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毛遂(前285~前228),戰國時期薛國人(今山東省棗莊市人),年輕時遊趙國,是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露鋒芒。趙孝成王九年(257),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獲“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然而,就在“毛遂自薦”的第二年,燕國派大將軍慄腹領兵大舉進犯趙國,平原君力舉毛遂統帥大軍前去禦敵。結果昌都一戰趙軍被燕軍殺得片甲不留。毛遂面對一敗塗地的慘狀,羞憤萬分,自刎身亡,用生命給後人留下帶血的警示。

毛遂自薦與跑官要官

中國的官員選拔,最初主要靠獨具慧眼、德高望重、手握權柄的人推薦。這樣的選官制度,其侷限性是顯而易見的。至隋,開創了科考選官,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破碎了血統、門第觀念,最廣泛地選拔了全社會優秀人才,開世界政治史之先河,被歷代完善,沿用至今。

然而,即使如此先進、科學、公正的選拔制度,亦有其侷限性,並不能盡選天下英才,特別是在官員晉升環節,推薦仍是重要手段。推薦的侷限性和近親繁殖的惡疾,不斷侵蝕著政治制度,客觀上造成對人才的壓制。

於是,便有了自薦。

自薦,自古不乏其人,但最有名的當屬毛遂。

毛遂自薦體現了自信、勇氣、敢於擔當,被後人傳為美談,“自薦”也被罩上了光環,“自薦文化”遂得以發揚光大。自薦最踴躍、最廣泛、最蔚成風氣者,當是今朝。

如今,自薦的形式五花八門,自薦的方法花樣繁多,“自薦文化”被豐富出多彩。但細細想來,今日之“毛遂”與昔日之毛遂似有本質的區別,此,當發一深思。

戰國時期,秦昭王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國求援。平原君乃戰國四君子之一,此四君子皆以禮賢下士聞名於世。平原君有門客三千,毛遂位居末列。臨行前,平原君準備挑選二十名文武門客隨同前往。然三千人中,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又不能文,最後只選得十九人,最後一人竟無從可得。平原君不禁慨嘆:“想我趙勝相士數十年。門下賓客三千,不料挑選二十人竟如此難!”

這時,門客毛遂自告奮勇,願與平原君同往。

平原君見毛遂面生,不禁問道:“先生居勝之門下幾時了?”

毛遂答道:“已有三年”,平原君遂生輕視之意:“賢士處於世間,恰似尖錐處於囊中,其鋒芒亦現,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卻未曾聽左右提起過,可見先生文不成、武不就,且出使楚國乃關係趙國存亡之大計,先生恐怕不能勝任,還是留下吧。” 毛遂並無退怯之意,立刻答道:“君子言之有理。賢士處世當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須有表現機會,君子以賢達仁義、禮賢下士聞名於世,然君子若無趙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顯其賢達乎?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鋒芒是因無處於囊中的機會,否則,早已脫穎而出,不單單是隻露鋒芒的問題了。”平原君對毛遂之對答深感奇異,且事緊急,便同意毛遂同行。

平原君到了楚國,談判從早上到中午,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偑劍上堂,大聲喝道:“合縱發兵,是三言兩句的事,為何議而不決。”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怒目按劍直逼楚王,慷慨陳詞:“楚國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萬士兵,是可以稱霸的大國,沒想到秦國一興起,楚國連打敗仗,甚至連堂堂的國君也當了秦國的俘虜,死在秦國,這是楚國的奇恥大辱。聯合抗秦最根本的是幫助楚國報仇雪恥,大王反而吱吱唔唔,自己不感到理虧心愧嗎?”這一番話刺中了楚王的要害,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並同平原君歃血為盟,協力抗秦。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從此毛遂名威大振,“毛遂自薦”、“脫穎而出”便成為符號性語言。

思考之一:古毛遂自薦是自信與擔當,今“毛遂”跑官多鑽營且猥瑣。

自薦突出的是一個“薦”字,跑官要官突出的是“跑和要”,並附之於相當的財物和利益交換作為籌碼,兩者存在巨大的差別,至少有“五個不同”:

