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戰國時代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三家分晉,另一個標誌就是齊國的田氏代姜。

晉國在整個諸侯國裡面他很特殊,他的特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晉國的霸主多,比如出了晉文公,晉襄公,晉悼公等。

二是大臣居然可以代替國君主持諸侯國會盟,這在其他國家是沒有的。(比如牛逼格拉斯的正卿趙盾,常作為晉國國君的全權代表參加諸侯會盟,所有國際事務都由他一手打理,在會盟中行使的也是霸主才能夠擁有的權威,趙盾因此馳名國際。諸侯國只知晉國趙盾,而不知晉國國君。)

作為春秋霸主的晉國,國家的權力為什麼會落到這些六卿權臣手裡呢?這得從晉國的晉穆侯說起。

晉穆候是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第九任統治者,娶了齊國的宗室之女姜氏為夫人,史稱齊姜。

晉穆候七年(公元前805年),當時的齊姜已經懷有身孕,晉穆候接到當時周天子的命令,讓他率軍隨王征伐條戎,沒想到晉軍慘敗而歸。晉穆候很沒面子,也很是以此為恥,而就在這時,齊姜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晉穆候為他取名為“仇”,並立其為太子,以示不忘這次敗仗的恥辱。

三年後,晉穆候又率軍討伐北戎,大獲全勝,晉穆候很開心,很得意。而在此時,齊姜恰巧又生下了第二個兒子,於是,晉穆候便為他取名為“成師”。

對於晉穆候為兩個兒子起的名字,當時晉國的大夫師服曾預言說:“老大給孩子取得名字,很是奇怪啊!太子叫仇,仇視仇敵的意思。小兒子叫成師,成師寓意很吉利,是成就他的意思。名號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但事物本身卻有客觀規律。現在長子和次子的名字正好相反,這不是好兆頭,沒準晉國以後會出亂子啊!”

果不其然,這樣的兆頭為日後晉國的混亂,埋下了種子。

晉穆候去世後,他的弟弟殤叔垂涎王位,自立為王,太子仇跑到別的國家避難去了。四年後,太子仇率領追隨者成功殺了個回馬槍,一舉幹掉殤叔,妥妥的上位,即為晉國晉文候。

晉文侯去世後,他的兒子伯繼位,就把曲沃封給他的叔叔成師(也就是晉穆候之子,晉文候之弟),史稱曲沃桓叔。

曲沃桓叔有了這麼大一個地盤,慾望慢慢膨脹,終於開始和晉國正宗做對,從曲沃桓叔開始,再到曲沃莊伯,再到曲沃武公,這三代人經過艱苦的努力,最終絆倒秦國正宗,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國君的寶座,史稱晉武公。

晉武公成了晉國的正宗之後,用大量的金銀珠寶賄賂周天子,得到周天子的承認,這個小宗變成了正宗,從此後傳下來的晉國,都是晉武公的。

晉武公的兒子是晉獻公 ,他是一個梟雄,也是一個大魔頭,這個人考慮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咱們曲沃這一支小宗是完全違背周禮反叛晉國得到成功的,那麼其他的旁支後代也很有可能效仿(曲沃桓叔也有很多兒子,曲沃莊伯也有很多兒子,這些人,他們和晉獻公血緣最親,但已成為旁支小宗),這可是威脅王位的大問題。

晉獻公當了幾年的王,越來越發現曾祖父曲沃桓叔、祖父曲沃莊伯的家族勢力強盛而威脅到公族,於是採納了謀士士蒍的計策,把旁支公子們誘騙到聚城一起居住,隨後不久,包圍聚城,把公子們全部都幹掉了。

晉獻公不僅殺公族,連兒子都要追殺。

晉獻公當時有一個寵愛的夫人驪姬,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但在他兒子之上,有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這些人統統成了她的絆腳石。

