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三國時期的曹魏重臣,後來的魏氏三公之一,可能很多人都對王朗和華歆有印象,畢竟在我國傳播甚廣的《三國演義》中這兩人都是“有名”的人物。而另一個人物鍾繇,或許很多人就要陌生得多了,但這位大家所不熟悉的曹魏重臣,在三國乃至歷史上他都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這就來講講他的故事。

許多人或許他的兒子鍾會更加熟悉,畢竟那是與鄧艾共同滅蜀,還聯合姜維謀求割據的三國後期的風雲人物,但相比鍾會,鍾繇給世人的影響則更為深遠......

鍾繇,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省長葛市)人。他幼時相貌不凡,聰慧過人,在和父親鍾瑜去洛陽時遇到了一個相面的,被相面的看相了(老段子了),認為未來富貴之命,因而得到了父親的重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後來被舉為孝廉,逐漸入朝為官。

李傕、郭汜在長安作亂時,鍾繇在協助曹操聯絡獻帝並幫助獻帝出逃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後來,經荀彧的推薦鍾繇受曹操委任都督關中軍事,剛上任就用一封書信讓馬騰和韓遂都派了自己的兒子到朝廷為人質,乖乖地聽從朝廷調遣。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在袁氏聯合南匈奴單于在河東作亂時力排眾議,又勸得馬騰派遣兒子馬超和大將龐德等領兵前往協助平叛,最終雖然折了郭援(親外甥),但順利降服單于,平定了叛亂。

馬超起兵反抗曹操時,鍾繇沒有像演義中那樣猛,還在長安城外與馬岱叫陣,與馬岱過了一回合,但著實充分發揮了他的統籌和政務能力,為曹操提供了良好的後勤保障,確保了曹操最後的勝利。

鍾繇在曹丕時代已經位列三公,受到了曹丕的推崇。晚年在曹叡時期,雖然沒有演義中在諸葛亮北伐時推薦司馬懿之事,但已經德高望重,最終在去世後得以配享曹操庭廟。

鍾繇其實還是可以讓人更容易讓人記得一點的,只要他完成了這件事的話。

據記載,曹操的謀主荀攸隨他南征北戰中,一共謀劃過12條奇策。然而,由於這些奇策他只向曹操講過,又缺乏相關記載,只有荀攸的好朋友鍾繇知道。但令人可惜的是,鍾繇在整理相關資料時,沒有整理完就去世了,這是一件讓人頗為遺憾的事情。

縱觀鍾繇從漢朝大臣到曹魏重臣過程中的那些功績,可以說他確實是除了荀彧外曹操得以倚重的得力助手,在保障後勤供應和穩定後方上有著出色的貢獻,但是讓後世對他最為推崇的其實是他在書法上的成就。

鍾繇雖然工於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但最關鍵的還是推動了楷書的發展。

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的這段時期,漢字正處於由隸書向楷書演變和完成的階段,鍾繇正是在這個時期成了促使楷書成型的那個人。據唐朝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鍾繇書從於得到蔡邕真傳的女兒蔡文姬,但之所以能有這麼高的成就,是因為他不侷限於一家之學,他還跟劉勝、曹喜、劉德升等人學習書法,因而得以集前人之大成,並且由於他日以繼夜的勤學苦練,才造就了他高超的書法藝術。

可惜的是,鍾繇書法真跡到東晉時已亡佚,如今多為臨摹本,要麼系偽書。如今公認的存世作品有“五表”、“六帖”、“三碑”,其中以“五表”書法藝術性最高。

“五表”——《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調元表》和《力命表》,其中《薦季直表》最有可能是現存中的真跡,作為向皇帝上書陳情言事的正式奏本,要用端正規整的字型寫成,鍾繇是用他獨創的鐘體楷書書寫的。

“六帖”——《墓田丙臺》(簡稱《丙舍帖》)、《昨疏還示帖》(簡稱《還示帖》)、《白騎帖》、《常患帖》、《雪寒帖》和《長風帖》,但現存多為臨摹帖,只有前兩者接近鐘體。

“三碑”——《漢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簡稱《乙瑛碑》)、《魏上尊號碑》《受禪碑》,這些則現存多為刻本,難以追考。

後世歷朝歷代都對鍾繇的書法評價極高,北宋的《宣和書譜》中稱鍾繇:“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梁武帝撰寫了《觀鍾繇書法十二意》,稱讚鍾繇書法“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後世很多像王羲之、張旭、懷素、顏真卿這樣的大書法家都潛心鑽研過其書法,從中汲取所長......

所以說,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由於鍾繇在我國的書法歷史上影響深遠,後世將他尊為“楷書鼻祖”,因而他也與書聖王羲之並稱為“鐘王”,與張芝合稱為“鍾張”。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顧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欲開邊拓土的宋神宗,終是囿於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