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看史書,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歷代君王,從秦始皇到清雍正,死於服食金丹藥的真不少,可謂前赴後繼,以身試藥。唐朝21位皇帝中,死於金丹的至少有5位;明代16位皇帝中,死於金丹的就有4位。除了皇帝,公侯將相、富商巨賈,也有很多服食丹藥而死,如小說《紅樓夢》中的賈敬,《金瓶梅》中的西門慶,就是誤食金丹而死的。

為什麼這些帝王將相、富商巨賈們如此熱衷於服食金丹?原因很多,追求長生不老,放縱聲色犬馬自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丹、道不分,丹、醫不分,丹、藥不分,很多卓有聲望的道士、醫生,同時也是煉丹製藥看病的杏林大家,修行高人,皇帝都聽他們的話,一般人更是信服的不得了,當然結果往往是自找死路。

何謂金丹,據東晉著名醫藥學家葛洪《抱朴子金丹》說辭:“夫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道士熱心於煉丹,這和道教的修行主旨密不可分。道教把功夫放在生前,而不像其它宗教那樣注重死後,強調要白日飛昇,長生不老,肉體成仙。道士們在修行時發現,人的精神受肉體束縛,肉體透過食物得以保全和生存。因此要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就必須少食,避免煙火之食,並做到精神清淨。從這種主張中發明了斷谷,即不食五穀的方法。不食五穀並非不食一切,還須服用以草木之類為原料配方的藥。這種養生術,被稱為服餌、服食。製藥的方法,首先要食素潔齋,然後進山採藥。採到的藥分別放入小缽搗爛,然後集中在一起再搗,混合搗爛的藥材或煎或煮或蒸,之後往往是摻白蜜成丸,也有不做丸藥而服散藥的,或將散藥揉在一起取汁,藥汁滴入酒中連酒一起喝下。

《抱朴子》將上述藥按功效分為上、中、下三種,上藥中的上藥即前面說過的金丹。金丹又分多種,即有吞下之後立地成仙的,也有連服三年方能成仙的。煉製金丹的原料,主要是硃砂、鉛、汞和砷,也就是砒霜,外加人參、鹿茸等滋補品,用火煅燒而成。因煉丹要以金(實為鉛、汞)為主要原料,故稱“金丹”,並取“金性不朽敗”之義,以喻還丹能令人永生不死。又因使用大量硃砂,顏色硃紅,又稱紅丸。

據稱,道士煉製這種理想中的長生不死藥的過程,須經“七返九還”,最後復歸於“道之初始”,故稱“還丹”,《周易參同契》雲:“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

從上面描述就可以看出,這些煉丹用料大都含有劇毒,如果配方數量稍稍有些差錯就可能致人於死命,前面說過,因聽通道士鼓吹服用金丹致死的皇帝,僅唐代就有5位。可想而知,歷史上金丹致死者必定不少。

道士們煉製丹藥,有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這就是東漢魏伯陽所著的《參同契》。魏伯陽認為,《周易》及老、莊之學,與修煉丹藥而成神仙的方術,原理互通,彼此原為一貫,乃援《周易》、老莊、神仙丹道三種學問,融合貫通而著《參同契》一書,以說明修煉神仙方術的不易原則,從此丹道修煉方法,成為有體系、有科學基礎的哲學理論,神仙丹道之學由此大行,《參同契》一書,也成為千古丹經鼻祖。後世道教與神仙家,尊崇魏伯陽為“火龍真人”。

道教發展到後來,衍生出丹道一派,不僅熱衷煉製丹藥,更提出“內丹”一說。內丹說是以人身為鼎爐,以精、氣為藥物,神為馭能,經一定的煉養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不散,致某種有形之物結於泥丸宮而成內丹,道家謂之“元嬰”,進而達成強身健體、提高人體生命功能、延長壽命乃至成仙、長生不老之目的。其所需原料精、氣、神,亦用外丹術語喻稱鉛汞,其煉製過程亦如外丹之經七返九還而復歸本初之道,故亦稱還丹、金丹。其理論基礎就是道家所謂“天地一人身,人身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思想。

2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春秋戰國的幕後推手鬼谷子,以天下為棋局,其師承或與姜子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