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清河崔氏,中國魏晉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 西漢時崔業定居於清河郡東武城縣 (今河北省故城縣) ,後世遂稱“清河東武城人”(即清河崔氏由來)漢末三國時崛起為關東望族 ,魏晉時期冠冕相襲,南北朝時進入鼎盛時期在北朝初年達到極盛 ,北魏孝文帝時入“盧崔鄭王”四姓高門 唐代時位列七姓十家 ,出宰相12人 ,與博陵崔氏、范陽盧氏並稱為“崔盧”,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望。姓源

崔氏源出於姜姓,是齊太公的後裔 。齊丁公的嫡子季子將繼承權讓給了齊乙公,以崔為采邑,於此終老,有子穆伯,後世便以崔為氏 。

穆伯的十一世孫崔杼擔任齊國的正卿,有子崔成、崔彊,後娶齊桓公的後裔東郭姜 ,生崔明。

慶封攻殺崔成、崔彊,崔杼與東郭姜自殺,崔明躲在墳墓中逃過一劫,之後出奔到魯國 ,

繼任魯國卿大夫。崔明有子崔良,崔良十五世孫為崔意如,意如有二子:崔業(字伯基)、崔仲牟。

兄弟二人在西漢初年分別定居於清河郡東武城縣與涿郡安平縣 ,崔氏家族遂分為清河崔氏與博陵崔氏兩支 ,併為著姓。

漢末三國時期,清河崔氏始有崔琰、崔林等人揚名史冊,南北朝時達到極盛,號稱“門榜盛於天下,鼎族冠於海內” ,地位延續至唐末,五代以後衰落。

郡望

清河崔氏的郡望為清河郡,屬冀州,東漢時也稱清河國、甘陵國,北周時也稱貝州,隋唐時為清河郡或為貝州。

清河崔氏的祖居之地在清河郡下轄的東武城縣(今河北故城縣南部地區),西晉太康年間改稱為武城縣。

因此在史書和墓誌中,對清河崔氏族人的籍貫多記載為“清河東武城人”

西晉以後也稱清河武城人,北周隋唐時也稱貝州武城人。

兩漢時期的清河崔氏

根據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劉禹錫《崔倕神道碑》等文獻記載,清河崔氏約在西漢初年就已經形成,始祖為崔意如長子崔業,但翻遍正史,一直到崔業的十二世孫、漢末三國時期的崔林和他的從兄崔琰才在《三國志》中出現本傳,這也是清河崔氏家族被載入正史的首次記錄,

而崔林崔琰之後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員的本傳和墓誌在追溯兩漢先祖的記載中,絕大部分也都限定為漢末的崔林、崔琰二人,

只有極少部分墓誌提到了漢代的崔業,至於崔業至崔林崔琰中間的人物、仕宦則無記載。

據此現象,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指出,其原因就當時來看有兩種可能:一種原因可能是在崔林、崔琰之前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員默默無聞,仕宦不顯,無所作為,而不齒於將他們載入史冊。

另一種原因是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的資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亡佚了。

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先祖的史載缺文的情況,直到北宋時期才發生了變化,在歐陽修、宋祁等人修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清晰地記載了崔業之後清河崔氏成員漢朝人名及其仕宦情況,其原因不得而知,或許是後人偽造,

或許是當時又發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所未見到的珍貴資料也未可知,總之《新表》中關於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以前先祖的記載,成為現存的關於這方面的惟一資料。

發展

自崔業定居清河東武城後,根據《新表》所提供的資料,至漢朝時清河崔氏已發展為四大重要支系:

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恪一支

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景一支

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霸一支

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琰一支

此後活躍在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歷史舞臺上顯赫一時的清河崔氏成員

基本上都是這四支的後代子孫

崔業八世孫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長子崔霸,次子崔琰。

這一系大致從崔琰發跡,到北魏初年勢力很興盛。

崔霸一支不太興旺。崔琰,字季珪,是東漢冀州名士,曾任曹魏尚書、中尉,為清河崔氏的肇基之人,堪稱漢末三國時最為德高望重的名士,先後在袁紹、曹操兩位雄主麾下任職,聲譽頗高,如陳壽在《三國志》評論:“崔琰高格最優,鮑勳秉正無虧,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貴“既明且哲”,虞書尚“直而能溫”,自非兼才,疇克備諸!”,又如魚豢《魏略》載:“明帝時,崔林嘗與司空陳群共論冀州人士,稱琰為首。”

崔琰贏得了士林美名,他的後人也開始不斷出仕中央,其中不乏如晉中書令崔諒這樣身居高位之人,然而在北魏中期以前崔琰一支卻並不是清河崔氏家族中發展最好的,不如他的從弟崔林一支顯赫

