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上各個時代對大名的定義、資格認定不盡相同,相同之處在於無論是百家爭雄的亂世還是暫時出現的緩和年代,他們作為不同的見證人和參與者,都以自身方式在史書中留下深刻烙印。
日本大名,不易磨滅的時代烙印
撰文、供圖丨法國國立集美亞洲藝術博物館(Mus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
大名的由來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後期,國家大量的土地、莊園或被賜予藤原氏等貴族,或被非法侵佔,班田制從而瓦解(班田制系仿照中國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這些貴族生活奢靡,縱情享樂。他們將自家莊園及土地交予家臣打理。這些家臣並非普通家臣,他們通曉武藝,擅長騎射,平日裡還充當貴族的打手,後來漸漸演變成為武士。
平安晚期,天皇退位實行院政,拉攏一些武士對抗貴族,搶奪土地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刑部卿平忠盛的兒子平清盛和河內源氏源義朝的第三子源賴朝,先後建立了平氏政權和鎌倉幕府。平清盛作為日本首位掌握政權的武士,開啟了武家政權的先河;而源賴朝更是建立了鎌倉幕府,揭開了日本長達680年的幕府時代的歷史。所謂幕府,是指由徵夷大將軍(俗稱幕府將軍)領導與統治的武家政權,有些類似於現代軍政府,是日本特有國情下所產生的政治體制。而效忠平氏政權和鎌倉幕府的武士,也得到了合法的土地,成為所謂的名主。
大名,就是由名主一詞轉變而來,是當時對擁有較大地域的領主的稱呼,在西日本稱為“莊屋”,九州則稱為“肝煎”,他們都擁有大量私人土地。武力較強、領地較大達到數十村,甚至管轄一整個令制國的領主就是大名主,簡稱“大名”。有些勢力範圍廣達數個令制國的大名被稱作大大名,否則即為小名,全部大小領主可以合稱為大小名。日本各時代對大名的資格確認、定義不盡相同,不過基本上都是指擁有一個較大地域的領主。
■ 國島吉茂家族的盔甲。該大名為肥前國第四任佐賀藩領主。肥前藩是江戶幕府時期的一個藩屬地,位於日本九州島西北部。這套鎧甲製作於1707年,使用了鐵、合金、生漆、絲綢和皮革等材料,現為私人藏品。
令制國又稱律令國,是古代日本在律令制下所設定的地方行政區劃。奈良時代就已開始實施,直至明治初期。令制國依照國力分為大國、上國、中國、小國,底下又分有郡,郡有三個級別,分別是大郡四十里,中郡二十里,小郡五里。一里為50戶,故一郡最多2000戶、最少250戶,一般一個令制國內都有很多個郡。
令制國的行政機關稱為“國衙”或“國廳”,以其為中心的都市稱為“國府”或“府中”。現在日本人有時會以令制國的名稱來稱自己的故鄉,因為比起日本現行行政區劃,特別在關東以西地區,就算是劃在同一都道府縣,每個地方的風土民情還是會有所不同。
■ 毛利氏家族盔甲,約1860年,帶有一文字三星紋的家族紋章。現為私人藏品。毛利氏是日本氏族,原姓大江。最初在越後國生活,後遷至安藝國。從國人成為大名,最興盛的時代曾統領七國。在關原之戰後,其領地只剩下長門國及周防國,此盔甲可能為長門國某位大名所用。
室町時期的守護代1336年,足利尊氏為應對後醍醐天皇的南朝建立了北朝,建立室町幕府,從而開啟了長達237年的室町時代(1336~1573)的序幕,而足利尊氏也是當時最高的指揮機構—室町幕府的第一代徵夷大將軍。
在室町時代,大名都是由幕府任命,又稱為“守護大名”。這個稱謂的發音和現在並不太一樣,辭書《節用集》中收錄了“Taimei”與“Daimyo”兩種發音。前者所指的是守護、大領主之意,而後者是指富人。到了戰國時代,對大領主仍用前者稱呼較多;17世紀初期,《日葡辭書》中依舊收錄了兩種念法,不過在語義上已無明確區別,兩者都是大領主的意思,直至江戶時代,才統一以“Daimyo”稱呼大領主。
