸黨案考》,商務印書館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水滴酷刑”∶聽起來很溫柔,但沒人可以熬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