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廷中,有兩個書房十分有名,一個是南書房,一個是上書房。這兩個書房,都起源於康熙時期,不過前者是皇帝的書房,後者是皇子們讀書的地方。
清朝的皇子教育肇始於康熙時期,皇子們“四五歲即令讀書,教以彝常。”康熙二十五年(1686),湯斌、耿介被任命為太子講官,但此時尚無“上書房”之名。按《養吉齋叢錄》中的記載:“康熙三十二年(1693),命徐元夢入直上書房。“上書房”之名,始見於此。”
上書房又稱尚書房,道光後統稱“上書房”,是清朝皇子的讀書之所。有清一代,諸多史籍均將“上書房”列為清代皇子在皇宮中的讀書之處,但“上書房”究竟是機構還是讀書地點,其實仍有爭議,因為“上書房”的形成,本身就有一個過程。
如前文所述,康熙朝時雖然已有“上書房”之名,但當時並不存在一個名叫“上書房”的供皇子們讀書的固定場所。如《養吉齋叢錄》中的記載:“雍正年入值者,尚稱教書、課讀,地點在南燻殿、西長房、兆祥所、鹹福宮。”由此可見,南薰殿等四處為皇子們的就學之所,並不在所謂的“上書房”。
那麼,康熙朝屢屢記載的某某大臣“入直上書房”,又是什麼意思呢?竊以為,這裡的“上書房”類似於主管皇子教育的機構,而並非指特點的某處讀書場所。換言之,“上書房”有其名而無特定之房屋,“上書房”(尚書房)即皇子教育處(機構),但沒有特別指定那個房屋為“上書房”。
之所以如此,恐怕有兩個原因:一是康熙朝的皇子教育尚屬初創,談不上十分完備;二是康熙皇子人數眾多,年齡差異較大,因而不能集中在一處上課,而只能是分散在宮內各處(如南燻殿、兆祥所等)就學,這樣也便於不同的師傅按照不同年齡的皇子安排不同的學業和進度,分別施教。
直到雍正年間,經過“特建”而最終確定了皇子教育的固定校舍,這就是“乾清宮左,五楹,面向北”的宮室,其“屋三層,曰‘前垂天貺’,曰‘中天景運’曰‘後天不老’,故有‘三天’之稱”。這處宮室,就是後來所謂的“上書房”,皇子讀書之處也就從此固定了下來。
上書房裡,懸有雍正親自題寫的一副對聯,曰:“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
關於此事,乾隆及弟弟弘晝均有記載,前者記述道:“皇父御書‘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一聯,恩賜懸掛書齋,以寓訓誨至意,恭紀。”後者記述道:“皇父親至上書房,御書‘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一聯,賜掛書齋,以寓訓誨至意,恭紀。”
兩處記載的日期,均為乙酉冬十一月二十一日,也就是雍正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換言之,在雍正七年(1729)十一月,上書房已經正式設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雍正初年時,宮中仍沒有所謂“上書房”的固定場所。在《聖制懷舊詩三先生三首》中,乾隆作詩稱:“皇考選朝臣,授業我兄弟。四人胥宿儒,徐朱及張嵇。設席懋勤殿,命行拜師禮。……”
詩中所講之事,系雍正元年時,雍正指定徐元夢、朱軾、張廷玉、嵇曾筠弘曆、弘晝兄弟的師傅一事。由此詩可知,在雍正元年時,皇子讀書很可能是在懋勤殿,當時還沒有“上書房”這一特定場所。
大體而言,乾隆朝後的皇子教育制度開始完備,如讀書年齡,乾隆四十三年(1778)規定,皇子皇孫滿6歲便要去上書房讀書,而上書房“近在禁御”,主要“以便上稽察也”。
為此,乾隆也為上書房親筆題寫了楹聯,曰:“念始終典於學,於緝熙單厥心”。其中大意是,皇子們要自始自終好好學習,每時每刻鍛鍊心性。
在挑選師傅問題上,乾隆年後也開始形成定製。據《養吉齋叢錄》中記載:“上書房師傅,囊時翰林院掌院學士揀選,會同內閣帶領引進。乾隆五十五年,命大學士公同揀選,近亦有總師傅保薦或聖意特簡者。”
由此可見,清朝皇帝對皇子教育是十分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