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陳振龍影視劇形象

對於喜歡番薯的人來說,在冬天的大街上行走時,如果可以碰到一個賣烤番薯的攤販,會覺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的確,冬天的烤番薯有時候會是現代人生活的一種點綴。

可是,曾經有那麼一段時光,番薯卻是很多人生存下來的希望。那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許多的人都在經受著饑荒的折磨,不過一個人的出現,改善了他們痛苦的生存狀態,這個人正是明朝商人陳振龍。

仕途不順改經商,海外遊歷偶遇番薯

談及陳振龍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家鄉了,他的家鄉是福州府長樂縣。而這一點,對他的人生產生了2個重要影響。

第一個影響是對他的事業的影響。出生於1543年的陳振龍和當時的大多數青年才俊一樣,期盼自己能夠出仕為官,實現個人抱負,可是他的仕途之路並不順利。

後人記載陳振龍事蹟的石碑

本來他還沒20歲就中了秀才,所以家人和他本人都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可後來陳振龍去參加鄉試的時候,卻多次都沒有及第。家人們都期望他可以繼續堅持,但是陳振龍早已在一次次的考試中對科舉產生了厭惡之情。因此,他就想著換條路走走。

對當時的人來說,除了做官之外,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經商了。於是陳振龍就做起了買賣,而事實表明陳振龍的確是有經商之才,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甚至做業務都做到了海外。

而陳振龍之所以能夠出國做業務和他的家鄉有著很大的關係,這便是他出生之地對他的第一個影響了。眾所周知,明朝時期曾經實施過海禁政策,一直到明朝末年海禁才被廢止,但明朝曾出現過"隆慶開放"。

隆慶開放是指隆慶元年,朝廷同意了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但是設定了諸多的限制。而其中最主要的限制就是隻開放了一個名為"月港"的港口。這個"月港"正位於福建漳州,所以對陳振龍來說,他想要進行海外貿易可謂是十分方便。

呂宋地圖

當時陳振龍經常出海去做生意,有一次他去到了呂宋(今天的菲律賓)。做完了手頭的事情之後,陳振龍便想著在當地遊覽一番。當走到一片田地的時候,他發現了一種新鮮的作物,這種作物便是"番薯"。出於好奇,陳振龍向當地人打探了一番。

可以說選擇經商和偶遇番薯,是陳振龍人生中2次非常重要的際遇,而在2次境遇中,陳振龍的好奇心可是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不得不說人應該要永遠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因為那樣人生會有更多精彩的可能。

發現寶物,最終帶回故鄉

就像陳振龍,他這出於好奇的一番詢問,就將他的人生帶上了精彩的走向。通過了解,陳振龍發現這些番薯不僅耐旱,而且耐酸鹼性很高,適應能力強,產量還非常的高,是當地的一種糧食作物。

陳振龍立刻發覺自己遇到"寶物"了。不過陳振龍把生意都做到海外了,想來家中生活條件也是不錯的,他應該不是想用番薯充飢,難道他是發現了新的商機?

番薯地

其實都不是,陳振龍之所以會把番薯看作是寶物,和他的家鄉有著很大的關係,而這便是陳振龍的家鄉對他產生的第二個影響了。他的家鄉福建不僅山多地少,而且時有大旱,便常常鬧饑荒。

一想起饑荒時期,人們"飢不擇食",爭搶糟糠、樹皮甚至螞蚱的場景,他就覺得心疼。再想起那些在饑荒中被餓死的人,他就更加心痛不已。

因此,番薯在他的心目中完全稱得上是寶物了,陳振龍暗下決心,一定要利用番薯為家鄉做一份貢獻。作為一名商人,陳振龍身上所體現的悲憫之心以及奉獻精神,真的是很可貴的。

社會中常常流傳著一些對商人不好的評價,尤其是在古時,商人地位比較低下的時候,那些評價更多。

番薯藤

但其實"經商"歸根結底只是一種謀生手段,商人中也有很多像陳振龍一樣善良的人,他們的確不該被人區別對待。但是陳振龍並不在意當時身邊之人對他的評價,他只是堅持著自己想做的事,為了用番薯救人他付出了不小的努力。

趁著自己到菲律賓做生意的機會,陳振龍悉心向當地農夫請教番薯的種植辦法,並進行了多次的練習。等到他對番薯的栽培瞭如指掌後,他才決心花錢買下種子,準備運到故鄉。

可帶著種子回故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主要是因為當時菲律賓政府對番薯種子嚴格的管控,他們禁止番薯出海,如果攜帶被發現就會被殺害。