當時,守護大名在經濟上掌控一個到數個分國的莊園與公領,以擴大守護領國的勢力範圍。對於地方武士,大名對他們的支配力則有限。大名掌握領地過大時,會任命家臣為“守護代”一職,協助他們掌管一部分分國。所謂“守護代”指的是日本武家體制下,令制國“守護”的代理職。他們多由數代侍奉同一位領主的重臣擔任,他可通過代行守護的許可權,將其領國內的武士組織化,更好地奠定他的權力基礎。在經歷了諸多武家上層內鬥後,守護代獲得實權掌控領國的現象已尤為普遍。
戰國亂世中的大名自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開始,整個社會便時有紛爭,秩序混亂,層出不窮的政治陰謀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都在破壞著整個大局的平衡。1467年,也就是應仁元年,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長子足利義尚的誕生引發了繼承風波,各方勢力在此時的相互對立引發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混戰,史稱“應仁之亂”。作為日本歷史上一個重要時期,戰國時代一般就是指以應仁之亂為開始的、長達近兩百年的政局紛亂及群雄割據的時期。
■ 一幅關於大阪夏之陣的畫作。大阪夏之陣是大阪之役的一部分,大阪之役是江戶時代早期江戶幕府消滅豐臣家的戰爭,也是戰國時期的最終戰役。此為德川家康在檢查對方武將木村重成的頭顱,木村重成是豐臣家譜代家臣木村重茲之子。
應仁之亂後,“下克上”之風盛行,多數守護大名沒落,小領主崛起。所謂下克上,是在當時的環境中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家臣消滅家主、下級代替上級、紛紛篡奪瓜分領土。這些崛起的新興勢力,和舊日貴族豪門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亂世中,一些勢力穩固的守護代直接轉型成為戰國大名。
除了守護代,戰國時期的大名還有以守護、國人和平民為名的其他三種。如之前所說,守護代以守護代之名攬權,實際已掌控領國。而“守護”是鎌倉幕府和室町幕府時期所設定的武家職位,是令制國的軍事指揮官和行政官。“國人”則從鎌倉時代以來就很常見,在室町時代是地方豪主。他們在守護大名支配力衰退的地域,漸漸成為擁有自己城池的獨立領主。和室町時代不同,只要達到能支配數郡到數國的勢力,並能穩固支配和管理國人者,且職位為“城主格”以上的,就是戰國大名,無須幕府任命。通常來說,和室町時代的守護大名相比,戰國大名和室町將軍等中央權力的差異在於:無論是否有守護公權,在國內都可擁有獨自統一的權力。
後北條家是日本關東地方的氏族,原姓伊勢,被稱為小田原北條氏。這個家族在當時極為活躍,是最初的戰國大名,也是天下統一之際最後的戰國大名。伊勢宗瑞,即北條早雲(1432~1519),他原是京都御家人(御家人意指鎌倉時代與幕府將軍直接保持主從關係的武士),辭去職務後他到了東海地區大名今川氏的領地,因為幫助解決了今川家內部問題,獲得了興國寺城作為其領地。1495年,他奪取了大森氏小田原城,確立了家族的根據地。1516年,他又攻下新井城,將整個相模(相模國,又稱相州、湘州,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統一,同年讓位於長子北條氏綱。北條早雲創立了家法《十七個條》,為當時大名所指定用於統治領國的法律規範—《分國法》的雛形。此後,北條家族消滅了不少傳統守護代的勢力,版圖最大的時期,他們擁有相模、伊豆、武藏、下總和上野等地,以及一部分的下野、駿河、甲斐和常陸的領土,盛極一時。