於是,驪姬想法設法忽悠晉獻公,把太子和公子們調離首都,然後先是設計陷害申生,說他獻毒肉想謀害父王,結果晉獻公信以為真,太子申生無法辯解,自殺身亡。

緊接著,驪姬開始對付重耳和夷吾,她告知晉獻公說他們兩人是太子申生的同謀。重耳和夷吾得到驪姬誹謗他們的小道訊息,生怕惹來殺身之禍,一溜煙的分別逃跑了。

這讓多疑的晉獻公認定他們也想謀反,於是千方百計的追殺。

晉獻公臨終託孤,把驪姬的兒子奚齊託付給大臣荀息,晉獻公死後,荀息擁立奚齊為王,結果沒過幾天,被太子申生的擁護者軍中二把手的裡克所殺。荀息又立驪姬妹妹的兒子卓子為王,沒想到,又被裡克刺死在王座上,裡克不愧是一個真的猛士。

晉相荀息連立兩位君王,兩位皆被殺,荀息的老臉也掛不住了,悲憤的自殺了。

裡克主謀,連續殺了兩個幼主,暫時掌握了國家生殺大權。但國不可一日無君,申生死後,晉國的諸大夫便多數心向重耳。裡克也認為重耳是申生後的不二人選。於是與大臣們一商量,得,就這麼定了,去找回重耳擁立為王。

流亡在外的重耳,這些年都被各種政變搞怕了,與幾個親信一商量,安全第一,暫時不能回國內,於是婉言謝絕了,並與國君的命運暫時失之交臂。

裡克很失望,沒辦法,只能去找夷吾,夷吾的智囊團比較雞賊些,商量後,覺得是個很好的機會,至於裡克一幫舊臣,就採用溫水煮青蛙的策略,待到合適的機會一併剷除。

夷吾繼位後,不斷稀釋裡克的軍權,終於在謀士的幫助下,逼的裡克自殺。

夷吾的背信棄義,使得朝臣不服,國人怨言,整日擔心流亡的重耳威脅自己的王位,沒過幾年又在與秦國的交戰中被俘虜,僥倖回國,膽戰心驚的做了十餘年王位,就一命嗚呼了。

夷吾唯一的兒子,在秦國做人質的太子圉偷跑回了晉國,繼位晉國國君。

與此同時,重耳經過長期流亡,也被當時的秦穆公招納而至,秦穆公決定幫助重耳回國奪權,重新建立同盟關係。

就在晉國新君繼位的第二年,重耳在3000秦兵的護送下,回到晉國稱王。繼位一年的圉逃走,不久還是被重耳的人所殺。

重耳繼位晉國國君後,為了汲取他父親當政時家族成員自相殘殺、危及國政的教訓。他毅然推出了一項改革,把晉國公子們統統趕到國外去,讓家族之外的異姓人來輔助他執政。

為此,他建立三軍制,每軍設將、佐各一名,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其中中軍將為正卿,執掌晉國。

六卿實行軍政合一,在內管理軍隊和處理政事,在外則指揮軍隊作戰。而且六卿採用世襲制,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六卿出將入相,徹底把持了晉國的大權。

這樣的領導機制有它的長處,就是能人輩出,使得晉國的國力無限強大,長期稱霸諸侯列國。

當然,世上沒有完美的事,有利必有弊,它的弊就在於,這樣的晉國,慢慢的就變成了,國君的權利越來越小,六卿的權利越來越大。立國君、殺國君,都成了大臣們幹得活。

每逢國君空缺的時候(比如國君被殺或病死),這時候,找繼承人去哪裡找,國外找啊。

大臣們就會商議,去哪個國家?迎接哪個公子回來繼位?當然,你如果找回一個繼承人,這一個自然會非常感激這位大臣,你把我立為國君,那我日後肯定倚重你。

如此,新的國君還有什麼做主的權利呀?自然是沒有了。

它的弊還在於,導致了大臣們為了權力而陷入無休止的爭鬥中。

六卿最高峰的時候,由十一個氏族所把持。待到公元前550年,十一家六卿世家斗的僅剩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家了,此後,六家每家佔據一卿位,長期把持晉國的軍政大權。

而這正是晉國權力旁落到大臣手裡的原因,也逐漸開啟了三家分晉的硝煙瀰漫。一代霸主晉文公重耳估計也不會想到,他的一紙強國力、促穩定的改革策略,最終卻陰差陽錯的葬送了晉國。

2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殘疾皇帝克勞狄∶把國家弄得井井有條,卻頭頂綠帽被老婆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