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了穩固皇室,同時加強邊防,分封諸子到各地為藩王。皇太孫朱允炆登基後,深恐這些叔王們坐擁重兵、尾大不掉,便與黃子澄、齊泰等近臣密議削藩。但削藩政策操之過急,激起了藩王們的強烈反彈。燕王朱棣振臂一呼,率靖難軍揮師南下,年號也就從建文改成了永樂。那麼到了永樂一朝,那些原本被建文帝視作重點防範及清除物件的藩王們境況如何?明成祖朱棣會顧念往日“同病相憐”和“手足之情”,對他們加以優待嗎?
#01.
寧王朱權:說好的平分天下呢
朱權是朱元璋第十七子,生母為楊妃。他十三歲被分封到大寧,是明朝第一代寧王。蔡東藩評價此人:“太祖諸子,燕王善戰,寧王善謀。”大寧府東連遼東,西接宣府,與蒙古接壤,乃北方軍事重鎮。太祖將朱權封到如此要地,可見對他的器重和信賴。而朱權也不負父皇重託,據《明史》所載,年輕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可謂鎮守大明北疆的一支生力軍。
朱棣起兵後,對這位重量級的兄弟自然是想方設法拉攏,而朱允炆同樣向寧王送去了橄欖枝。心知帝國即將捲起驚濤駭浪的朱權,原本決定兩不相幫,觀望事態發展,但他卻低估了朱棣的手段和權謀。
建文元年九月,朱棣假裝窮途末路,從劉家口走小路到了大寧府,單騎入城,聲稱要求救於十七弟朱權。看著四哥落魄的模樣,朱權心中不忍,哥倆握緊雙手,抱頭痛哭。朱棣眼淚汪汪道:“我起兵完全是不得已,弟弟你一定要上表幫哥哥求情啊。”此後數日,朱棣就住在大寧,朱權好吃好喝伺候著,竟全無防備之心。
哪知朱棣卻私下搞事情,他事先密令北平精銳部隊埋伏城外,又暗中重賄朱權手下的三衛部長,許以高官厚祿。待到朱棣告辭之日,朱權帶著幾個隨從出城送別,不想行至郊外,朱棣伏兵四起,將朱權裹挾其中。朱棣對大驚失色的朱權好言相勸,表明自己絕對無意害兄弟性命,只是需借用大寧的強兵猛將,並信誓旦旦“事成之後,與十七弟平分天下。”事已至此,朱權還能有何話說,只得答允。
朱棣登基後,朱權當然不敢真的拿四哥的許諾要求“平分天下”,但他覺得自己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大功,怎麼著也應該獲得一塊富庶的封地。他最初想要蘇州,朱棣以蘇州為京畿要地拒絕;他想要錢塘,朱棣又以錢塘為不祥之地為由加以搪塞。最後兩相妥協,朱權改封南昌——與蘇杭相比自然是相去甚遠了。好在朱權雖心有不平,卻也隨遇而安,晚年自號月瞿仙,與一幫文學士人詩文唱和,活到了英宗正統年間,倒也逍遙自在。
#02.
周王朱橚:懸壺濟世,施醫救民
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弟,素有異志,自然成了建文君臣眼中釘、肉中刺。建文元年,朱橚的次子朱有爋出於奪取父位的目的,向朝廷舉報其父圖謀不軌。建文帝遣李景隆突襲開封,逮捕朱橚,將其貶為庶人,流放到了雲南,後禁錮在應天。朱棣兵變成功,過了幾年苦日子的朱橚爵位得以恢復,回到原來的封地,還加祿五千石。不過這位周王殿下大概是在牢獄中領悟了生在帝王家的處世之道,自此夾起尾巴,不復當年的桀驁不遜。往後餘生,他重拾年輕時的一大愛好——醫藥學研究。
流放雲南期間,朱橚對邊窮地區百姓的貧苦生活有了深入瞭解。此地缺醫少藥,往往傷風拉肚子這種小病就能要了人命。早在洪武年間,他就在開封組織劉醇、滕碩等學者大量蒐集圖書資料,《明史》中寫道:“開封周邸圖書甲他藩”,可見其藏書之豐。此外,朱橚還建了植物園,種植民間的各種野生可食植物,並領導編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記錄食用植物的專書《救荒本草》。而兩個世紀之後的李時珍,正是參照此書,寫出了震古爍今的《本草綱目》。或許在朱橚心中,那個至尊的夢始終有所殘留;但他認清了時勢,找回了自己,著書立說,此生終不虛度。
#03.
