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說起宮鬥,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像《甄嬛傳》、《延禧宮略》這類"後宮戲",但事實上君臣之爭也是歷史上宮斗的代表事件。

在《史記》中的眾多君臣宮鬥敘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劉邦與韓信之間的矛盾。

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平定三晉之地、至於攻下齊國,幾乎都是韓信的戰果,論武功無人能出其右。以至於劉邦也親口承認"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但是韓信卻最終被定為叛國之罪,被夷滅三族,下場讓人唏噓。

韓信謀齊

韓信一生大起大落,這其中劉邦、張良、蕭何、陳平等人對韓信的命運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中劉邦對韓信的心態變化更是直接決定了韓信的地位。

在起初,劉邦對韓信是十分信任的,這來自於蕭何的極力推薦與韓信的就職演說。事實上,在投奔項羽之後轉投劉邦,韓信都沒有受到重用,不過之後在無意中被蕭何發現其才能,並親自在韓信逃跑之後追回。

蕭何認為若劉邦取天下,必定需要用到韓信:"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並且評價韓信"國士無雙"。蕭何是劉邦的心腹之人,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蕭何出走追韓信之後劉邦如同失去雙手。在蕭何的力薦之下,韓信自然在劉邦面前就已經有了三分信任,甚至在蕭何的推薦之下決定拜韓信為大將軍。

之後韓信在就職之時所言,便使劉邦對他的信任達到了十分。首先,韓信直接指出劉邦東進的最大阻力就是項羽,可以看出韓信確實對戰局是相當瞭解的。再加上韓信曾在項羽營中,所以對項羽的謀略性格都十分了解。

韓信評價項羽為:性格上的匹夫之勇與婦人之仁,不能任用賢才;背棄義帝之約,殘滅天下,百姓不服,雖然名字叫霸王,但是已經失去了天下人的心。

此言一出,劉邦便覺得與韓信相見恨晚,在之後的部署上也按照韓信的方式進行。可以說至此韓信名聲大噪,劉邦也聽之任之。

不過兩人的關係,在韓信置劉邦安危與不顧之後,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在韓信攻下趙國之後,項羽一度將劉邦困在滎陽,之後只有劉邦與夏侯嬰突出重圍,去尋找救兵。然而迫於無奈,劉邦不得不偽造身份才能混進韓信的軍營。之後面對躺在床上睡覺的韓信,劉邦自然是愛恨交加,奪去其權利是出於憤怒,又因為手中只有韓信能夠獨當一面,又不得不提升其官職以進行安慰。

劉邦的心中所感必然是複雜的,但是也能體現出劉邦對情緒的控制與對人才的愛惜。只能再次催促韓信攻下齊國。

然而,在攻下齊國之後,韓信向劉邦求封齊王,這時劉邦的心態發生了大的變化,由信任變成了猜忌。這最初與劉邦對韓信的管理方式有著直接關係。劉邦戰場上與項羽對峙,在初期並沒有優勢可言,最開始以收編韓信的軍隊作為主要手段,這樣一方面可以補充正面戰場的兵力,也可以加強對韓信的控制。

然而韓信在攻下三晉之地後也並無尺寸之封,這時的韓信就對齊國產生了想法。起初劉邦首先派出剛剛攻下趙地的韓信攻打齊國,然而此前酈生也向劉邦自薦,試圖讓齊國投降於漢。在韓信未到齊國時,齊王已經答應酈生歸降漢王,韓信本欲停止進攻,但是卻由於他人的勸說最終選擇攻打下了齊國,最終導致酈生被烹殺,可見韓信進攻齊國拿下戰功的決心。

雖然看似韓信提出的要求看似理所應當,但當時漢王處於被項羽圍困的非常時期,這成為了劉邦眼中要挾自己的條件,韓信也成為了自己的眼中釘。

從當時的戰況來看,劉邦並無可能在正面擊敗項羽,更不可能出兵擊敗韓信奪取兵權,最佳方式是封韓信為王並再次徵調其軍隊進攻楚軍,形成兩面夾擊。劉邦聽聞韓信的做法之後雖然意氣用事,但是張良、陳平卻是十分理智的,他們的建議為漢王提供了最優選擇,而劉邦卻此時顯露出了善於偽裝的特點,他為了偽裝自己的心理,而說了一句"何以假為"的話。

