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秦朝統一六國,四海一家,結束了戰國時代倚強凌弱,以眾欺寡的長年混戰,這是民心所向的大好事,六國的老百姓對秦始皇是萬分景仰,翹首以待,以為從此再無戰亂,終於可以過上安定的生活了。如果這時候始皇帝能薄賦減稅,安撫百姓,修養生息,天下黔首怎能不感恩戴德。

然而秦以法強國,兼併天下,嚐到了好處,如今形勢變化,仍然沿用嚴苛的刑法來管理天下,使民不得休息。

秦用商鞅變法以強,而《商君書》核心就是“民弱國強,民強國弱”,認為民弱則易於驅使,民強則難以管理,必須用嚴刑和威權使民震服,聽命於國家法令。這在戰爭時期是有效的,可是國家安定之後,形勢變化了,秦始皇仍然沿用弱民政策,用戰爭時期的做法來管理國家,就不合時宜了,他的做法是:

其一,焚書坑儒,使民眾不能有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就易於驅使。

其二,無休止的勞役,讓百姓心不得寧,身不得安,無一刻輕鬆放逸,只能成為勞動的機器。

秦始皇巡遊天下,在琅琊臺刻字曰:“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盜賊。”似乎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然而事實上,秦朝建立這短短十多年,從沒安定過。“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擊誅,所殺者甚眾,然猶不止。”甚至在都城咸陽,也是盜匪橫行。

“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秦始皇微服出遊,想逛逛咸陽的夜生活,結果竟遭遇打劫,幸虧隨行的四個大內高手護駕,才沒被搶了財物,扒了衣服。

那麼盜匪都是從哪來的,又為何如此猖狂呢?從大臣的諫言中就能看端倪:“盜多,皆以轉漕戍,做苦事,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盜賊多的原因,是因為轉運戍邊,不堪苦役,而且賦稅太重的原因。百姓被壓迫盤剝太重,不能聊生,只能相繼為盜,這也算是逼上梁山。可惜的是大臣們的諫言未能得到重視。因秦法嚴苛,多有直臣因進良言而身遭戮滅者,所以就乾脆鉗口不敢再言了。

上面提到的轉運戍邊和修建阿房宮,是秦朝最大的兩項工程。

第一,使蒙恬率三十萬眾,日逐戎狄,夜築長城,既要打仗,還要勞動。

第二,發七十萬人,築阿房宮。另外,“關中建宮三百,關外建宮四百餘”,勞民傷財,耗資巨大。這些錢從哪來呢,無非是蒐羅韓魏齊楚燕趙之府庫,不夠用了,就不斷增加民間賦稅,短時間內,把老百姓累得半死,盤剝得精光。如果有人不服,有嚴刑峻法等著呢,輕者或輸邊築長城,或發關內挖驪山,重者直接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其餘連坐、棄市、腰斬、車裂、鑊烹,煎炒烹炸,花樣繁多,“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人民被逼得走投無路,乃群起暴動,主要的成員,都是最苦的貧農僱農奴隸們,以及失業流民。陳勝原是為人傭耕的僱農,後來應徵為“晝日伺寇虜,夜暮築長城”的戍卒,英布是挖驪山的勞工,彭越是山東的漁民,他們都是兩項工程的受害者。而以項羽為代表的六國貴族後裔,和以劉邦為代表的地主階級,還有蕭何曹參為代表的秦朝官吏,他們都是引頸觀望,等到形勢明朗後,才宣佈起事的,屬於典型的投機分子。

劉邦後來入咸陽,廢去秦繁苛的刑罰,只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一下子就獲得了民心。漢朝建立後,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採用黃老之術,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才取得了長治久安,奠定了大漢四百年基業。

賈誼的《過秦論》,把強秦覆滅的根源歸結為四個字,“仁義不施”。杜牧的《阿房宮賦》也說,秦朝若能愛六國之人,焉知不能傳三世乃至萬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人共棄之。治亂興亡之道,盛衰安危之理,於秦可以鑑矣。

1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門門“滿分”的聖相李沆,怎麼教出一個將將“及格”的宋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