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粟裕大將被強加的罪名共有三條:第一是一貫反領導;第二是向國防部要權,爭奪軍隊許可權;第三條是告洋狀。這三條罪名合併到一起,粟裕就成了一個“極端個人主義者”。
“極端的個人主義者”開國上將張愛萍曾回憶說,由粟裕同志擔任總長的時期,是總參最好的時期,也是他心情最愉快的時期,同時也可以說是軍隊建設最好的時期。
當時粟裕是總長,他手下有9個副總長,但實際承擔工作的只有4個,一個是管作戰的陳賡,一個管訓練的張宗遜,一個是管軍事情報的李克農,一個是管軍事行政的張愛萍。他們非常和諧,有問題當場就能解決,任何正確的建議一上報都會立刻被彭總批准。
當時,我們的軍隊正在艱難地探索著現代化和正規化的道路,這條道路是參照了“老大哥”蘇聯的,然而,“一向正確”的蘇聯這時候卻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對中國影響較大的兩個事件是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和朱可夫免職事件。
蘇聯的這些問題出現後,一向習慣於向蘇聯學習的我們開始反思我們是不是也出現了和蘇聯一樣的問題。1958年3年,成都會議上,中央明確指出“軍隊落後於形勢,落後於地方”,應該召開一次軍委擴大會議,總結一下建國以來我們在軍事工作方面出現了哪些問題。
當時,由於受到一些錯誤思想的影響,三位將軍成了這次擴大會議重點批判的物件,他們是劉伯承元帥、粟裕大將以及蕭克上將。
粟裕大將被強加的罪名共有三條:第一是一貫反領導;第二是向國防部要權,爭奪軍隊許可權;第三條是告洋狀。這三條罪名合併到一起,粟裕就成了一個“極端個人主義者”。
下面我將一一闡述這三條罪名。
粟裕頭上的三條罪名第一個,一貫反領導。這裡的“領導”指的是三位元帥,即彭德懷、陳毅、聶榮臻。
首先說粟裕和彭總,彭總是1952年開始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而粟裕在1952年國慶節後正式進入總參工作,擔任副總長一職,一直到1958年,粟裕在彭總的領導下已經工作了6年之久。
毫無疑問,粟裕對彭總是非常敬重的,但毋庸諱言的是,他們對未來戰爭的認識和如何應對它的到來,是有不同的意見的。這些分歧具體表現在他們對要不要建立戰略預備隊,要不要增加機械化師這些問題。
同時粟裕和彭總的工作作風也有一些不同,這些也增大了兩人之間的分歧和誤解。
這次會議上,彭粟的“將帥不和”被上升到了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高度,最後會議指出兩人不合,“主要責任在粟裕”。
再說粟裕和陳老總,作為陳老總多年的老部下,粟裕對陳毅一直以來都是非常敬重,他早在南昌起義時就在陳毅的領導下工作了,在戰場上他們“陳不離粟,粟不離陳”,創造了無數經典的戰役;在工作中,他們互相支援,精誠友愛;在生活中,他們還是兒女親家。
然而這次會議卻認為粟裕在華東時,曾跟隨饒漱石反對過陳毅。
會議還認為,粟裕向主席“告陰狀”,使聶帥受到了批評。這件事指的是1952年,聶帥擔任代理總長時,由於擔心總參送給主席的檔案太多,影響到主席的休息和正常的工作,便吩咐檔案先報他處理,對於一些大事再由他轉報主席。
聶帥的出發點自然是好的,但主席卻因為自己看不到足夠的關於軍事系統的檔案有了不滿,他專門開了會講了這個問題,會後,身為副總長的粟裕認為自己對此事也有責任,就向主席做了檢討,主席在他的檢討書上批示了“很好”,還把粟裕和聶帥進行了對比,肯定了粟裕,批評了聶帥。
這件事不知怎麼就變成了“告陰狀”。
第二個罪名是向國防部要權,爭奪軍隊許可權。解放軍是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央軍委透過解放軍各部機構來實現對軍隊的領導。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後,我們在國務院下設立了國防部,但中央軍委依舊是最高領導。
後來,由於學習了蘇軍的體制,為了體現國防部的領導作用,很多原先由中央軍委及各總部簽署的檔案,現在都需要署國防部的名了。這樣做並沒有什麼問題,但由於當時規定不明晰,很多檔案到底改由總部署名還是國防部署名,大家常常搞不清楚,有時候因為署了總部的名捱了批評,有時候又因為署了國防部的名捱了批評。
粟裕因此建議中央提出一個明確的意見,以方便工作。中央採納了粟裕的建議,1955年,中央同意讓總參起草一份劃定總參和國防部權責的檔案。誰能想到,此事在1958年卻成了粟裕向國防部爭權的“罪證”。
他們前後只談了20分鐘,中間還有翻譯時間,全程都有翻譯在場,58年時,粟裕卻因此被批為“告洋狀”,甚至“裡通外國”。
粟裕為何蒙冤?如何看待粟裕58年被錯誤批判這一問題呢?
官修《粟裕傳》指出,這件事之所以發生,是有國際國內的大背景的。國際方面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就是秘密報告和朱可夫免職事件,國內則是當時我們確實出現了一些“左”的問題。
粟裕向來不諳鬥爭的複雜性,也不懂得如何在鬥爭中保護自己。其實,早在1955年的時候,就有人開始把粟裕往饒漱石那一邊靠了,但粟裕竟毫無察覺!
粟裕大將為人內斂,不善表達,他的工作方法很簡單,就是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這些都讓他在處理人事關係時沒有那麼得心應手,對於一些自己認為正確的意見,他會力爭,會反覆堅持,結果就難免被人誤解。
儘管長期被誤解,被不公正地對待,但粟裕一直堅持著自己光明磊落的風格,對此粟裕的老部下王必成中將曾忍不住為粟裕抱不平:粟總是被浪費的人才。
粟裕去世十年後,南京軍區原粟裕的6位老部下針對粟裕58年被批一事專門給中央上書,1994年,粟裕蒙冤36年後終於重獲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