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岡村寧次在戰後親自趕到臨汾,對駐守臨汾的第69師團及其附屬敵偽進行了一次大甄別,該師團師團長清水中將被勒令撤職,二鬼子道尹也被免去了當二鬼子的資格……
岡村寧次的最新戰法!1943年秋天,岡村寧次下令日軍對我太嶽軍區展開了一次空前規模的大“掃蕩”。這次掃蕩是岡村寧次策劃良久的結果,他將自己最新的對付八路軍的戰法應用到了這場“掃蕩”中,他的這一戰法便是:鐵磙式三層陣地新戰法。(磙:gun,石頭或鐵等製成的滾軋器具,用來軋場)
簡單來說,岡村寧次的計劃是,調集2萬多日、偽,從東到西擺成一條直線,然後讓他們的一線部隊在北邊一齊向南推進,一直把我軍逼退到南線的黃河岸邊。這就是岡村寧次的“大磙”。
同時,他們還將派出二、三線部隊,實施小範圍的、更細緻的清繳工作,每天向南推進40裡,然後後退10裡,第二天再殺回馬槍,如此便可反覆絞殺,斬草除根。此為岡村寧次的“小磙”。
這一戰法用心頗為歹毒,完全是以徹底消滅根據地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的一切有生力量為目的的。戰前,岡村寧次放下豪言,他們的目的是“迫使共軍在黃河岸邊背水作戰,不降即亡。”
日本東京大本營對岡村寧次的這一計劃頗為重視,它特地下令從華北各地抽調了一批軍官,組成了一個所謂的“軍官戰地參觀團”,前往我太嶽軍區前線,學習和研究岡村寧次的這一最新戰法。
太嶽軍區司令員陳賡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掃蕩”,積極制定了反“掃蕩”方案。
他的應對措施是,主力部隊採取“敵進我進”的策略,趁著日軍進入我根據地腹心之際,我們也向其空虛的後方挺進。同時,我們在根據地的腹心堅持游擊戰,以少數基幹和民兵,不斷地襲擾消耗進入我根據地的日軍。
雙方主將都已做好了準備,一場場殘酷的戰鬥都這樣拉開了序幕……
王近山韓略鎮殲敵這一年10月,時任太嶽軍區第二軍分割槽司令員的王近山,奉命率領第16團的千餘人開赴延安。他們遵從軍區司令員陳賡的命令,一路穿過敵人的封鎖線,挺進到了臨汾一帶。10月22日,他們順利地開到了洪洞韓略鎮南北卦地村。
此時,向來重視情報工作的陳賡正好得到了情報,說有一個軍團戰地觀戰團即將到太嶽軍區觀戰,陳賡分析情報後認為,這夥人必然要走臨(汾)屯(留)公路,這也意味著他們必然會經過臨屯公路上的韓略鎮。他隨即下令指示王近山,要他在韓略鎮“相機殲滅這股敵人”。
王近山帶著他的團、營、連幹部,多次化妝成農民,到韓略鎮進行偵查,他們瞭解到,日軍在韓略鎮內設有一據點,據點內只有40多人,韓略鎮西南地形險要,是打埋伏的天然場所。而且,韓略鎮“四通八達”,東西南北不遠的地方都有日軍的據點,所以敵人情緒比較麻痺。
24日凌晨3點,王近山下令以4個連的兵力進入預先選好的伏擊地點隱蔽,到早上8點多時,日軍開出了一個有13輛車的車隊,其中3輛為小汽車,10輛為卡車,上面載滿了人,他們沒有任何警惕性,就開進了我軍的伏擊圈。
6連最先開火,他們的燃燒彈命中了敵人的倒數第二輛車,堵住了他們後退的路;9連則堵住了他們的前路。所有的火力被猛烈地傾洩了出去,4連和5連最後衝了上去,在公路上和敵人展開了白刃戰,班長童榮發在戰鬥中開槍擊斃了一位日軍軍官,並奪走了他的指揮刀,隨後繼續衝殺,連斬三人……
後來他才知道,那位被他打死的日軍軍官就是日軍旅團長服部直臣,他的那把指揮刀是日本天皇賜給他的。
這場戰鬥前後共進行了3個多小時,除3人逃進窯洞未被發現外,剩下的180多人全部被殲滅。這180多個人中,除了有一個服部直臣是少將旅團長外,還有6個大佐連隊長和若干大隊長。
真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啊!
戰後雙方的總結這次失敗無疑讓岡村寧次非常丟臉,他本想在東京大本營和他的同僚面前露一手,結果就在他的地盤上,他的觀眾被消滅了。
更讓岡村寧次覺得憋屈的是,他出動了上千人的部隊,用了6架飛機掩護和偵查,卻一無所獲,他的對手竟然神奇地消失了。
岡村寧次想不通觀戰團是怎麼暴露的,他覺得一定是出了內奸,於是他在戰後親自趕到臨汾,對駐守臨汾的第69師團及其附屬敵偽進行了一次大甄別,該師團師團長清水中將被勒令撤職,二鬼子道尹也被免去了當二鬼子的資格……
岡村寧次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他們的內部出了奸細,他承認八路軍“確長於諜報,且足智多謀,故經常出現我小部隊被全殲的慘狀。”
而陳賡總結此戰時則指出,韓略鎮戰鬥的勝利,首先是因為我們採取了“敵進我進”的正確戰略,出其不意,積極主動。
其次,我們在戰鬥中速戰速決,在戰後迅速轉移,敵人的援軍只能撲空。
第三,我們的隊伍密切聯絡群眾,16團能在韓路鎮埋伏兩天之久,和當地百姓的配合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