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漢代名將,備受後人的崇敬與懷念。王昌齡的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更是讓李廣走近眾人心裡,成為世人心中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李廣一生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致匈奴人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
飛將軍李廣
司馬遷說李廣是一位最能體恤士卒的將領,對士兵從不苟刻,與士兵同甘共苦,深得將士們的敬佩與愛戴,甘願在他麾下,為之拼命。
但是就是這位戰功卓著、倍受士卒們愛戴的名將,卻一生際遇坎坷,命運多舛,終生未獲封侯。最後被迫含憤自殺,實在是令人惋惜。王勃也在《滕王閣序》中感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也為飛將軍李廣不能封候而痛惜。
我們不禁心裡有個很大的疑問:驍勇善戰的李廣為什麼就沒有得到皇帝的封侯呢?造成悲劇的背後是什麼原因呢,或者說是不是有什麼隱情?
我們從司馬遷寫的《史記》之“李將軍列傳”中,關於李廣一生的描述中一些關鍵資訊,或許可以找到一些原因。
司馬遷
李廣曾隨從漢文帝出行,常常衝鋒陷陣,勇猛殺敵,甚至搏殺老虎。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漢文帝認為李廣沒有趕上好時機。
後來,吳、楚七國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但是李廣卻私自接受梁孝王的將軍印,因此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
後來程不識和李廣出兵攻打匈奴的時候,李廣行軍沒有嚴格的佇列和陣勢,在近水豐草茂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因此程不識說:“李廣治兵簡便易行,然而如果敵人突然進犯,他就無法阻擋了。而他計程車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拼死。我的軍隊雖然軍務紛繁忙亂,但是敵人也不敢侵犯我。”
漢代名將程不識劇照
李廣語言遲鈍,不善言語,平時說話不多,平時喜歡與別人在地上畫軍陣,比射箭來定罰誰喝酒。他專門以射箭為消遣,一直到死。李廣射箭的方法是,看見敵人逼近,如果不在數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就不發射。只要一發射,必擊中敵人。因此他領兵有幾次被困受辱,射猛獸也曾被猛獸所傷。
元朔六年李廣跟隨大將軍衛青征伐匈奴,許多將領因戰功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
李廣的堂弟李蔡和李廣一起侍奉文帝,元朔五年(前124)被任為輕車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右賢王有功被封為樂安侯,官位達到三公。實際上李蔡的才幹卻遠不如李廣,聲名也比李廣差得很遠,但李廣卻沒有得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沒超過九卿,甚至李廣屬下的軍官和士兵們,也有多人得到了侯爵之封。
李廣堂弟李蔡
李廣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閒談說:“自從漢朝攻打匈奴以來,我沒有一次不參加。可是各部隊校尉以下的軍官,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然而因攻打匈奴有軍功被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不算比別人差,但是卻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麼原因呢?”王朔說:“將軍自己回想一下,是否有過值得悔恨的事?”李廣說:“我曾當過隴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詐手段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了。直到今天我秀悔恨這件事。”王朔說:“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降之人更大的了,這或許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吧。”
李廣後來削職為民閒居在家,有一日打獵夜歸,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廷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李廣便懷恨在心,後來李廣被任命為右北平太守,向上請命讓霸陵尉和他一起戍邊。但是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
大將軍衛青劇照
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大舉出徵匈奴,李廣幾次親自請求隨行。漢武帝認為他已年老,開始沒有答應後面才准許。元狩四年(前119),李廣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衛青獲知單于住處後就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于,卻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東路不但路線迂迴繞遠,而且水草缺少。李廣就親自懇求願做前鋒,和單于決一死戰。但因為衛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對敵,否則恐怕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出征。因為公孫敖救過衛青的性命,所以大將軍衛青想讓公孫敖跟隨自己對戰單于,就故意把李廣調開。
李廣當時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大將軍收回調令。大將軍沒有答應他的請求,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並對他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李廣心中非常惱怒,沒有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前往軍部,領兵與右將軍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由於軍隊沒有嚮導,所以迷失道路,結果落在大將軍之後。大將軍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了,衛青沒有戰果只好回兵。大將軍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和右將軍。
臂力過人的名將李廣
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後,回到自己軍中。大將軍派長史帶著乾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以便給漢武帝上書報告詳細軍情。但李廣沒有回答,大將軍又派長史急切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
綜合上述的關鍵資訊,我們可以發現李廣一生沒能封侯的原因:
原因一:立場不堅定,政治意識不強。私自接受梁王的將印,導致人生關鍵的一步走錯了,犯了朝廷大忌,從而引發了朝廷的猜忌。雖然為平定七國之亂立下大功,但是李廣卻沒有受到應有的獎賞。
原因二:勇猛有餘,智謀不足。李廣治兵簡易,沒有長遠的謀劃。他是一名剛勇的戰將,卻不是一位統兵的帥才,自負勇力,衝鋒肆殺,缺乏排兵佈陣。他比較適合單兵作戰,不適合團隊作戰。射箭也是要靠近敵人十步之內才發射,往往也傷己,幾次征戰都是冒險深入導致全軍覆滅。
原因三:氣量太小,忠義不足。誘騙反叛的羌人投降,用欺詐手段把投降的八百多人殺害,有損其忠義勇猛的形象,也有損大漢帝國的威名。公報私仇殺害霸陵尉,作為一代名將,氣量不夠,難當大任啊。
漢武帝
原因四:不善言語,不諳官場之道。李廣最大的愛好就是打獵射箭,不愛與人交際,因此容易受到別人的排擠與猜忌,導致漢文帝說你沒有趕上好時代,漢武帝說不要讓他對戰單于,怕活捉不了單于。而衛青出於私心也是故意排擠李廣。可見李廣在朝廷中幾乎沒有能幫忙說話的大臣,反而巴結衛青的人受封了。
原因五:意氣用事,導致悲劇。殺霸陵尉、殺降兵、不聽調令、不做解釋、軍紀鬆散等都體現了李廣意氣用事的方面。特別是最後因為忍受不了衛青的受審對質而自刎了。
原因六:朝廷的不公,任人唯親。漢武帝嫌他命運不好,不敢重用,貴戚們也藉機對他排擠,終於導致李廣含憤自殺。李廣以自殺抗議朝廷對他的不公,李廣的悲劇結局也揭露並譴責了統治者的任人唯親、刻薄寡恩以及對賢能的壓抑與扼殺。
綜上所述,英勇善戰的一代名將李廣命運坎坷,一生都沒有得到封侯,除了跟當時的渾濁的朝廷環境以及皇帝貴戚們排擠打壓有關外,也跟李廣自身的性格特徵有很大的關係。現在只能感慨地一聲嘆息,正如唐朝詩人高適所說:“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