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經歷了殖民時代之後,非洲一直作為他者出現在西方視野中。這片大陸被認為處於文明世界之外,是“沒有歷史”的。當世界其他部分不斷變動發展之時,非洲似乎始終停留在部落制和原始的陰影之中,直到西方這一外來因素強行將這裡的人們裹挾進了全球化的浪潮。20世紀60-70年代,非洲各國紛紛獨立後,隨著歷史研究深入,人們逐漸意識到非洲人是歷史的積極參與者,非洲從來不曾脫離世界歷史的程序。

英國曆史學家託比·格林在《一把海貝》一書中借鑑了這些研究成果,並利用檔案館中的書面資料和在非洲發掘的大量口述史,儘可能地恢復非洲人的社會記憶,以全新視角重新定位了西非歷史。本書描繪了自14世紀至19世紀早期非洲參與世界貿易的程序,以及由此促成的非洲諸王國的發展和社會政治革命。而正是這長達數個世紀的與西方的不平等交換,最終造成了非洲的全面落後。對於不熟悉非洲歷史的大多數中國讀者來說,本書中大量陌生名詞和地理概念會令人如墜霧中,但堅持讀下來,的確會產生顛覆性的認識。

黃金貿易促發了全球化

曾經強大的剛果王國

非洲很多地區很早就參與了全球化,大量證據表明在大航海時代之前,非洲與中國、波斯、地中海沿岸國家就有貿易往來。數個世紀來,憑藉北非和跨撒哈拉商路,西非諸王國透過黃金貿易與遙遠的國度發生著聯絡,這些黃金成為了地中海經濟擴張的資金動力。公元1000年開始,基督教歐洲和穆斯林世界的黃金就主要依靠西非供應。11到14世紀的西班牙詞語“金幣”的詞源就源自西非薩赫勒地區的一種錢幣。事實上,格林認為,正是這個連線西非、伊斯蘭世界和歐洲的黃金貿易促發了全球化,西非黃金產能過剩和運力不足造成的“黃金飢渴症”是促成葡萄牙向非洲的擴張的原始驅動力。

不平等貿易侵蝕了非洲經濟

這一時期,西非諸王國的金融系統採用的布、海貝、銅、鐵條等多種貨幣。在交易中,歐洲生產的布、鐵等產品加速向西非市場“傾銷”,而從黃金海岸流出的黃金則變成了尼德蘭和英格蘭的黃金鑄幣。這些貿易還為歐洲帶來了豐厚利潤,拉動了歐洲產能擴大,促成了歐洲早期加工業發展。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資本金額從1602年的640萬荷蘭盾迅速增加到1660年的4000萬荷蘭盾。歐洲國家從這一交易中攫取了最大化的利潤,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當金銀之類的“硬”通貨在時光中保值的同時,非洲採用的“軟”通貨卻在穩步貶值,西非國家在積累剩餘價值上損失慘重。在剛果的例子中,葡萄人從美洲進口了大量海貝,導致剛果通貨膨脹。與此同時,本土生產的布匹等產品無力經受外來商品衝擊。結果,無論貝南還是剛果等西非國家都陷入了經濟衰退,而這又刺激了奴隸貿易。

奴隸貿易

歐洲人到達非洲之初就參與了奴隸貿易。為了滿足美洲的種植園經濟對勞動力的需要,他們向當地統治者提供槍支彈藥,挑起並操縱當地小國之間的戰爭,從而製造出更多可以出售的奴隸。到18世紀,奴隸貿易已不再侷限於非洲區域性地區,而成為西非和中西非所有地區的普遍現象,布匹、象牙和其他製成品貿易都減少了,只有奴隸貿易增多。出口奴隸導致非洲喪失了大量勞動力,而歐洲國家卻由於得到了這些勞動力而促進了經濟發展,這進一步加劇了非洲經濟與世界經濟間的不平等。

由於資本差異的擴大,非洲的產業無法與日益強大的歐洲相抗衡,這一鴻溝持續加大。最終,在15世紀還能與歐洲王國建立平等外交關係,迫使歐洲商人接受當地政府管理的西非諸王國在內憂外患中滑入了殖民主義的深淵。

非洲的政治演化和底層反抗

到18世紀,奴隸與貿易已深度連線,以致奴隸甚至成為了一種貨幣形式。非洲當地統治者熱衷於製造戰爭,以抓獲戰俘,賣給歐洲的奴隸販子。奴隸制的擴張有需要不斷擴大的有組織戰爭,對有組織暴力的需要促使西非的政治力量軍事化,國家力量相應增強,出現了所謂“財政-軍事國家”,統治機構也相應發展完善,這與歐洲歷史發展軌跡頗為相似。以貝南為例,其經濟陷入衰退後加入了奴隸貿易,於是再次獲得了貝幣輸入,依靠這一財政供給,貝南軍隊實力增強,可以在戰爭中獲得更多奴隸,進而換取更多金錢,貝南的權力得以恢復。

在與西方奴隸貿易過程中,西非的統治階層獲得了大部分好處,並變得愈發專制,與自己的臣民在社會和政治層面上愈發疏離。這些奴隸貿易中成長起來的精英受到了更多西方影響,透過進口的外來布匹、教育和宗教實踐,他們彰顯了自己與臣民的不同。透過進口奢侈品來實現社會分化的程序開始了。西方服飾、菸草、朗姆酒成為精英身份的標誌。但為此付出代價的是廣大底層人民。在繁榮的國際奴隸貿易中,受到威脅的人們紛紛逃離,以致莊稼閒置、城鎮荒廢、市場萎縮。隨著不平等的加劇,對腐化權力的厭惡也在積聚,這引發了叛亂。而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成為鬥爭工具,發揮了凝聚底層的作用,開始挑戰現有宗教和政治架構,最終傾覆了當地貴族統治。但這些都已無法逆轉非洲經濟的惡化或是恢復非洲的社會公平,當歐洲人在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支撐下在19世紀瓜分非洲時,已經沒有力量可以抵禦他們。“於是,到了19世紀80年代,西非進入了殖民時代。”

一把海貝,無盡憂傷

本書書名來自13-19世紀西非的主要貨幣——海貝瑪瑙幣,這可以視為當時西非貨幣和經濟體系的縮影。當歐洲人將滿船海貝從海外運至非洲,卻換走了黃金和奴隸等能產生附加價值的貨幣時,不僅破壞了非洲原有貨幣體系,也加大了歐洲與非洲的資本差異。非洲經濟失血的同時,歐洲透過看似“理性”的交易獲取了大量剩餘價值,從而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而在經歷數百年沒有硝煙的貨幣戰爭後,非洲的傳統經濟體系瓦解,當地生產近乎崩潰,非洲從世界貿易的平等參與者滑落到世界經濟的外圍,淪為歐洲經濟的依附者,並最終淪為歐洲殖民地。而今天非洲經濟乃至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的根源都源於此。輕撫封面上的海貝圖案,竟彷彿能聽見古老非洲的悲鳴。

17世紀上半葉止的西方的三角貿易

《一把海貝》讓被遮蔽的記憶和被掩蓋的真相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更好的理解非洲以及塑造了今日之世界的經濟力量。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外表光鮮亮麗的嬪妃們,其實也是個苦命人,不信你看張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