一是道不同。毛遂是為國分憂,跑官者是為個人前程,要謀取私利和集團利益。

二是路不同。自薦走的是正常組織程式,而跑官要官則是尋後門、走邪道,鬼鬼祟祟,死皮賴臉,不達目的不罷休。

三是據不同。自薦靠的是能力、政績,跑官要官靠的是跑門子,託人情,拉關係,並以投其所好和金錢鋪路,甚至不擇手段。

四是質不同。自薦人心理是健康的,自己能看到自己的優勢。自薦張揚的是正氣,有利於政治清明。跑官要官助長的是歪風邪氣,損害政體,危及國體,是官場惡疾。

五是果不同。自薦可以樹威立信,“跑要”必然滋生腐敗。

毛遂自刎與知人善任

提到張衡,人們很自然地聯想到渾天儀和地動儀。其實,張衡的才學是多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張衡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精通機械,應該是個科學家。但其實,他還是文學藝術家。他的《西京賦》、《四愁詩》等,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此外,他在繪畫上的成就我們雖然知之不多,但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稱張衡為東漢四大畫家之一。時人稱之為“南陽通人”。

縱觀中國乃至世界人才史,像張衡這樣的“通人”,實在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人才,其實都是“專門人才”。專才只有專用,才能出價值。如不能用其所長,甚至用其所短,人才便成了庸才。

毛遂自薦後不久,燕國趁趙國大戰方停、元氣大傷之際,派遣大將慄腹攻打趙國。派誰掛帥出征抵禦強敵?平原君力舉剛剛立下奇功的毛遂。趙王欲提拔毛遂為帥,統兵御燕。毛遂聽到這個訊息,大吃一驚,急如星火地跑到趙王那裡,請求趙王不要任命自己做統帥。毛遂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騏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貓。逞三寸舌我當仁不讓,仗三尺劍實非我能,豈敢以家國安危來試驗我之不才之處。”

然而,趙王執意任命他為統帥。毛遂雖然身先士卒、殫精竭慮,他統領的軍隊還是被燕軍打得落花流水。戰事慘敗,毛遂覺得沒臉面再見趙人,於是避開眾人,到山林裡拔劍自刎。

思考之二:成事的關鍵在於知人善任

比干為人剛直,秉性忠烈。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暴虐天下,信妲己,置酷刑,殺賢士,將商王朝的統治推向了崩潰的邊緣。比干挺身而出,苦諫紂王,他三日不去,言辭激烈,終於觸怒紂王,被剖心而死,後葬於殷畿牧野(今河南衛輝市)。殷紂王殺比干時說:“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儲乎?”(《史記·宋微子世家》)

趙王顯然不是聖人,我們不知他的心有幾竅,但至少是塞了一竅。

趙王的失算說明了四個問題:第一,他對自己擁有的人才,缺乏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使用方略。毛遂有雄辯的口才,過人的機智,是難得的外交人才,但他對統領軍隊,排兵佈陣卻一無所知,以他為帥,勝算幾無。第二,對自己擁有的人才胸中無數,一葉障目,不見其餘,他只相信身邊人,只重用身邊人,造成所選之人難堪大任。第三,剛愎自用,盲目相信個人判斷,釀成悲慘結局是為必然。第四,臨危失措,慌亂無章,缺乏運籌帷幄的氣質和能力。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歷史上被稱作伯樂的人叫孫陽,春秋時人。

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

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走到跟前。馬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伯樂對駕車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來到楚王宮,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

楚王將信將疑,便命馬伕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很快跑出百里之外。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

伯樂年老的時候,他的兒子很想將這項專門技能繼承下來。他把伯樂寫的《相馬經》讀得爛熟。《相馬經》上描寫千里馬的外形是“額頭隆起,雙眼突出,蹄子好像壘起的酒藥餅。”他據此出去“相馬”了。伯樂的兒子把所見到事物的外形和《相馬經》上描繪的圖形一一對照,結果找到了一隻很大的蛤蟆。他興沖沖地跑回家報告父親,說:“總算找到好馬了,額頭和雙眼同書上說的差不多,就是蹄子的形狀和書上寫的有區別。”伯樂聽了,哭笑不得,對兒子說;“你倒是找到了一匹好馬,只是它太喜歡跳,你可駕馭不了啊!”

千里馬只會出現在伯樂的槽頭。

3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的塵埃——子產是一位長期被忽視的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