谷王朱橞:恃寵而驕,禍及後人
與前面兩位兄長不同,作為太祖第十九子的谷王朱橞卻一手炮製了自己的人生悲劇。
朱元璋在世時,朱橞鎮守宣府,與燕王、寧王和代王朱桂等一起負責大明北境防線。建文即位後,朱橞原本不在削藩之列。因此燕王起兵後,他怕遭到燕軍的進攻,乾脆帶著護衛放棄宣府,逃回了應天。到了建文四年夏,燕軍已經殺到了京師城下,朱橞等一干王爺來到燕軍大營中,試圖求和。煮熟的鴨子當然不能飛走,朱棣冷冷對眾兄弟言道:“試謂斯言當乎?否乎?誠乎?偽乎?果出於君乎?抑奸臣之謀乎?”意思是如今朝廷求和,不過是黃子澄那幫奸臣的緩兵之計而已,孤王怎會同意?眼看建文帝大勢已去,朱橞心裡便打起了小算盤。
金川門位於南京城牆的頂口,面對長江,最為衝要,倘若燕軍強攻,勢必付出巨大傷亡,而鎮守這金川門的,正是朱橞和曹國公李景隆。這李景隆原本是征討燕軍的主帥,因在鄭村壩、白溝河先後兵敗,坐罪召回京師。兩人私下合計,京師早晚失守,與其那時被俘虜,不如現在為新帝立功。於是當他們登城望見燕王麾蓋時,立即大開金川門,迎接燕軍進城。南京不攻自破,建文帝就此不知所蹤。為了表彰朱橞的“開門之功”,朱棣賜其“七奏,衛士三百……金三百兩,銀三千兩…歲增米三千石”,改封長沙。
自詡靖難功臣的朱橞很快迷失了自我,他“奪民田,侵公稅,殺無辜”,搞得民怨沸騰。忠誠伯茹常是永樂帝的兵部尚書,國家重臣,僅僅因為途經長沙時沒有特意去拜見朱橞,竟然被朱橞派兵捉拿,下監處死。到了後來,朱橞甚至開始“藏匿亡叛,造作舟艦、弓弩、器械,教習兵法戰鬥之事”,同樣是太祖的兒子,“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他試圖勾結胞弟蜀王朱椿,圖謀造反。
朱橞自以為行事機密,卻不知彈劾他的奏章已經如雪片般堆積到了朱棣案上。起初不知是朱棣顧念手足之情,抑或沒把這個弟弟放在眼裡,對參他的奏章並未明確表態。到了永樂十五年,眼見朱橞氣焰已經囂張到了威脅國家的程度,朱棣方才下令,將他廢為庶人。有人說他死於宣德三年,也有死於正統元年的說法,無論如何,在圈禁中度過餘生的朱橞,想必是悔不當初罷。
可見,朱棣坐上皇位後,表面上優待這些兄弟,實際上卻對其處處提防。到了其孫宣宗時期之後,對明朝宗室的禁令更是無所不至:不得與勳貴聯姻,不得出仕為官,甚至不得私自出城……兩百年下來,這些受到種種限制的藩王無所事事,遊手好閒,成了皇朝圈養在各地的“寵物”。可龐大的宗室隊伍雖無法對皇權構成威脅,卻吸食著百姓膏髓,以維持自身的優厚生活。貧者日益貧,富者日益富,帝國最終的轟然坍塌,與此也必有著莫大的關聯。
策劃:魚公子
撰文:琴劍霜月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