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條名不見經傳的陋巷,卻走出來一位封疆大吏。

陋巷鐵局巷

說貴陽鐵局巷是條陋巷,是十分確切的。鐵局巷在省府路南側,長約百米,寬不過三米,東出富水中路,西接中華中路。這兩條街巷走向完全平行,人們走在中華中路上,稍不留神,就會完全忽略它的存在。

據說清中葉以前,它就是以這樣簡陋的樣子,處於城中心的地方,於是便有了在此設爐鍊鐵的事發生。以後兩旁逐漸有了人家居住成了巷子。鍊鐵在當時不是一般小民可以獨立操辦的營生,有些半官方的性質。管理這一事務的機構,在老百姓口中稱為“局子”,“鐵局巷”這個街名便產生了。

鐵局巷在貴陽雖然不見經傳,在清末卻從這裡走出了一位封疆大使陳虁龍。

鐵局巷

家道中落陳虁龍

陳夔龍(1857年至1948年),字筱石、小石、韶石,號庸庵、庸叟,別署花近樓主,貴州貴築縣(今貴陽市)人。生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原籍江西崇仁。父陳炘煜以舉人大挑到黔任知縣,遂定居貴陽。陳夔龍8歲時,父親去世,家道淪落。兄弟三人靠母親織布供給讀書。陳夔龍異常發奮。

陳虁龍

清光緒二年(1876年),陳夔龍19歲,鄉試中解元。此後數次會試落第,便往投四川總督丁寶楨處做幕僚。光緒十二年(1886年),陳虁龍與貴陽出生有名的文狀元趙以炯同榜同科,1886年他們一同赴京,一起參加殿試,陳虁龍名列三甲,即授兵部主事。巧的是,趙、陳兩家都是一門三進士,常被家鄉人引以為榮。

趙以炯

飛黃騰達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陳夔龍任順天府丞。不久,署理府尹。六月中旬,以廣大農民和破產失業的城鄉居民為主體的義和團運動發展到高潮,北京民眾火燒大柵欄的洋貨店,京城金融中心四恆錢莊焚燬。慈禧太后怕引起更大的騷亂,緊急召見陳夔龍,要他立即籌措資金借給四恆錢莊,並限期三日內辦妥。陳夔龍四處奔走,終得戶部撥銀百萬兩,撥借四恆錢莊,避免了大規模騷亂。由此,陳夔龍以“辦事得力”受到慈禧太后的看重,被派參加是月十七、十八、十九日三天清廷舉行的將與八國聯軍宣戰的會議。

義和團運動

清廷對八國聯軍宣戰後,八國聯軍一路打到北京,於八月十四日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張皇失措,準備出逃。時陳夔龍時已改任他職,但仍為其準備“西幸”馬車200餘輛,因此更得慈禧太后信任。“兩宮西幸”後,陳夔龍風聞洋人指名要慶親王奕劻出面議和,時奕劻在懷來養病。陳夔龍便火速聯絡在京的7名高官聯合上奏慈禧,要求立即派奕劻與八國聯軍媾和。慈禧太后接奏摺後,立派奕劻、李鴻章進京與八國聯軍談判。

陳夔龍等8人亦被任命為留京辦事八大臣。並補授陳夔龍順天府尹,為8人中唯一漢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清廷發表陳夔龍任河南布政使,經李鴻章奏請,留待議和完畢再往河南上任。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簽訂後,陳夔龍奉命為慈禧太后迴鑾修建蹕道。工程未完陳夔龍被任命為漕運總督。便捐銀萬兩,倡修正陽門城樓。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春,陳夔龍調任河南巡撫。大力整頓稅額徵收弊病,設立清源局,賦稅漸次清楚,有利於黃河的治理。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任江蘇巡撫。捐銀千兩,重修蘇州名剎寒山寺,請書法家俞樾重書唐張繼《楓橋夜泊》詩碑。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陳夔龍升任四川總督。告假回貴陽掃墓時,為貴州通省公立中學捐銀4000兩。旋又改任湖廣總督,次年到職接任。

正陽門城樓

家鄉情懷

宣統元年(1909年),陳夔龍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清帝遜位。陳夔龍也結束官宦生涯,遷居北京德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陳夔龍由北京搬到上海做寓公,住孟德蘭路(今江陰路)。對袁世凱請其出山,不屑與之為伍;對偽滿宮廷,小心審慎,未予參加。幽遊林下,與海上遺老組織“逸社”,詩詞唱和,飲酒聽戲。

陳夔龍後期思想頑固保守,不識時務。他曾表示:一不聯絡新學家;二不敷衍留學生;三不延納假名士。三種戒條,使之晚年無大作為,也就蔽聰塞明。民國37年(1948年),陳夔龍去世時,仍留著大辮子。陳夔龍一生顯赫,但終不忘貴州養育之情。

貴州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經濟文化落後,出生在貴州的文人官吏,不願或不敢承認是貴州人。陳夔龍則不然,他曾言道:“今日博取功名,確係由黔發跡。黔不負餘,餘亦不可負黔。”他對貴州充滿感情。雖然他是反對廢科舉,辦新學的,但由於有很豐富的家鄉情感,故仍捐銀4000兩,作為創辦貴州通省公立中學堂的建校資金。

他竭力儲存、收集、刻印貴州鄉土地方文獻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扭轉世人對貴州的偏見,以傳播鄉邦文獻為己任。他出資刊刻了明代貴州楊龍友的《洵美堂詩集》、《山水移》;清代鄭珍的《巢經巢詩文集》;周起渭的《桐埜詩集》及清代貴州詩歌總集《黔詩記略後編》,使很多貴州名賢的詩文得以流傳。

周起渭的《桐埜詩集》

陳夔龍自己也是一位名重一時的詩人、書法家,詩詞文集豐盛。有《松壽堂詩鈔》、《花近樓詩存》、《鳴原集》、《江皖道中雜吟》、《五十三參樓吟草》、《丙子北遊吟草》、《把芬廬存稿》、《夢蕉亭雜記》、《遊廬紀程雜記》、《水流雲在圖記》(未刊稿)等傳世。

其書法以楷書為主,工整清麗,技藝精湛。90高齡仍揮毫不斷,有不少墨寶傳世。民國間出版的《近代名人書林》、《民國時期書法》收有陳夔龍書法作品。他的《夢蕉亭雜記》,是其著述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記載了他宦海沉浮近50年的經歷,從光緒到宣統兩朝所發生的重大歷史政治事件,都有記錄。記事記人,史料價值很高,常被治近代史者利用。而該書“有的史料舍此外別無所本,其珍貴性可見一斑”。陳夔龍本身秉性及事蹟,在該書中也可以一一顯現。他自謂“律身唯一儉字;治事唯一勤字;待人唯一恕字”,可說是對他一生較為公允的評價。

未刊之《水流雲在圖記》,則是記述陳夔龍生平的重要著作。其中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回鄉省親時重遊貴陽甲秀樓的情景,是研究甲秀樓的重要參考資料。民國37年(1948年)8月18日,陳夔龍逝世於杭州,享年91歲,歸葬杭州西湖邊右台山麓。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劉邦為何把項伯封為侯?難道項伯是劉邦安插在項羽身邊的“奸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