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能稱得上名將的有很多。但是你聽說過一位個人武力值基本是“戰五渣”,卻一路以弱勝強、橫掃中原的名將嗎?他就是另類戰神陳慶之。
陳慶之從小就待奉在梁武帝蕭衍身邊。他出身不詳,門第應該不高。蕭行建梁稱帝后,就給了他一份處理文書的工作,沒給他什麼參與朝政或者領兵打的機會。
直到公元525年,陳慶之都四十ー歲了,梁武帝才終於想起他來,隨即任他為將軍,直接派他帶兵打仗去了。
難道當皇帝或者領導都是暗中觀察?
陳慶之身體文弱,屬於二級風以上就不敢出門的體質。他甚至不太善於騎馬,連普通人用的弓弩也拉不開,怎麼看都和帶兵打仗不上邊。不過他富有謀略,愛兵如子,雖然個人武力不行,但是統率力絕對是大神級的,一出場就顯示出非凡的軍事才能。
北魏也不能眼睜睜看著徐州歸了南梁啊,就派大臣元延明、元彧帶著兩萬人來阻擋陳慶之,元延明派將領丘大千構築防禦堡壘。兩千南梁步兵對戰兩萬北魏鐵騎,而且人家把防禦陣地都整好了,這仗根本沒得打嘛。但不知是丘大千守城水平不行,還是陳慶之帶兵能力逆天,陳慶之居然帶著兩千人輕輕鬆鬆地擊潰了丘大千的堡壘,令人震驚。
可就在形勢一片大好時,梁軍內部出了事。原來,這位二皇子蕭綜並不是梁武帝蕭行的親兒子,而是被殺掉的東昏侯蕭寶卷的遺腹子,心裡這個樑子怎麼能解開呢?。
所以,趁著月黑風高,陣前叛逃,跑到北魏那邊去了。等到天亮,梁軍一看,我們護送的皇子怎麼跑那頭去了,這仗還打個啥勁,於是陳慶之只好兵撤退。梁武帝也知道這是自家醜事拖了後腿,當然不會處罰陳慶之。第二年,梁武帝派陳慶之再次出征北魏。此戰梁軍共克五十二座城,俘虜北魏七萬五千人,陳慶之被爵關中侯。
公元527年,蕭衍派陳慶之等人進攻北魏的渦陽,也就是今安徽蒙城。北魏孝明帝急忙派出大軍南下支援。陳慶之想去應戰,但其他將領認為不如以逸待勞,先別攻擊。陳慶之說,北魏軍隊走了這麼遠,肯定累壞了,我軍不如趁他們沒準備好,先出其不意去摘他們一把,且敵營周樹林茂密,我們摸黑偷襲一定能贏。於是他率輕騎兩百人夜襲北魏軍營,果然一舉成功,直接把魏軍的先鋒部隊給打了個落花流水了。
兩軍從春天打到冬天,交戰上百次,全都打得疲憊不堪。梁軍軍心有所動搖,準備撤退。陳慶之聽說後,拿著皇帝賜予的節杖站在軍營門口,慷慨激昂地開始了演說(軍隊的政委很重要啊),我們在這兒打了一年,耗費的物資不計其數,你們不想打了要跑路,這不成聚眾搶劫了嗎?我聽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要和敵人打到底,我手裡有陛下的密詔,誰撤退我就收拾誰!
這才使戰鬥得以繼續。
當時魏軍修建了十三座要塞,陳慶之又一次趁著夜色出動騎兵突擊,一下子就打下來四個,嚇得渦陽城守將直接投降了。接著陳慶之又攻克了剩下的九座要塞。此戰魏軍大敗,被俘和被殺的人不計其數,死屍把河水都堵上了。
陳慶之又一次取得了勝利。
公元528年,北魏權臣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大肆殺北魏皇室,並控制了孝莊帝元子攸。北魏的北海王元顥一看事情不對,就南下投降了梁朝,並且請求梁武帝出兵護送他回國稱帝。梁武帝覺得這是個佔便宜的好機會,便封元顥為魏王,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帶著七千大軍護送元顥北歸稱帝。
等等,怎麼オ七千人啊!
對,你沒有看錯,只有七千!
