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用比秦王掃六合還要猛烈的氣勢,迅速結束了秦王嬴政滅六國的故事,有的用了幾個鏡頭,有的甚至只有旁白。
電視劇可以就這麼結束,畢竟《大秦賦》所要表現的,就是最終秦國統一六國的這麼一個結果,所說是虎頭蛇尾,但只要也算是勉強及格吧。
電視劇可以就這麼結束,但歷史不會在這個地方戛然而止,後面還有更精彩的故事,就比說說大家都很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六國的君主後來都是什麼下場,今天昭烈君就扒一扒六國君主最後的歲月。
(01)六國夢碎秦國能都打敗東方六國,根本原因在於他的制度,他的制度跟其他六國有著根本的區別,秦國是郡縣制,所有權利都集中在中央和君主手裡。
其他六國是封建制,權力都在各個大小貴族手裡,這種根本制度的不同,導致了國家運轉效率的根本差別,也是最終導致秦國能夠戰勝其他六國的原因。
郡縣制下,所有人都是打工的,而且打工的職位高低,需要你用功勞來換,整個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就徹底廢除了所有世襲的爵位,不管你爹的爵位有多到,你要想獲得職位,必須得有功與秦。
廢除爵位世襲制,實行軍功授爵制度,這大大激發了所有秦人的主動性,以前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現在只要你肯為秦國出力,烏鴉也能變鳳凰。
所以秦人在精神面貌上,就要遠勝於東方六國,當然了東方六國也在改革,只不過是改的不徹底而已,就拿戰國後期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來說。
他們分別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單看名字就知道,其中三個都是王室成員。
都戰國末期了,國家政權還長期由王室成員把控,這樣世襲的政治體制怎麼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楚國的黃歇也好不到哪去,他儘管不是楚國王室,卻是楚考烈王的小根本,考烈王能當上王位全靠他在秦國忽悠範睢,把楚考烈王放歸楚國。
回來楚考烈王投桃報李,讓黃歇做了楚國的令伊,相當於其他國家的丞相,反觀秦國,丞相倒是不少,但卻沒有王室成員擔任。
呂不韋擔任丞相的時候,別的國家還嘲笑秦國,這是瞎胡搞呀,呂不韋這種出身怎麼能當丞相呢,在他們的眼裡,還固守著出身血統這樣的貴族治國,但是在秦國這裡早就唯才是舉了。
所以直到最後的時候,在六國的君主眼裡,他們依然認為封建制有他的優點,貴族血統就是比平民高貴,這種觀點和想法,最終像做夢一樣被秦始皇擊個粉碎。
(02)從此之後無貴族秦國滅六國,在如何處置六國君主及貴族的問題上,秦國與六國有著根本性的差異,當然最終肯定是秦國意見佔上風。
六國的想法很古老,那就是知道給他們保留一點點地方,一點點特權,讓他們可以祭祀祖先,讓王室血脈可以傳承。
這並不是什麼天真的想法,而是那個時代通行的做法,繼絕嗣、興滅國,是春秋戰國聖王之道的體現,當年周滅商的時候,高的就是這一套。
周不僅分封了上古各種名人的後裔,什麼皇帝后裔,炎帝的後裔,夏啟的後裔,這些看起來非常遙遠的氏族,而且周也同樣分封了被他消滅了的商,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商不絕嗣。
春秋戰國時代這種風氣還一直延續,大國吞併小國,都會為小國國君留下一點點小小的地方和國君的爵位待遇,哪怕只是名義上的,那也是有的。
比如說當時只有一個滅國的諸侯國衛國,他可是秦始皇死了他還都在,他其實早就被魏國包圍了,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梵蒂岡的感覺,後來有投靠了秦國,實際上只是保留了很小的地方,但是名義上依然是存在衛國和衛君的,這就是那個時代普遍的做法。
但秦國徹底改變了這一切,因為秦國實行嚴格的爵位制度,想平白無故得爵位和封地,是不可能的,秦國的封賞制度鮮明地體現出三大基本原則:第一原則,非功不賞,國無虛爵;第二原則,非重大功績不封侯爵;第三原則,高爵封賞,不封實地。
在這種條件下,秦國連自己的宗室都不一定有爵位和封地,你一個亡國之君還想有封地和爵位,想都不要想。
哪怕只是名義上的都不會給你,這就讓六國的君主很貴族徹底絕望了,他們絕望的不是失敗,而是自己高貴的身份徹底沒了,連象徵性的榮譽稱號都沒有了,六國無論是君主還是其他貴族,統統變成了平民百姓,這是讓六國貴族最無法接受的。
這樣一來,連象徵性的榮譽待遇都沒有了,可想而知六國君主最終的待遇,那肯定是怎一個慘子了得,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的沒有尊嚴和地位。
(03)復辟與反覆闢韓王安,還算好一點,因為他是第一個投降的,所以最初秦王對他還不錯,但沒想到三年後,韓國舊都新鄭舉兵造反了,秦國鐵血平叛,並直接把韓王處死了,為什麼說這還算有尊嚴呢,你看看其他幾個然就知道什麼叫尊嚴了。