除了北條氏家族,其他戰國大名廣泛分佈於日本各方地域,而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當屬並稱“戰國三英傑”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這三人都對日本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出生於尾張國那古野城(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中區)的織田信長(1534~1582),是一位頗具才略的亂世霸主。他幼名吉法師,通稱三郎,是活躍於戰國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大名。1568年至1582年間,織田信長推翻了足利家族長達200多年的統治,使持續了百年之久的混亂局面步入尾聲。據史書記載,信長容貌俊秀,氣度不凡。他極富前瞻性、思想開放,大量吸收新奇的南蠻知識,這在當時並不多見。雖是個好戰之人,但他對自身要求嚴格、勤於修煉;雖略為傲慢,但不拘泥身份,一視同仁,率直坦誠;信長用人唯才,無論是貴族抑或貧民,只看重實力強弱。本能寺之變後,信長被心腹明智光秀所害,人們始終無法找到他的屍體。這位亂世梟雄的故事似乎更多了幾分神祕色彩,所有這些摻雜在一起,後人似乎可以想見一位個性鮮明的戰國霸主如何獨負逸群之才。
■ 前田氏家族盔甲,現為私人藏品。前田氏是日本一個氏族,江戶時代成為藩主。前田家族有不少戰國時期的大名,其中前田玄以(1539~1602)是織田信長的家臣。
豐臣秀吉(1536~1598),原姓木下,是戰國時代末期至安土桃山時代的大名,出生於尾張國愛知郡中村(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中村區)的一個農戶家庭,身世並不顯赫。據記載,他的長相被人形容為“猿面冠者”,就跟穿戴衣物的猿猴一樣,可謂其貌不揚。1554年,秀吉成為織田信長的家僕,地位卑微,一開始信長也並不重用他。但在之後,他找尋機會獲得信長賞識,逐步升為城主,開始招募家臣。本能寺之變後,秀吉以“為信長公報仇”之名,收攏信長舊日親信擊敗明智光秀,趁機控制京都一帶,和其他派系經分配後,獲得明智光秀的舊領國丹波國及山城國、河內國。1583年,表面上是由於織田家繼承人問題,但實則是派系權力鬥爭而引發的賤嶽之戰,終由秀吉取得勝利,他徹底掌握舊主信長的江山,奠定了一統日本的基礎。秀吉在經貿方面的經驗多承自織田信長,他發展南蠻貿易,以此振興商業。利用控制都市及鑄造貨幣等辦法規範經濟,以太閣檢地、刀狩、人掃令(身份統制令)等政策用來確立稅制,兵農分離,為江戶時代的幕藩體制打下了穩定的基礎。但到晚年,性格日漸暴虐的秀吉卻做了很多失掉人心之事,他下令將茶師千利休和養子豐臣秀次賜死,發動侵略北韓半島的戰爭等事件,頗受爭議,家族也日益沒落。
■ 鬆平容保家族的盔甲。鬆平容保是日本江戶時代會津藩第九代藩主,曾任京都守護職。這套盔甲使用了初鐵、鰩魚皮革、黃鹿皮、生漆和絲綢等材料製作,有著很高的文化遺產價值。
德川幕府的崛興作為日本封建統治的最後一個時代,江戶時代(1603~1867)是日本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幕府政權。
在關原之戰中取得勝利的德川家康(1543~1616)被任命為徵夷大將軍。1603年,他在江戶(即東京)創立德川幕府(即江戶幕府)一直到1867年,末任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為止,德川家族的統治長達264年。
在其統治期間,天皇不過是被幕府架空及監控的傀儡,徵夷大將軍才是手握實權的控制者。將軍所屬領地的石高(石高是幕府時代用以表示土地生產力的一種制度,稱石高制,舉凡稅貢、勞務、軍役等對政府的義務皆依據石高的多寡來課徵),在江戶初年大致佔有700萬石。
