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孫權是與曹操、劉備角逐天下的主要人物,同樣屬於史家所稱三國英傑之列。論年齡,他比曹操小27歲,比劉備小21歲,在三人中是最小的,曹、劉算得上是他的父輩。論抱負、論作為,小一輩的孫權完全不亞於曹、劉,曹操就曾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字仲謀)”的感嘆。從執政時間和在世時間看,他是三國君主中最長的一個。
曹操做到魏王不久便於公元220年春正月病故,活了66歲;劉備稱帝兩年之後便於223年夏四月去世,終年63歲;孫權自200年成為江東之主,到252年才病逝,享壽71歲。他是三國時代的主要見證人。吳國在三國之中立國的時間也最長,前後凡60年,其中孫權稱王稱帝時間有32年,從他當江東之主算起,則叱吒風雲有53年。
孫權所以能長期據有江東與曹、劉周旋,最終創立帝王之業,成為三國時代執政時間最長的一國之主,確有其不同尋常之處。《三國志》稱他“任才尚計”,《三國演義》也寫他善於用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另一個重要方面,就在於他在對外方略上善於隨機應變、適時調整,比較好地適應了形勢的需要,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果說歷史上的曹操以運籌帷幄、長於權謀為其主要特點,劉備以講賢德、講仁義為其立身準則,那麼,孫權則以屈身忍辱、善於應變作為他實現政治目標的主要手段。我們據史剖析孫權的對外方針和策略,有助於瞭解孫權其人,瞭解在複雜的對外交往中聯合與鬥爭的一些基本規律和特點。
公元200年,孫權繼其兄孫策成為江東之主時,年方一十九歲。這時,曹操正與袁紹展開官渡之戰,逐鹿中原;劉備尚未成為割據稱雄的一方勢力,正依附袁紹,袁紹被打敗後,劉備又於201年投奔荊州劉表。從孫權繼位到208年曹操南取荊州之前,曹、劉、孫三家尚未展開全面交鋒,孫權對外方略上還不存在聯合劉備的問題。到曹操南取荊州時,聯劉抗曹才提到議事日程。
公元208年秋,曹操南取荊州,東下伐吳,迫使孫權與劉備聯合起來抵抗,從而展開赤壁之戰。當時,曹操大軍壓境,揚言要跟孫權“會獵於吳”,東吳群臣幾乎都主張投降曹操。孫權在魯肅、周瑜的支援下,斷然決定抵抗曹操,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取得重大勝利,使曹操一舉統一全國的願望落空。赤壁之戰後,聯軍乘勝追擊曹軍,繼續展開爭奪江陵之戰、進據夷陵之戰和劉備南征江南四郡之戰,與此同時,孫權在淮南開闢第二戰場,與曹軍交鋒,迫使曹操在荊州撤軍。這次孫、劉聯合抗曹,不僅挫敗了曹操,使曹操一舉佔據荊州、平定江東而後統一天下的初衷落空,而且鞏固發展了孫權勢力,培育了劉備實力,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