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古語有云:“君無戲言”,作為一個君主,皇帝,說出來的話一定要是板上釘釘的,不能反悔,說出來的話都是有深意的,也都是正確的,如果反悔了,真的是丟臉丟到姥姥家了。

李世民

但唐朝有位皇帝,卻因兩件事,遭到了無情的“打臉”,而這兩件事都發生在魏徵死後。小時候在課本上都有看過唐太宗李世民和一代忠臣魏徵的故事。在歷史上,敢於諫言的忠臣沒有幾個,而魏徵就是其中一個敢於諫言的人,他一生中記錄在冊的諫言次數就有五六十次,更不要說在日常生活中,他與唐太宗李世民聊天時所給出的諫言了,那肯定是不計其數的。據史料記載,魏徵對李世民的諫言就有多達“數十餘萬言”。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對於魏徵是非常的欣賞的,而且李世民也是一個能夠將諫言聽在耳裡,放在心裡的,如果遇到一個聽不了諫言的君主,魏徵都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說不定連渣都找不到了。但是也可以看出,李世民也很煩魏徵,有一個天天在耳邊“叨叨叨”的人,不管是誰都會感覺煩,況且這個煩人的傢伙還不說人話,總是找李世民的問題,讓李世民覺得沒有面子。所以李世民有時也想把他殺掉,但是想想魏徵說的話又很有道理,和他自己想的不謀而合,所以就一直留在身邊,而且這樣也可以給到群臣一個資訊,那就是他這個皇帝是一個愛才之人,是一個好皇帝,只要是真的有才華,有能力的,不管性格方面怎麼樣,就連魏徵這樣的他都可以忍。

魏徵

李世民和魏徵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君臣關係,直到貞觀17年,魏徵他生了一場大病,這場病之後,魏徵永遠的閉上了他的嘴,李世民終於可以清淨了,為了表現出他對魏徵的喜愛,他竟然做出了五天不上朝的舉動,還親自給魏徵寫了碑文,立了墓碑。

魏徵墓碑

然而好景不長,魏徵死了沒多久,發生了第一件大事,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竟然造反了,而且還牽扯到魏徵以前推薦的兩個人,一個是吏部尚書侯君集,一個是中書侍郎杜正倫,這讓李世民很生氣,心想:好一個魏徵,說好的良才竟然都是叛賊,想要一起來謀害我,讓他有一種“總有刁民想害朕”既視感。

李承乾

在偶然間,李世民還發現了魏徵竟然將以前給他的諫辭都給史官看過,李世民心想:好一個魏徵,你這是想讓史官記錄諫言有功,想要流芳百世,想要讓人覺得他李世民是靠著魏徵的諫言才把國家治理好的,這是不給我李世民留面子啊。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李世民把兒子造反和這個一起算在魏徵頭上,正好魏徵的墳頭草還沒長長,就把魏徵的墓碑推倒了,碑文都給他磨沒了,還下詔書解除了魏徵兒子和公主的婚約。這等於是把魏徵的祖墳都刨了,讓魏徵的後人都沒有好日子過啊。

在平了魏徵墳頭兩年後,就是貞觀19年,李世民和高句麗打仗,雖然仗打贏了,但是李世民感覺沒有什麼成就感,因為沒有把高句麗給滅了,而在這個時候,李世民又想到了當時給他諫言的魏徵,他想:如果魏徵在的話,應該也不會同意他滅掉高句麗吧。沒過多長時間,李世民就重新下令給魏徵立了一個墓碑。

魏徵

也就短短兩年的時間,李世民就“自己打臉了三次”,他親手推倒了魏徵的墓碑,解除了公主和魏徵兒子的婚約,後面又重新給魏徵立了墓碑。在歷史上也就只有魏徵有這種待遇了,墳頭都給平了,又重新給立了起來,真是沒誰了。而且還讓李世民“連續打臉三次”,應該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了。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李世民他在乎的是自己在歷史上留下的形象,也就是面子,而魏徵讓史官記錄諫辭這件事,讓李世民丟了面子,最後導致了李世民推了親自給魏徵立的墓碑,還解除了公主的婚約,導致丟了更大了臉。俗話說人無完人,從這件事也可看出魏徵是一個擁有私心的人,而正是因為魏徵私心,想要在歷史上留下點東西,好作為曾經存在過的證據,才導致李世民的兩次“打臉”遭遇。由此我們也可以想到,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上,像魏徵,李世民這樣的人大有人在,只是由於生活中的種種壓力,讓很多人放下了私心,放棄了面子,為了能夠獲得更好更優質的生活,讓自己的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有那麼一天,希望私下能夠從新燃起。

1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清最窩囊的皇帝,光緒帝被下毒的背後,透露出其本身的戰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