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
說到戰爭,大家會想到紛飛的戰火,想到堆積的白骨,想到如血的殘陽下,一座座原本繁華的城市,變成冒著濃煙的焦土。
何其有幸,我們生活在這個和平的時代,不用四處流亡逃難;何其不幸,我們未生在強擄入境之際,拋頭顱灑熱血為國家效勞,為人民出力。那麼百年前,面對殘破的山河,我們的先輩又是如何抗爭,如何在逆境之中求得一線生機呢?
薩鎮冰,一位唯一活到建國之後的北洋軍閥,即使已過耄耋依舊堅持同日本戰鬥的愛國志士,用他的傳奇一生,給我們做了最好的解讀。
發展海軍薩鎮冰出生在舊時的一個官宦之家,其家族是福建當地有名的名門望族。
自小受到家族良好教育的薩鎮冰成績優異,治學刻苦,後來進考入福州馬尾船政學堂,開始系統的學習海軍知識,畢業時更是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甲午海戰中赫赫有名的海軍將領鄧世昌正是他的同學,不過相比於鄧世昌短暫而壯烈的一生,他就如同一副壯麗的潑墨山水畫,徐徐開啟,越品越精彩。
在畢業之後,他成為第一批送往英國的留學生,更是因此學到了先進的海戰知識,為以後在中國海域叱吒風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回國後的他進入李鴻章開辦的北洋水師,選擇做一名老師,用筆桿子給中國海軍事業培養優秀的後備力量。
然而天不遂人願,一場慘烈的馬江海戰打碎了薩鎮冰的幻想,看清了中國海軍的羸弱與腐敗,於是他決定棄筆從戎,毅然奔赴戰場。
剛剛深入一線的他就迎來了一場慘絕人寰的黃海海戰,經過浴血奮戰才得以死裡逃生。清政府看著如此不堪一擊的水師隊伍,終於有所觸動,薩鎮冰也因此被委以重建海軍軍校的重任。
這時候的他滿腔的熱血終於找到了用武之地,不但重建了軍校,還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為軍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尖端人才,給祖國的海軍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的心血沒有白費,不僅訓練出了高作戰能力的海軍隊伍,自己也成為了海軍史上第一人,獲得了總領南北洋海軍的權力。
後來無論政權更替還是外國入侵,他對於海軍的培養和統領都沒有改變,為此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為中國的海軍發展打下了強有力的基礎。
保衛國家不過薩鎮冰即使到今天依舊被大家銘記,靠的不僅僅是其出色的海軍培養和統領能力,更是他對於國家對於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和為抗日戰爭成功做出了不二貢獻。
薩鎮冰出生於1866年,在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已經是71歲,這在人均壽命達到80歲的今天也算是高齡,更何況人均壽命不過五六十歲的動亂時期。
即使白髮蒼蒼,失了年輕的鮮活;即使骨瘦嶙峋,不復當初的挺拔,依舊無法阻擋他掃除日寇,拯救河山的一腔愛國熱情,無法阻擋他身先士卒,餘溫發熱的滿腹赤子情懷。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用這句詩來形容薩鎮冰再合適不過。從抗戰爆發到結束,他拖著自己近八十的孱弱身軀,先後輾轉雲貴川陝等十餘地,宣揚抗戰救國的思想,傳輸自己與敵作戰的經驗,集結了眾多的人力物力,給中國抗戰救亡之路增添助力。
不僅如此,他還積極組織有識之士施粥放糧,收容因戰爭而無家可歸的百姓,拯救了無數鮮活生命。在後方的安寧和穩定上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建國之後,這位受人愛戴的老人在他的家鄉福建省擔任了眾多職務,一直到他去世,都在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工作,直至燃燒盡自己最後一滴熱血。
國家國國家,有國才有家,薩鎮冰深知其中的含義,並用餘生全部的精力去踐行,去奉獻,和無數先輩一起為今天的我們撐起了一片朗朗晴空。
拒絕內戰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即使優秀如薩鎮冰,也有飽受世人爭議的行為,其中在每次內戰中的中立態度,是最受大家詬病的。
很多人叫他"逃兵",說他不能堅持自己的信仰,不能忠於自己的選擇,無論面對多少次內戰,只安守一方天地,不管他人死活。這在內亂不斷,軍閥割據的舊時代無疑是不負責任的,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也沒有辦法實現統一。
事實真的如同我們看到的那樣嗎?薩鎮冰真的是一個不敢打仗的膽小鬼嗎?
對於那個人命不如狗的年代,儲存實力休養生息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只有認清時局才能夠存活,只有有了足夠強的實力才能同外敵一戰。"逃兵"、"懦夫"是世人對他的誤解,但是心中的堅守卻是從未忘記。
無論是年富力強時對於侵犯海域的沙俄,還是年邁體弱時面對燒殺搶掠的日寇,他都用自己的方式予以猛烈的回擊和反抗。體內好戰的因子很強,但是僅限於外敵。
回顧薩鎮冰的一生,發現除了內戰是他永遠不能觸及的禁區之外,其他作為一個軍人能做的,該做的,他全部做到了。保衛家國,保衛人民,雖傷痛滿身,雖譭譽參半,亦不曾後悔和退縮。
他這一生,有人盛讚他是"中國海軍一號人物",將他奉為海軍開宗人物;有人貶低他為"四姓家奴",斥責他為了利益賣主求榮。
而無論怎樣,他對中國抗戰事業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滿腔的愛國熱情亦沒有半分摻假。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拋開有色的眼鏡,摒除外界的雜音,會發現他是一個可愛亦可敬,為祖國獻出一生的愛國志士。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退卻重重的光環,迴歸最初的本質,會明白從始至終報國都是首要,榮譽不過附屬,一生都是為國而生為國而死。
明白這些,對於今天的我們,起到的激勵作用以及借鑑意義已經足夠,再多的苛責與批評,未免吹毛求疵,捨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