但在北魏孝文帝時代,崔琰的後人崔宗伯被孝文帝定為“四姓”之一,成為了北魏上層核心統治集團的一部分

此後一直十分顯貴,唐朝七姓十家禁婚家中,清河崔氏獨佔兩家,僅次於范陽盧氏,這兩家即崔宗伯、崔元孫,都是崔琰的後人

崔琰的從弟崔林,為曹魏四朝輔政大臣,官至司空,封安陽鄉侯,開三公封列侯之端,崔林的後裔一度發展極為興盛。

崔林子崔參,崔參的孫子崔悅、外孫盧諶、溫嶠等都有名於當世。西晉末年大亂,崔悅與盧諶最初被段末波留滯,後來仕於石虎。

崔悅之子崔潛,任前燕黃門侍郎,崔潛子崔宏,曾在前秦、後燕任官,後來被北魏道武帝重用,賜爵白馬侯,魏明元帝拜崔宏為天部大人,進爵為白馬公。

崔宏子崔浩襲爵白馬公,被魏太武帝重用,擔任司徒。崔悅一系在北朝有士宦記載者13人,入魏後代平均士宦品級為3.5品,可見其地位之高,

其中崔悅子崔潛一支於崔宏、崔浩時期政治地位臻於極盛,崔浩甚至仗著自己家世隆盛,欺負同宗族人,《魏書·崔玄伯傳》記載:“始浩與冀州刺史賾、滎陽太守模等年皆相次,浩為長,次模,次賾。三人別祖,而模、賾為親。浩恃其家世魏晉公卿,常侮模、賾。“,崔浩看不起崔模與崔賾(崔頤)充分證明當時在清河崔氏內部支系之間,崔浩支的確與眾不同,地位突出。

為此,陳寅恪先生曾下結論:“清河崔氏為北朝第一盛門,而崔浩一支又為清河崔氏門中最顯之房” 。

然而北魏太武帝晚年,國史之獄爆發,崔浩被夷族。崔浩堂弟崔蔚逃到江左,仕於劉宋,直到魏孝文帝年間才返回北方。

崔蔚子崔稚,崔稚長子崔彥珍之女嫁給獨孤信,生獨孤伽羅,隋朝建立後崔氏被封為紀國夫人,長安城延福坊有紀國寺 、青龍坊有普耀寺 ,就是文獻皇后為母親崔夫人與外祖父崔彥珍所立。

唐代崔氏(清河、博陵崔氏)共有27人做過宰相。

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博陵崔氏第二房出身的黃門侍郎崔民幹列為天下第一門第,唐太宗得知後很不滿意 ,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第二,博陵崔民幹降為第三,即便如此,清河、博陵二崔仍被百姓視為天下第一流高門,甚至比李唐皇室還要尊貴,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世人心目中,李唐皇族與古老的山東郡姓相比,其家族世系不夠明晰真偽難辨,其次促使李唐發家的關隴集團也不過是西魏北周才有的產物,底蘊資歷尚淺,家學禮法等方面和山東郡姓相比也有較大差距,加上唐代中國人有“以漢代唐”的思古傾向,對漢朝懷抱著崇拜及浪漫想像,覺得漢是比唐更偉大的朝代,以及魏晉以來數百年的“門第觀念”深入人心,這些因素都讓山東士族在人們心目中顯的尊貴不凡,特別是唐代以“崔盧李鄭”為首的四姓,更是為天下諸族所仰慕。房支

清河大房,北魏撫軍將軍、殿中尚書、文貞侯崔休的後代,號為清河大房

清河小房,北魏太子舍人崔夤的後代,號為清河小房

清河青州房,劉宋泰山太守崔輯遷居青州,後代號為清河青州房

許州鄢陵房,崔蔚幼子崔彧居於鄢陵縣,別出一房號為許州鄢陵房

鄭州崔氏,北魏郢州刺史崔蔚定居於滎陽郡,後代號為鄭州崔氏

南祖崔氏,包括三個支系:

烏水房,崔曠隨慕容德南渡黃河,定居於齊郡的烏水,後代號為烏水房

北魏冀州刺史崔群定居於藍田縣,後代號為南祖崔氏

北魏秘書監、御史中丞崔逞第五子崔禕四世孫崔溉,後代號為南祖崔氏

定著房

清河大房

清河小房

清河青州房

許州鄢陵房

鄭州崔氏

南祖崔氏

合稱清河崔氏定著六房

禁婚家

唐朝顯慶四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

北魏清河崔宗伯的二子、崔元孫的二子被列入禁婚家

其中包括了清河大房、清河小房的全部以及清河青州房的一部分

著名族人唐與五代宰相

崔龜從,出自清河大房,唐宣宗宰相

崔彥昭,出自清河小房,唐僖宗宰相

崔群,出自清河小房,唐憲宗宰相

崔鄲,出自清河小房,唐宣宗宰相

崔圓,出自清河青州房,唐肅宗宰相

崔元綜,出自鄭州崔氏,武則天宰相

崔知溫,出自許州鄢陵房,唐高宗宰相

崔昭緯,出自南祖崔氏烏水房,唐昭宗宰相

崔慎由,出自南祖崔氏烏水房,唐宣宗宰相

崔胤,出自南祖崔氏烏水房,唐昭宗宰相

崔詧,出自南祖崔氏崔群支系,武則天宰相

崔神基,出自南祖崔氏崔溉支系,武則天宰相

崔協,出自清河小房,後唐明宗李嗣源宰相

2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博陵崔氏|漢朝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後世遂稱“博陵安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