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秦賦》終於大結局了,嬴政終於如願以償的滅六國,實現天下一統。雖然電視劇已經大結局,但對於這位始皇帝功過成敗的爭論,永遠也不會有結局。本以為可以傳萬世的秦帝國,僅二世就亡了,這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間。

大多數人認為秦是暴政而亡,秦成於法,也敗於法。

秦成於法,這點要從“商鞅變法”開始說起。秦從“商鞅變法”開始,國力逐漸強大,歷經六代君王護法勤政,到嬴政這一代,秦已然成為戰國時期的超級大國。其實單從綜合實力來講,早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就有了稱帝的資本,事實上秦昭襄王還真的稱過帝。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稱“西帝”,派遣使臣尊稱齊湣王田地為“東帝”。齊湣王覺得他秦昭襄王都能稱西帝,自己肯定是不比秦昭襄王差,稱個帝也是理所當然,於是也欣然接受了。但後來齊湣王聽了謀士的建議,稱帝三天就趕緊取消了。齊湣王為什麼要取消帝號呢?他當然是別有用心!

因為依當時的戰國局勢,如果一國稱帝,其它幾個相對弱小的國家肯定會不服,原來大家身份都是平等的王,突然一個人稱帝,那就高人家一頭,那怎麼行呢?於是,這些國家就會聯合起來對抗。戰國我們都知道有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現在秦、齊稱帝,那麼其他五國肯定會聯合起來對抗秦齊。齊湣王取消帝號其實是聽了謀士的建議,想把禍水丟給秦國。這樣自己可以與五國聯合起來把秦國給打趴下。秦昭襄王稱帝兩個月左右,面對六國的合縱局勢,最後不得不取消了帝號。

當然,這些和秦國的暴政沒有關係,只是說明了,秦國的強大,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秦國從一個不被六國放在眼裡的一弱小國家,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這是秦法好的一面,值得肯定的一面。

中國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內的兵馬俑文物

那秦法既然這麼好,何來的暴政一說呢?

關於秦敗於法,其實,如果現在瞭解一下秦法的具體內容,確實會發現秦法是非常暴虐的。比如秦國的十大刑法:

1、鴆毒:也就是讓其喝毒藥,可以保留全屍。這個一般是給地位比較高的貴族或者高官犯法後使用的,這算是比較輕的刑法了。

2、梟首:也就是直接砍頭,這個經常看古裝劇的話,應該也是很常見的了。例如:軍隊中一般我們聽到,軍法從事,經常就是被砍頭示眾。這個相對來說,也是比較輕的處罰,因為對於被罰的人來說,有專業的劊子手一刀就完事,沒有太大的痛苦。

3、腰斬:就是把人從腰部一分為二,這種刑法跟砍頭感覺上差不多,但相對來說腰斬比砍頭會稍微痛苦一些。因為腰斬後,大腦一時半會可能死不了,所以還會有知覺,想想就可怕。聽說,李斯就是被趙高下令腰斬的。

4、磔刑:這個比腰斬就更殘酷了,要把人的四肢先一個一個的砍下來,在砍四肢的過程中,人是能清醒的感覺到巨大痛苦的,整個人要遭受身心上的煎熬,直到頭被砍下。這個確實是非常殘酷的。

5、車裂:這個是把人的頭和四肢分開綁在戰車上,然後把人活活分屍。這就是說的“五馬分屍”就是這麼來的。這個是非常血腥的。

6、定殺:這個就是活埋的意思,把人捆綁後埋進土裡,然後窒息而死。這種還只是犯罪比較輕的人才能享受的。

7、梳洗:這個可以說是相當的殘酷,就是用一把特製的金屬梳子,然後把皮肉一層一層,慢慢刮開。而且這個對行刑的人還有要求,你必須要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刮,要保證皮肉刮完之前,犯人不能死去,如果死去了,行刑的人就要被處罰。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犯人最大限度體驗到痛苦。可以說相當之殘酷。

8、甕殺:這個據說是根據成語“請君入甕”變化而來,也就是把人裝進一個大缸中,然後下面燒大火,把人活活煮成熟肉供其他人食用。這個在當代來說一定是天理難容了。

9、具五刑:對應的是五種刑法包括:“黥”(臉上刻字)、“劓”(削去鼻子;秦惠文王贏駟的伯父就是被劓刑)、“斬趾”(斬去腳趾)、“斷舌”(割斷舌頭)、“梟首”(砍頭示眾),這種刑法主要以毀人名譽為主,讓他無臉見人;因為古人對名譽有時候看的比生命更重要。也是相當殘酷的。

10、株連:這個是說一人犯罪,全家遭殃。輕者流放,重者全部處死。常有株三族、株九族的說法。

當然,從這些刑法上來看,秦法確實是非常暴虐的。不過這些刑罰,在當時的情況來看,也不只是秦國有,其它國家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單從這點來看,也不至於就認為只有秦法殘暴。而且,法只是一個規則底線,規定了一些不可違的事情。你只要不去觸碰,這些都和你沒有任何關係。

