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就要捱打”是近現代中國人用無數鮮血與苦難換來的教訓,如今已成為國人的一個共識。然而,歷史常常表現其悖論。中國古代史的常態卻是誰先進誰捱打。中國古代王朝大都是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中心,有過非常燦爛的文明,其經濟文化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然而卻一再遭遇落後的北方少數民族部落的入侵。
中國古代以中原為中心,誕生了華夏文明。所以中原文明人以中國自居,也就是居中之國的意思。也正因為中原地區有著肥沃的土地,所以能養活更多的人。從而導致經濟文化也最先進,最發達。
古代人類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養活足夠多的人口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激烈的競爭問題。
達爾文在發表了他的《物種起源》以後說他要特意感謝都感謝人口學家和社會學家馬爾薩斯。因為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給了達爾文很大的啟發。因為馬爾薩斯發現了一個現象,他發現人口的增殖數量是幾何級數進展,而生產資料的發展,當時他認為是算術級數發展,因此他認為人類的人口問題最終只能靠戰爭、饑饉和瘟疫來處理。
事實證明人口的確實呈現的是幾何倍增形勢,我國解放後人口從4億左右猛增突破10億,僅僅只用了三四十年的時間。由此可見,只要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全球人口會暴增到整個地球都擠不下。
古代社會正因為受到許多外在條件的制約所以人口始終難以增長。從夏商到明末,中國古代三千多年的文明社會,總人口卻始終沒能突破億人。原因就在於中國這片東亞封閉式地貌的有限土地根本無法養活那麼多人,因此任何時期,只要總人口增長超過了極限,必然會導致戰爭的出現。這也正是為何中國古代為何歷朝歷代從來沒超過三百多年命運的原因!
古代社會是農耕社會,靠農耕才能養活足夠多的人口。而中國的地理形勢以萬里長城劃分了界限。長城以內是中原文明人的土地,是可用於耕地的土地。長城以外是胡人的領土,只可用於放牧,由於降雨量太少,基本無法用於耕種。
為何中原文明先進反而捱打呢?殷商末期,周文王於西岐之地舉兵攻打商紂王,文王死後武王姬發繼承其業,繼續伐商,建立周朝。而《尚書》記載“惟殷先人,有典有冊”,可見殷商是文明人,西周是未開化人。再到秦滅六國,秦國在春秋時期被中原文明國稱之為西戎之地,其後秦國採用了商鞅變法積極學習中原各國耕種技術,重農抑商,使得國家強大,一舉滅六國,統一天下。
漢朝強大卻經常遭匈奴入侵騷擾,到漢武帝時對匈奴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以舉國之力與匈奴進行長期鏖戰,湧現了以李廣、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名將。這雖然取得了暫時的安寧,卻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匈奴的威脅。直到漢元帝時期還被迫採取和親政策,漢匈兩族才出現短暫的和睦。
中原文明國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對付北方遊牧民族,也始終無法解決根本性問題。兩晉以後出現了“五胡亂華”的格局。雖然到隋唐取得大統一後仍然交戰不斷,唐朝也學習漢採取和親政策,保全一時平安。可是幾代人之後胡人會再次南下入侵,使得唐過後先出五代十國的局面。
再看宋朝,版圖是歷朝歷代最小的,可是宋朝卻成就了古代中國最輝煌,經濟最繁榮,文化最昌盛的時期。北宋畫家張擇端後來在《清明上河圖》中形象地描繪了首都汴京的繁盛景象:這座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大都會水陸交通發達、客商雲集,比唐朝首都長安更加繁華,更加開放,被稱之為“天下之樞,萬國鹹通。”
然而宋朝從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到南宋末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趙昺跳海,宋朝歷經近300年,給後人留下的印象是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飽受遼、西夏、金的打擊,最後被蒙古人所滅。甚至還經歷“靖康之恥”二帝被俘,成千的皇親國戚宮女一起成為俘虜,飽受欺凌。這與強大的宋朝形成鮮明對比!
宋朝版圖面積最小,為何能造就古代最輝煌的時期呢?別看版圖面積小,可是宋朝卻佔據的古代最肥沃的耕種土地。無論是大遼,西夏,還是金國都是出於土地貧瘠之地,根本無法養活足夠多的人口。因此這些國家發展起來以後,只能南侵搶奪大宋的糧食和土地,才能使得本國國民不至於餓死!
以人口生存格局來看,古代社會全部都是落後的少數民族為求得生存空間而進攻中原文明之國掠奪物質和土地。相反文明之國即使再好戰,攻打偏遠的小國也帶來不了任何利益。例如漢武帝時期,如果不是匈奴侵犯而是武帝好戰主動去攻打匈奴,結果把匈奴趕到了歐洲去了。可是匈奴的這片土地漢朝佔據了也無任何用處。因為這片土地其一無法耕種,其二漢人不善放牧。所以匈奴自始至終始終無法徹底消滅,幾千年來一直和中原文明交融在一起。
到了近代社會,西方率先進入了資本主義,也就是工商業文明。西方開啟了全球殖民的浪潮,從此不再是為了生存爭奪糧食和耕地,而是獲取更多資源。哪裡有沃土哪裡落後,哪裡就必然捱打。
現實社會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資源變得尤為重要。中東地區因為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一直飽受西方和美國的欺凌。因此現代落後的國家都恪守一個信條,那就是要努力發展,不然就會飽受列強的欺負。
總結一下,古代社會因為先進反而被捱打,是因為農業文明社會落後的民族想要求得生存而被迫入侵先進文明之國。而近現代進入工商業文明以不再為生存而犯憂,從而變成了爭奪資源,導致落後就捱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