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元璋的孫子,1398年到1402年在位,後世稱為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了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官宦,並且改掉了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
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開始大肆削藩,引起不滿。尤其是勢力較大的燕王朱棣,極為不滿,在建文四年,大將李景隆做了叛徒,開啟金川門,放叛軍入城,朱棣並未急著進城,所以紮營與龍江驛,後來宮城內起火,他急著找到建文帝,稱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然後建文帝卻失蹤了,他向外界宣佈,建文帝已與宮內自焚,並找到了遺體。另一面暗中派人尋找建文帝。有學者考證,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雲,隱蹤在江西上饒玉山任主持道士,也有記載稱朱允炆在東明寺出家。但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
一女指的是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就是“西施浣紗”的傳說。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被越王勾踐獻給了吳王夫差,亂吳宮,以霸越。吳王得到西施後,沉迷女色,不理朝政,最終走向王國桑葚的道路。
吳越之爭結束後,西施的結局,後世也說法不一,一些戲劇中的演繹是西施覺得對不起吳王夫差,最後縊死於宮中;還有一種說法是范蠡與西施彼此愛慕,吳國滅亡後帶著西施淘到了太湖,兩人雙宿雙棲;第三種說法是,越王因西施的容貌想把她留在身邊,被范蠡勸誡,不要被美色誘惑,後把西施從湖上推下 西施溺死於太湖之中。
不管西施的結局是如何的,她對於吳越之爭做出的貢獻是抹不掉的。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