江戶時代初期政府規定,知行(武士可擁有一小塊封地,稱為知行地)一萬石以上者便可稱為大名;當時全日本有超過270家大名,在德川的統治體制下分為親藩、譜代和外樣三類。幕府統治必須完全由親藩和譜代大名操控,外樣大名無權參與。
所謂親藩大名,便是與德川家有血緣關係的藩領,其石高在江戶初年大致佔有260萬石。親藩大名中當屬有“德川御三家”之稱的尾張、紀伊、水戶藩最為重要。御三家制度由德川家康所創,其用意在於當將軍家後繼無人之時,以水戶家作為大名繼承人擔任監督之職,而繼承人則在紀伊、尾張兩家產生,這也可理解為幕府將軍繼承權的三大旁系。在此後,第8代將軍德川吉宗又讓次子德川宗武創設了田安家、四子德川宗尹則創設了一橋家,之後的第9代將軍德川家重又讓次子德川重好成立了清水家,此後還確立了“御三卿”的體制,同樣是作為繼承人的選擇,家格僅次於御三家,但沒有自己的封地。實際上,他們的姓氏都是德川,田安、一橋和清水是取自於離其住宅所在地最近的江戶城城門名稱。
譜代大名即世襲的大名世家,地位僅次於親藩大名,指的是在1600年的關原之戰以前就一直追隨德川家康的大將,他們中很多人自父輩、祖輩開始便侍奉德川家,有的則是關原之戰之前願意從屬德川家的大名,實力雄厚。譜代大名的石高在江戶初年大致佔有670萬石。他們大多位居幕府要職,社會地位頗高,雖手握大權,俸祿卻不多。
而外樣大名只是單純的諸侯,是在關原之戰中與德川為敵,後被迫臣服的大名,無論是親密度還是忠誠度,都與德川家關係最不緊密。但他們大多財力雄厚,其石高在江戶初年大致佔有980萬石。因分配的領土多在偏僻之地,鎖國時期最容易與外勢力結合,成為倒幕的主要勢力。但由於沒有親藩或譜代大名的權力,又常是幕府監控的物件,即使有心反抗,也少有成事。
在德川家康實施的各種政策中,有關大名的政治安排最為重要。他效仿豐臣秀吉,將其統治奠基於各大名政治聯合之上,容許大名在其藩內的自主權和世襲藩位,當然,前提是必須絕對效忠幕府。家康規定每一個藩只能有一座城堡,各大名亦要向他宣誓效忠。他嚴禁諸藩結盟,還派出大員巡視,以此確保各個大名能嚴守規矩。為了加強監控,德川家康還規定各大名之間聯姻要事先徵得幕府的同意。各大名還需捐助幕府各種宮室營造工程,日後象徵權力中心的江戶城便是其中的重點建設。不過,家康並未向大名徵稅,所以各藩的財政自主性較高,這也成為幕府權力的一大限制。
■ 江戶時代後半期的軍配扇,是用木頭、生漆、銀和織物所制,現為私人藏品(左圖)。江戶時代晚期的軍配扇,是用木頭、生漆、銀和織物所制,現為私人藏品(右圖)。
家康的孫子德川家光(1604~1651)是德川幕府的第三代將軍,他的貢獻與其祖父不相上下。家光為了進一步擴大權力、削弱實力太強的大名,規定將軍有沒收大名領土的權力。他還正式定製“參覲交代”制度,要求所有大名在江戶及其藩地建造居所,住滿一年後可回藩內,再過一年再回江戶,便於參拜將軍。而大名回藩時,其親屬則要留在江戶,實則達到了政治控制的目的。家光在位期間,德川政權的威望達到頂峰,得以維持數年政治安定。
縱觀日本歷史,封建統治下對大名的定義、資格認定不盡相同,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擁有自己大片的領地,是領地的主人。無論是群雄征伐的亂世還是暫時安寧的年月,他們作為不同時代的見證人和參與者,在不斷演變中,以自身的各種方式於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烙印。
>>> End <<<
本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18年07期
版權宣告:《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絡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