看似是一句氣話,實際上是對之前真實的心理進行遮掩。不難看出,從此劉邦對韓信的懷疑就更加嚴重,甚至可能盤算在適當時機除掉韓信。在劉邦滅項羽並且平定魯地之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奪下韓信的兵權,可見漢王對韓信的不信任已經達到了念念不忘的程度。

韓信之叛與誅滅悲劇

在漢統一之後,劉邦與韓信的矛盾便逐步上升,最終導致矛盾的激化。漢統一之後,劉邦封韓信為楚王,韓信在故鄉楚地僅僅一年就有人向劉邦告其謀反,這也是二人矛盾激化的開始。

這一次劉邦將韓信抓到長安城中,之後赦免並且封他為淮陰侯。劉邦在平定天下之後就將六國豪傑與不好掌控的功臣集團移居關中,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對政權有威脅的人。

日本學者內藤湖南認為"將六國後裔及天下豪傑聚集關中,主要是防患於未然,防止他們再反叛"。韓信顯然是被劉邦所控制,然而他卻此時顯露出十分自負的心理,他以功臣自居,展現出對其他大臣的蔑視。

首先他認為漢王討厭自己能力太強,所以整日不去上朝。在路過樊噲住所時,樊噲出於敬重,便跪拜送迎,然而韓信卻以為恥而言"生乃與噲等為伍",自己曾經封王並且自己曾經多次立下戰功,韓信從心底裡便對列侯不屑一顧。之後便企圖聯合陳豨進行反叛,卻被告發而誅滅。

韓信想讓陳豨作為外援,自己從中呼應,一舉擊敗劉邦,陳豨也一口答應了韓信的請求。韓信的策略是發矯詔赦免官家的刑徒和奴隸,用這些人來攻擊皇宮挾持呂后和太子。

但是恰逢此時韓信的一個舍人弟弟向呂后告發,呂后便在危機時刻派出了蕭何。蕭何有恩於韓信,幾乎在宮中是韓信最信任的人,然而蕭何卻出賣了韓信,首先他假稱陳豨已死,便強行要韓信入宮慶賀。韓信果然聽信了蕭何的話,進宮便被呂后所殺。韓信死之前後悔自己當初沒有聽信蒯通的建議。

在漢王劉邦征討陳豨歸來之後,聽聞韓信已死,他的情態十分值得回味:"且喜且憐之",劉邦所喜的是自己的心腹大患除去,但韓信之死也算是人才的損失,不過從大局出發,劉邦是一定會殺掉韓信這個功高震主的之臣的。

而且從對臣子能力的判斷上,劉邦也對披堅執銳隨同征戰的將領評價不高,而對補給軍糧、提供後勤保障的蕭何讚賞有加,認為戰爭中蕭何的作用起到了指示的作用,如打獵中的獵人,而將領的作用就像打獵中的獵狗。

因此,韓信被誅滅的悲劇實際上也是一種必然。

結語

事實上,除了韓信之外的其他諸侯也同樣經歷了相似的過程,最終或被夷滅或僥倖生還,甚至在《高祖本紀》的文末記載高祖死後,呂后甚至打算將眾將一併誅滅的想法,只可惜沒能完成。

在漢統一之後到漢文帝登基,在這一段時間中,宮廷的環境是十分複雜的,楚漢戰爭之中所封諸侯、皇室諸侯、功臣、外戚等等集團林立,這一時段所發生的宮鬥事件的密集程度,也是之後時代所無法比擬的。

漢高祖雖能一統天下,身邊功臣卻接連反叛,讓他在面對家鄉父老之時喟嘆人生易逝,國家表面統一,而朝廷內部的危機四伏使他只能悲歌尋猛士。

而人中之傑如韓信,往往聲名鵲起之後悄然退出歷史舞臺,這是能夠引發讀者深思的。

2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秦朝時,戍邊失期只需要罰款,為什麼陳勝吳廣寧願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