趙國當年的實力僅次於秦國,是秦國強有力的對手,結果秦國選擇將其君主流放到房陵,趙王遷到房陵後,住在城北一個茅屋裡,不久,趙王遷餓死在茅屋裡。
魏國在水淹大梁後,魏王下場很慘,死於亂軍中被射殺,末代楚王有爭議,不管是負鄒還是羋啟,都是被射殺。
因為刺殺秦王事件,燕王喜的處理結果很模糊,估計是秦王為了表示寬容大量,史書並未記載是如何死的,但有的地方說燕王喜是被斬首示眾的,最後是齊王田建,也是餓死在了流放的山林之間。
從六國君主的下場來看,秦始皇完全沒有采用當年周武王的做法,而是非常徹底的廢除了他們的爵位,明顯能夠看出來,秦王對待這些君主完全沒有任何的優待,有的甚至都是餓死的,有的是記錄不祥,說明秦國根本不在乎他們。
這跟六國最初的想法實在差距很遠呀,秦始皇這種極端的做法最終也招致了六國最激烈的反抗,而且這種反抗還伴隨著封建制的復辟而進行,兩者暗流湧動,是不是攪動秦朝的證據。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帝國第一任丞相王綰提出了一個重大主張:分封始皇帝的兒子們為諸侯王,分別鎮守燕、齊、楚三大邊遠地帶,以為帝國腹地之屏障。
但是以廷尉李斯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新銳大臣,堅決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諸侯分封制,最終李斯的意見徹底佔了主導,秦國被分成了三十六個郡,郡守全部由中央委派。
秦國所有大小職位沒有世襲,爵位更是需要軍功才能授予,郡縣制下一方長官本質上也是給皇帝打工的,隨時會被調走和撤換,秦末的時候,這些國家一級單位的郡守們,絕大部分都沒做到守土有責,跟他們職務的特點有很大關係,都是臨時工跟誰幹都一樣,沒必要為了秦國拼命,所以秦國速亡根子也就在這兒。
儘管郡縣制成了中國此後兩千年的絕對主流,但封建制還時不時的會復辟,尤其是在秦始皇時代,各個國家的貴族都想著復辟,想著恢復到春秋戰國那個時代。
六國之中反抗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張良了,他是韓國貴族,在博浪沙用遠端武器攻擊秦始皇,差一點就要了秦始皇的命。
這次刺殺,因為主角是張良所以很出名,但這其實並不可怕,敵人對付你的手段當然是無所不用其極,這個秦始皇應該能夠想到。
最驚悚的是史書上記載的另一次刺殺,《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很簡略:
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
這應該是秦始皇遇到的最兇險的一次刺殺了,地點是咸陽城,這可是秦國首都,秦始皇微服出行身身邊只帶了三個武士護衛,這說明出行是秘密的。
蘭池者,蘭池宮也。它是秦帝國時代最負盛名的一座宏大園林,這是個非常適合伏擊的地點,巨石林木交錯,就這樣一個時間地點,秦始皇一行四人遭遇到了伏擊。
秦始皇帶出來的肯定是高手,從荊軻刺秦王的事情中我們能看出來,秦始皇基本沒什麼武功,也就是個普通成年男子的水平,所以他帶出來的護衛更要是萬里挑一的高手。
見窘兩個字說明了當時的情況很危急,說明對方肯定不止三個人,如此周密的時間地點,刺殺背後的勢力,絕對非常強大。
絕不是普通的刺客,事前計劃一定非常周密,力爭做到萬無一失,但很不幸刺客還是失敗了,這件事之後照例是關中大搜捕,但一無所獲。
從秦始皇這次遇刺的地點和時間來看,這完全就是內部人所為,因為當時主張分封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秦國的無數親王貴胄從實際利益出發主張分封。
儒生們從先王的理念入手,主張分封,這兩故事勢力很容易走到一起,或明或暗的反對秦始皇的郡縣制,最終才有了這次詭異的刺殺事件。
分封這個東西,本質上屬於人之常情,你有塊兒吃不完的肉,分給兄弟姐妹們吃一點,這完全在感情上是合理的,但是這本身跟帝國的治國裡面卻又是相違背的。
所以分封此後就像幽靈一樣,徘徊在歷史的上空,是不是下來借屍還魂,但最後下場都很慘,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全都是因為分封親王引起的。
秦始皇和李斯主張郡縣制,是沒錯,也符合歷史潮流,但是他們做的太急,太絕,尤其是國家初定,你要安撫人心的時候,分封是一種最好的安撫手段,但是秦始皇秉持法家的那種,一絕到底一斷於法的精神,沒有任何的緩衝和妥協,最終秦朝很快就亡了。
六國的君主,下場很慘,沒有相應的待遇,秦朝的報應也來的很快,郡縣制是好的制度,但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任何一種新興事物的實現,如果操之過急,結果肯定是個悲劇,秦朝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