有考古學家研究,嬴政一統後,雖然加重了賦稅和徭役,但也不是無底限的剝削。秦統一期間,百姓基本上能夠達到豐衣足食。賦稅方面都是保證基礎物資之後,多餘的部分才上繳。徭役這塊,比如家裡只有一個兒子的,一般不用服徭役,有多個兄弟的,都會留一個在家等等,很多方面其實已經很人性化了。

其實主要原因來是因為,嬴政剛統一後,根基還沒穩,嬴政在很多方面就開始急於求成,基建方面就開始大興土木,修長城,通直道,建宮殿(阿房宮)。本來百姓好不容易盼來天下一統,原本以為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誰知道,嬴政把他們餵飽後並沒有給他們休息的機會。反而立即進入無休止的工作。這是嬴政給秦王朝埋下的第一顆雷(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

政治方面嬴政直接廢分封,強制推行郡縣制,令當時本國功臣、貴族及六國貴族強烈不滿。這是嬴政給秦王朝埋下的第二顆雷(羋啟叛秦是典型預兆)。後來項羽勢力使其達到頂點。

其實對於劉邦來說,他造反的原因是出工誤時,根據秦法誤時會直接被殺。所以橫豎都是死,他是抱著賭一把的態度去的。劉邦真正有取天下之心,應該是在張良的協助下開始的。這裡不得不說一下這個張良的背景。

張良先輩在韓國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也就是說張良是韓國貴族之後,嬴政好幾次出巡遇刺,都與張良設計有關,張良一生的目標就是反秦。而反秦後的扶漢,估計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事。所以,張良之所以能夠在功成之後全身而退,也可以看出張良不圖名利。既然自己一生目標已經實現,還順便扶持了一個新的王朝,他可以說已經 完成了馬斯洛理論中的最高境界——自我實現。他此生已無所求。

劇中張良

劉邦對嬴政可以說沒有什麼深仇大恨,相反,劉邦是敬佩嬴政的。甚至可以說是嬴政的忠實粉絲。這點可以從他後來沿用秦法,還有後來學嬴政擊匈奴就是很好的證明。不過劉邦畢竟沒有嬴政的能力,在擊匈奴的時候遇到了阻礙。從此自己乖乖的和匈奴和親。當時的劉邦或許想的是,反正打是打不過了,和親雖然有點失顏面,但是他會是那種在乎臉面的人嗎?

如果和親能拖住匈奴騷擾,反正大漢的漂亮女人多的事,匈奴想要多少給你多少。而且和親還有個好處是,透過和親,可以把匈奴漢化。到時候匈奴之地遲早都是大漢的國土,這隻賺不賠的買賣他還不偷著樂嗎?

他甚至會想,如果早知道這樣能解決問題,自己當初就不會去派兵攻打了,打敗了還搞得自己很沒面子。甚至差點連本錢都輸光了。這點,嬴政和劉邦區別是非常大的。

劇中劉邦

另一方面,嬴政在極短時間內,用武力征服六國。一統後,地域變得十分遼闊,社會局面極端複雜,權力高度集中在嬴政一人手上。六國是被打服的,但幾百年的封建制思想已經在六國王室貴族思想中根深蒂固。光靠打服,一定是口服心不服的。嬴政為了維護統一局面,採取的也是武力鎮壓,這是嬴政給秦王朝埋下的第三顆雷(項羽滅秦)。

還有,嬴政從小就經歷父親拋棄,父子倆在趙國受盡磨難。好不容易等到機會回到了秦國做了秦王,但後來又遇自己最信任的弟弟成蛟反叛,呂不韋擅權,自己的親生母親聯合嫪毐要害自己,自己小時候最好的朋友燕太子丹派人殺自己,自己一手扶持的丞相羋啟,在滅楚最重要關頭背叛自己還當了楚王。這些種種遭遇已經讓嬴政無人可信。所以,嬴政一生都沒有立後、立太子,不信任宗親,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這是嬴政給秦王朝埋下的第四顆雷(扶蘇被貶)。

有這三顆雷在,一旦嬴政不在,就沒有人能壓得住局面。後來秦二世而亡,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那麼我們假設:嬴政統一六國後,如果跟劉邦一樣無為而治,秦還會二世而亡嗎?

從以上分析來看,秦還是會很快滅亡!

因為嬴政一統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廢分封行郡縣,如果要從分封慢慢過渡到郡縣,一定需要好幾代人才能完成。以嬴政的性格,他是沒有耐心等的。如果一統了分封還在,在嬴政心裡就跟沒有一統是一樣的。所以他一定會行郡縣,而行郡縣的話,第二顆和第三顆雷就一定會爆。

而且嬴政和劉邦是兩個性格完全不一樣的人,嬴政雖然也有很強的忍耐之心,但他絕對做不到像劉邦那樣灑脫,放下自己面子去與人妥協。而劉邦的無為而治,本質上就是一種妥協;是用暫時妥協的方式為自己積蓄力量。而當時的嬴政本身已經經過前幾代秦王積蓄了幾百年,到嬴政這代註定是力量爆發的時代,所以他不可能去妥協。是嬴政加速了歷史走向。

嬴政的確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帝王,他結束了一個時代,開創了一個新時代。這種除舊佈新的魄力是沒有幾人能比的。

對此你怎麼看?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囚徒嘉慶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