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之盟,俗作金櫃之盟。據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病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百年後,把帝位傳給弟弟趙光義。遺書藏於金匱(匱,通櫃)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從宋朝史料記載看,趙匡胤的死的確非常可疑,在他死前一個月,完全看不出他有什麼身體問題,而且他本人的行動也顯示,他沒覺得自己身體有問題,還在積極的準備打仗,然後突然就死了,他弟弟突然就上位了,直到五六年後,“金匱”出現了,而此時他的兩個侄子已經死了,這點頗為可疑。
既然是杜太后臨終遺言,太宗皇帝當時也在場,而且皇位接替是何等大事,太宗肯定是牢記於心。這麼大的事,太宗繼位登基時為什麼不先向臣民展示?為什麼要到五六年後,趙普說起,才想起拿出來?
其次,“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說不通。當時趙光義23歲,趙廷美14歲,而太祖之子趙德昭已經10歲。如此看,趙德昭的確年幼,可問題是這宋太祖登基才第二年,太祖身體也還十分健康,杜太后又何以認為,太祖的在位時間等不到趙德昭成年呢?
另外,如此重要的有關國家大事的檔案內容,無論《宋史》、《實錄》、《長編》、《宋會要》等史書,均無一字記載,這點亦十分可疑。
而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記錄“金匱”的內容是:“欲傳位二弟”。意思是,傳給老三趙光義,和老四趙廷美兩個弟弟。也就是說,杜太后的原本意圖是:先傳趙光義,再傳位給四弟趙廷美。這也就是王育濟教授所說的“三傳說”。
所以,太宗登基之初,也做出了會讓位給趙廷美的姿態(加中書令、開封尹,封齊王,又加檢校太師。中書令、開封尹是五代、北宋皇位繼承人的標配)。
而在北宋各史書中,“金匱之盟”變成了“獨傳說”(只傳趙光義)。這是因為太宗登基六年後,群情輿論急轉直下,趙廷美也日益驕縱,他才不得不聽從趙普“太祖已錯,陛下何能再錯”的勸告,篡改了“金匱”。第二年,趙廷美即被貶到房州(後周恭帝退位後被貶的地方),太宗才鞏固了自己的帝位。
所以,“金匱之盟”真實性不得而知,但是,趙光義拿出來的“金匱”肯定是偽造的。
既然可以推斷趙光義拿出來的“金匱”肯定是偽造的,那麼燭光斧影的真實性就比較大。
根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病重,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召第四子趙德芳進宮, 趙匡胤以便安排後事。
趙光義,早就已經暗中窺伺帝位,收買王繼恩為心腹。太祖病重之時,與親信程德玄在晉王府通宵等待訊息。
王繼恩去通知的,不是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而是趙光義。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後不等通報徑自進入太祖的寢殿。
王繼恩回宮,宋皇后既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
宋皇后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已經無法挽回,只得以對皇帝稱呼之一的“官家”稱呼趙光義,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
史書記載,但遙見寢宮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以及“柱斧戳地”之聲,趙匡胤隨後去世。
二十一日晨,趙光義迫不及待的,在趙匡胤的靈柩前即位,改元太平興國。這個事件由於沒有第三人在場。
因此,趙光義弒兄奪位成為疑案,流傳至今,但是無法證實,成了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