面對這種危險的情況,陳振龍也沒有選擇退縮,反而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決定不攜帶番薯,而是攜帶番薯藤,然後把番薯藤和繩子交織系在一起。就這樣,陳振龍成功地把番薯藤帶回了故鄉。

陳振龍影視劇形象

引番薯入故鄉,意義重大

陳振龍想出的辦法實在是精妙,但不可否認還是存在著被發現的風險的,他真的是在冒著生命危險做事,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更是難得可貴。為了不辜負自己的努力,也為了實現目標,陳振龍剛回到故鄉就立刻在自家院子試種番薯了。讓陳振龍很開心的是,番薯試種非常地成功。

就在陳振龍回鄉不久後,家鄉因為大旱爆發了饑荒。陳振龍立刻找到自己在朝為官的兒子,讓他上書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表明有緩解饑荒之策。

金學曾收到訊息後,大喜,立即接見了父子二人,然後讓他們開始較大範圍的試種,試種成功後立刻在全省範圍內普及,解救了不少人,也基本上解決了福建糧食短缺的問題。

饑荒時期

但是明朝時期並非只有福建經常鬧饑荒,其實從萬曆十三年,也就是1585年開始,全國範圍內就經常出現饑荒。可是據史料顯示,明朝時期大約有1億人口,可是到了清朝時期人口卻增長為4億。

在旱災不斷地情況下,人口為什麼還能有如此巨大的增長呢?其實主要是因為番薯並非只在福建普及,而是在全國範圍內普及。

而番薯的推廣依然與陳振龍有莫大的關係。在陳振龍離世後,他的子孫後代一直沒有放棄過對番薯的推廣,他的孫子陳川桂曾帶後輩到中原以及北方地區推廣番薯,陳川桂之子陳世元也曾到浙江等南方地區推廣。以至於在清朝期間,番薯已經基本在全國範圍內被種植了。

番薯在被推廣後,它在清朝期間以及之後的許多時刻依然是人們度過饑荒的重要武器。而番薯因為富含非常全面的營養,所以不僅是緩解了饑荒,還保持和提高了那些時期國人的身體素質。到了今天,番薯已經成為我國第四大糧食作物。

先薯亭

陳振龍以及他的後代不僅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而且給了很多人生的希望,並且為我國的農業發展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清朝時期,福州人曾專門建設"先薯亭"來紀念陳振龍,因而古時的人們大多知道他的事蹟。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在的人們卻較少有人知道陳振龍曾經的付出。像陳振龍這樣有勇有謀的愛國愛家之人,令人敬佩,應該被更多的人知曉。

16
最新評論
  • 1 #
    有兩個版本,有一個是廣東番禺的
  • 2 #
    古有陳振龍,今有袁隆平,乃華夏民族之大幸
  • 3 #
    陳振龍把番茹帶進中國真可謂有蓋世功勞!蕃薯救了饑荒中的災民,功不可沒!其實我真是蕃薯救了我!何也?我是六四年上山下鄉插隊落戶到老家農去的,因為回城無望,就與一農村姑娘結婚成了家。但是,在我們結婚時我在隊裡的口糧只五十七斤稻穀,兩個大活人,離第二年出新谷尚有七個月!借無處借,幸好,我雖出生於城市,但也吃得苦,耐得勞,在未結婚前,我有兩分自留地,因為我是單身,所以有雙份,當年秋後,我是收了四千斤蕃薯(本地稱紅薯)妻子也能幹,大的選入窖,中等大的曬成薯幹,挖爛的及小的打粉,以後雖借了點谷,但妻子懷孕查食(即是厭食)無奈之下,大米只能給妻子吃,過年之後,直到小麥收割,三,四個月,我真是天天紅薯,餐餐紅薯,總算渡過了難關!如果沒有這紅薯真不知道這上荒怎樣渡過?故此,對陳振龍還是感恩戴德的啊!
  • 4 #
    陳振龍造福億萬民眾菩薩
  • 5 #
    聽說是吳川人不是福建人
  • 6 #
    番薯除了耐旱、耐酸鹼外,還耐澇、耐貧脊,產量高。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還是農村的主食,有一年紅薯半年糧的說法。
  • 7 #
    究竟是越南還是菲律賓?
  • 8 #
    清朝人口增長與 攤丁入畝有關 去查下時間點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明朝的小冰河期給它帶來了怎樣的滅頂之災?朝代更迭與氣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