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羲(1901—1951),字毅儂,別名鑄錫,小名五色,漳州市龍文區朝陽鎮書廳村人。他自幼就學於漳州學館和家鄉書廳私塾,刻苦學習,成績優良。青年時,他曾在本村任教多年,邊教邊學,吸收新知識,力求上進。他在龍溪縣縣長林者仁的鼓勵和支援下,於1928年4月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在炮兵科第一總隊第二中隊學習,1929年5月畢業,被分配到福建省保安司令部任上校副旅長。
抗戰前期,黃光羲任過三青團泉州分團所屬戰地服務團團長,組織文藝宣傳隊,深人群眾宣傳抗日,動員捐獻,支援前線。不久,他又調任三青團龍溪分團任總幹事,後再調到軍風紀視察團團長張貞手下任祕書工作。
1943年抗戰勝利前夕,他從軍隊退職返鄉,在書廳黃山這塊山地開辦小農場,僱十幾位工人,經營農業生產。黃光羲回鄉定居期間,仍保留省、縣參議員等職務。
1949年6月,他受偽省政府委派,到華安縣當縣長(解放前最後一任縣長)兼任自衛總團團長。同年8月17日,福州解放了,解放大軍繼續向閩南進軍;9月19曰,漳州也解放了。但華安縣的反動頭子(偽國大代表)黃雨定卻堅持與人民為敵,糾集反動勢力,負隅頑抗,企圖阻礙解放軍進軍華安。然而剛上任不久的偽縣長黃光羲,認清形勢,當機立斷。棄暗投明,認為只有投降,才有出路,堅決與黃雨定決裂。他私下與警察局長陳西湖等策劃投誠起義。他親自帶領部屬到漳州龍溪軍管會、軍分割槽,表示願意投降,並交出檔案、縣印和華安縣偽黨政人員名單,請求和平解放華安。
1949年11月16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十一軍九十一師二七二團和和赴華安的工作人員,浩浩蕩蕩向華安進軍,18日下午一時左右到達了目的地——華安黃棗(偽縣政府的臨時駐地),黃光羲率領偽政府人員與偽警察局和自衛團等百來人,連同學生、群眾均夾道歡迎解放軍和平解放華安。
華安解放後,在共產黨領導下,黃光羲與起義人員七十多人一起參加華安仙都龍尾土樓偽人員集訓班學習,經過九天的學習,黃光羲、陳西湖等十一人留用,參加人民政府工作。
繼而,黃光羲參加龍溪地區公安舉辦的偽人員集訓班學習,但由於對我黨的政策不甚理解,心存疑懼,私自跑回家鄉,1950年11月被押回公安處。1951年1月9日,在看奪所自縊身亡。
根據中共中央(1979)6號檔案,閩委(80) 33號檔案和(80)龍地起第005號檔案精神,省、市、縣落實起義投誠人員政策領導小組辦公室,對黃光羲在1949年11月18日主動積極組織華安縣的偽人員集體起義的表現,認定黃光羲為原國民黨集體起義人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發給起義人員證明書,1982年4月12日,按黨的政策給予平反,享受起義人員的待遇。
而今,其家屬和子女生活、工作安排各得其所,有的在外省市農場做了領導、有的在外地縣(區)工作已退休,有的在家鄉耕耘農作,安居樂業。
黃雨濟楊連發供稿
宋.洛濱山窯址
位於龍文區郭坑鎮洛濱村山頭社龍津江畔,有長20米、寬5米、厚0.5—1米的陶瓷片堆積層,窯壁裸露,採集到施青釉、黃色釉、褐色釉的瓷碗、支座、罐口沿殘件及附瓷片共26件。1986年12月經省文物考古隊鑑定為南宋時期窯址。
摘自《漳州文化志》P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