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96年,滑縣東方紅衛河大橋洩洪情況

1946年衛河航運

1954年12月內河管理局安全檢查艇赴道口

滑縣大運河始於東漢末年的白溝運河,隋煬帝時歷史上該段運河一直是華北平原上溝通南北的重要水道,隋、唐、北宋時期是向北部邊防運輸軍隊及軍需物資的主要交通幹線,元、明、清時期又作為京杭大運河的輔助通道向北京漕運糧食和建材等物資,在維護國家統一、鞏固北部邊防、促進區域經濟文化交流、農田灌溉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衛河今天仍是海河水系的重要支流,同時在農田灌溉和洩洪排澇方面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1、白溝

白溝所行本為“山經河”和“禹貢河”的故道,在今河南浚縣西,發源處靠近淇水(今河南北部,古為黃河支流),東北流下接清河(古水名,源出今河南內黃南)。曹操為北征雄踞鄴城(今河北磁縣東南)的袁尚,於“建安九年元204年)春正月,濟河,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白溝修成後,接通淇水和清河,成為黃河以北地區的水運幹道,日後將今河北威縣以南的清河亦稱為白溝。“漢建安九年,魏武王於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東水入白溝以通漕運,故時人號其處為枋頭。是以盧諶《徵艱賦》曰:後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水經·淇水注》白溝開通前,由今新鄉西北太行山地中流出的清水和淇水,會流後,向南流入到黃河中,其入黃河之處被稱為淇口。白溝的開通,使清水會流後由原來全部流入黃河改為部分流向黃河,還有一部分通過枋頭工程被截,成為白溝——清河的水源。

2、永濟渠

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正月:“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實際上永濟渠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從沁水到曹操開通的白溝運河;第二部分為曹操開通的白溝運河到今天津;第三部分為從今天的天津到隋代的涿郡郡治薊城。其第二部分是利用了曹操開通的白溝——清河——平虜渠水運通道的部分河段及屯氏河的部分河段。永濟渠的位置,出新鄉、衛輝市向東北便進入安陽市境內,又經今滑縣西部,之後又進入鶴壁市浚縣境內,東北出浚縣後復入安陽市境內,經今湯陰縣東南部、內黃縣西北部,之後向東北便進入河北省境內。

永濟渠的河道水文地理狀況在隋之後的唐、五代都略有修浚變化,但整體尤其是在安陽段未有大的改變,只是在唐末五代已不能全流通航了。

3、御河

北宋時期,永濟渠在名稱、源頭和河道水文地理條件諸方面,都發生了變化。永濟渠這一名稱在北宋時期除區域性地段仍被沿用外,其總的名稱則被稱為御河。由於諸多原因,北宋時期,御河一直未能與黃河溝通,也不能引黃河水作為水源,只能以百泉湖作為其水源,以衛州作為其西南端的起點。永濟渠的西南端,從沁水引水口向東北到白溝以上(大致今衛輝市)的一段運河在北宋時期被廢棄。北宋時期黃河頻繁決徙,奪佔御河河道,造成御河淤積,導致御河水文地理條件發生很大變化。但是由於御河擔負向河北邊境駐軍運送糧食、物資以及向邊境運送宋遼貿易物資的重要使命,北宋對御河進行多次疏浚,乃至區域性改道,使其仍舊通暢。這樣時斷時續的通航延續至北宋滅亡。金代時黃河河道已向南遷徙,奪佔淮河河道入海,

御河擺脫了黃河頻繁的衝淤影響,海陵王移都燕京後,御河擔負重要的運輸物資的作用。元代沿襲宋和金代,將永濟渠稱為御河,只在有的地段仍稱永濟渠。元初,江南的漕糧運至淮河後,可逆黃河而上至中灤。然後再順御河而下至直沽。

4、衛河

明代時御河改稱衛河,也稱衛漕。因在明代,會通河多次被黃河決口所衝淤,運道被阻斷,衛河則成為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溝通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平原的西南部與京津地區的主要交通幹線。在清代,衛河仍被稱為衛漕。清代為增加衛河水源,對衛河干流及各支流進行了多次治理,將上游諸多泉水加以拓展。雖然咸豐年間開始,漕糧改由海運,但是衛河的航運並未隨之衰落。衛河作為豫北及河北平原南部地區與京津地區的重要交通通道,一直承擔著繁忙的運輸任務,發揮作用到20世紀70年代。之後因水源越來越少,衛河的某些河段出現了季節性乾涸,有的河段甚至全年乾涸,導致水運中斷。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脫黨26年後,這位中共創始人接到一份暗藏玄機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