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夫請以梁王與吳虛以為蛇獲景帝惎梁之心 (總第五十三)
《資治通鑑》裡最具鑑戒意義的這些事兒
漢景帝前元三年,是公元前154年,由漢高祖分封的東部諸侯各王,在文帝謀士賈誼以及太子家令晁錯的一再刺激下,終於爆發了,吳王濞聯絡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闢光、淄川王賢、膠西王印、膠東王雄渠,組成聯軍,發動叛亂,史稱七王之亂。吳楚聯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諸侯梁的國都在睢陽(今河南商丘)是叛軍必取戰略要地。與此同時,漢景帝派出的太尉周亞夫所率領的漢軍主力屯駐於梁國以北的昌邑,周亞夫不救睢陽之急,而以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今江蘇洪澤境),截斷吳楚聯軍的糧道。吳楚聯軍久攻睢陽不下,轉攻昌邑。周亞夫堅守不出,吳楚聯軍又復攻睢陽,未果。幾經周折後,求戰心切而至兵馬疲憊的吳楚聯軍,最終在下邑遭遇周亞夫率領的漢軍時,遭受重創,吳王濞僅率敗卒數千遁走,退保長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蘇鎮江)。朝廷遣人策動吳軍中的東越人反吳。東越人遂殺死吳王劉濞,投降朝廷。不久,楚王劉戊也軍敗自殺。七王之亂基本很快得到了平息,僅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
吳楚聯軍久攻睢陽不下,轉攻昌邑。周亞夫堅守不出,吳楚聯軍又復攻睢陽,未果。
這段史實裡有一些耐人尋味之事,引起了後世史家的注意,《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有相關評述,本文不提,僅根據思想家王夫之思路展開解說。
睢陽被圍,漢軍統帥周亞夫請求漢景帝,就讓梁王劉武自己死守梁都睢陽就行,聽任他們去與吳楚聯軍虛以為蛇;朝廷大軍按兵不動,不去救援,只是派人去斷絕聯軍的糧道。景帝接受了這個建議。因此,當梁王向周亞夫求救時,周亞夫不予理睬;梁王向朝廷求救,景帝於是下詔讓周亞夫前去救援,然而,這個周亞夫,竟然也不奉詔。
見死不救,拒不奉詔,兩者疊加,罪該當誅。但詭異的是:直到七國之亂結束,社會秩序歸於正常都一直風平浪靜,朝廷沒有一點要追究周亞夫的意思。
從這一點分析,周亞夫拒不救援和拒不奉詔的思路清晰可見;應該是照著景帝的心思路走,那就是:聽任梁國遭受吳國的攻擊,有一舉兩得之效,消耗吳國實力的同時,也在削弱梁國的國力。
稍加分析就可得出結論:梁國的存亡,對漢景帝的朝廷而言,並不會招致太大的損益,同時,今日之梁國有可能成為他日之吳楚,因此,景帝聽任梁國被吳國攻擊的作法,還能使漢王朝因此而保持他那一代人的安寧。正是基於此,我們完全可以認定,周亞夫的違逆之舉是獲得了景帝認同的,至少是預設的,所以,他的不救援、不奉詔,也就不會招致景帝的疑忌。其實,景帝的下詔,讓周亞夫去救梁,既是在聊以敷衍梁國,更是為了對母親竇太后對自己的責備有一個交代,周亞夫知道景帝是在演戲,他心照不宣,他當然不會被懷疑。
竇太后,一心想讓景帝把皇位傳給他兄弟梁王劉武;讓弟弟也做做皇帝。
這麼說來,這個漢景帝啊,他的心腸也夠殘忍了,這可是自己的一母兄弟,真正的手足親!然而,我們細細分析相關史料,不難得出這樣的看法,他之所以會走上這麼這一步,全都是因為他們的生母竇太后對梁王劉武的過度偏愛所造成。景帝劉啟等到繼位時,年紀已有三十二歲,景帝任命的太子也都已經成人,可是,這個竇太后,一心想讓景帝把皇位傳給他兄弟梁王劉武,讓弟弟也做做皇帝。景帝曾說過:“等我死了,就把皇位傳給梁王。”景帝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知道太后的心思,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權且說說而已。竇太后的侄子魏其侯竇嬰,實在看不下去,義正詞嚴地說了幾句,就招致了太后的勃然大怒。由此而可以判斷,漢景帝其實怨恨這個同胞弟,且忍他已經很久了。
周亞夫撇下樑國不救,與景帝必定先有密約,沒有誰敢自以為與其君主心靈相通而犯險,不然,天子親兄弟的諸侯國形勢垂危,且有下詔馳援,臣下不應詔竟也不對他追究刑責,怎麼可能?難道真的說景帝真的就能審時度勢,能老成持重到如此鎮定?面對吳王大軍,他能料事如神?梁王有驚無險?
梁王劉武的銀幕形象
結論很簡單,竇太后的私心越重,景帝淤積在心中的怨恨越深。這個梁王最終並沒有成為謀反作亂的共叔段、或者公子偃,只能說漢王朝夠幸運的了。
教訓:“兄弟之間的關係,不是做父母的人所該摻和、干涉的。”親者自親,愛者自愛,信者自信,猜者自猜。作為父母,完全中立,不去激化他們之間的矛盾就行。這樣,兄弟中的賢者,自然會延伸他的恩義,使其後代子孫,都能在和平安定的條件下生養,而不是各懷隱情,相互傾軋。
竇太后,婦道人家,不足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但後世有道德修養之人,則可把這作為範例,予以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