這點兒人馬也算大軍嗎?在這一點上,梁武帝的確有點兒不夠意思。此時的他沉迷於佛教,對別的事都不怎麼上心。但是北魏內部亂成一團,宗室王爺又主動來投靠,這麼好的機會,不撈一把實在是說不過去啊!可是派太多人去,萬一失敗了也吃虧不是。所以梁武帝派陳慶之帶著七千人北上,估計對這事也沒抱太大希望,但至少能噁心一下北魏。
但是誰也沒想到,陳慶之就帶著區區七千人,開啟了一次堪稱魔幻的六殺超神之旅。
北伐梁軍從安徽銍縣出發,迎頭就碰上了北魏派出的七萬大軍。陳慶之一看對面魏軍的將領還是老熟人,即當初他在徐州的手下敗將丘大千。丘大千一ロ氣修了九座堡壘,心想這下總沒問題了吧。結果沒想到陳慶之一頓操作猛如虎,一日之間就打下了三座要塞。丘將軍也是命苦,上次帶著兩萬人被陳慶之的兩千人擊敗,這次帶著七萬人又被陳慶之的七千人攻破,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啊。丘大千被打得沒了脾氣,最終被迫投降。
聽到訊息後的北魏孝莊帝又派出了兩萬羽林軍來支,駐守在考城,即今河南民權附近。考城四面環水,易守難攻,魏軍覺得這次穩了。結果陳慶之在水面築起堡壘,一口氣攻陷考城,全殲北魏守軍,俘虜無數。
之後陳慶之率軍繼續西進,進攻洛陽東面的門戶滎陽。北魏孝莊帝急忙調集三十萬大軍對梁軍四面圍堵。一時間,滎陽難以攻克,敵人的包圍圈也越來越近,梁軍上下惶恐不安。陳慶之看到這種情況,解下馬鞍,一邊喂著心愛的戰馬,一邊對將士們說,我們一路走來,殺了不少敵人,他們不會放過我們。現在敵眾我寡,我們無法和敵人的騎兵在平原上對抗,只有攻下他們的要塞我們才有活路。如果各位再這麼相互猜疑不使勁,那我們都得死在這兒啊!
我們的陳政委戰前動員結束後,陳慶之親自擂鼓指揮戰鬥。沒了退路的梁軍士氣大振,オ擊了一次鼓,就全部登上城牆攻佔了滎陽。這時,北魏的援軍趕來圍城。陳慶之又帶著三千騎兵出擊,打得魏軍四散奔逃。北魏三十萬大軍土崩瓦解,梁軍通向洛陽的道路徹底打通。
此時北魏孝莊帝的內心是崩潰的:真是見了鬼了,陳慶之是開掛了嗎?我要舉報,扣他的信譽分,這可怎麼辦,眼看就要上高地,推水晶了,根本就擋不住啊。因陳慶之的七千將士都穿一身白袍,當時洛陽城中有童謠唱道:“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面對這樣一支奇蹟般的軍隊,孝莊帝也只好選擇出門躲一躲了。
陳慶之以七千兵力,從銍縣一路打到洛陽,前後作戰四十七次,攻城三十二座,所向披靡,直接從青銅就升到了王者五十星,真的把元顥送進了北魏的都城洛陽,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蹟!
不過北魏最牛的不是孝莊帝,而是他背後的爾朱榮!
很快,爾朱榮就帶著號稱百萬之眾的大軍殺到洛陽。陳慶之帶著自己的七千人在黃河北岸阻擋了爾朱榮三天。爾朱榮一看陳慶之不好搞,就繞道襲擊洛陽,殺敗元顥。無奈之下,陳慶之只好徐徐後撤。爾朱榮又親率大軍追擊,雙方互有勝負,一時僵持不下。但是在後撤途中,陳慶之的軍隊突然遭遇洪水,全軍覆沒。他化裝成僧人才逃了回去,這次北上洛陽的奇幻之旅告終。陳慶之沒有敗在人禍,倒是敗在了天災上。
陳慶之回到南梁,梁武帝大加封賞,畢竟這事太給梁武帝長臉了。之後陳慶之繼續領兵作戰,征討過叛軍,也教訓過南下的敵人,保持著自己不敗戰神的神話!
公元539年,五十六歲的陳慶之去世。雖然他沒有項羽的勇武,也沒有李廣的箭術,更沒有親手殺過一個敵兵,但他的輝煌戰績,令時人敬佩,讓後人驚歎。梁武帝追贈陳慶之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諡號“武”。對陳慶之來說,這個諡號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