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隨著歐洲大陸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以及《馬可波羅遊記》受到熱捧,加上通往東方的舊航路被土耳其人壟斷,以拉丁語系國家為首的歐洲貴族開始支援探險家開闢新航路,以達到獲得更多生產資料的目的。

馬可波羅遊記

1492年,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攜帶西班牙皇族至中國蒙古大皇帝國書,從西班牙帕洛斯港出發,開始探尋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當時的歐洲人犯了兩個錯誤,第一是時間的混淆。早在13世紀中葉,明朝便已經在中原建立政權。而蒙古人延續的政權北元也在14世紀初滅亡。因此即便當時哥倫布順利到達中國,攜帶著給蒙古大皇帝國書的他也絕對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不過哥倫布是幸運的,因為他犯了第二個錯誤,就是空間的混淆。直到哥倫布臨死前,這位偉大的航海家還一直堅信自己已經到達了東方。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這一錯誤後來被他的同胞威斯普奇所糾正,於是這塊新大陸也就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不管是偶然還是必然,新大陸的發現在人類發展史上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開啟了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陸殖民時代。美洲的發現使得西班牙帝國迅速在西方國家中崛起,從拉丁美洲掠奪而來的貴金屬成為帝國貿易的敲門磚。東方的絲綢、茶葉、瓷器與香料源源不斷的流入歐洲市場,極大提高了歐洲人的生活水平。與此同時,大量黃金白銀湧入中國,也使得明清兩代的對外經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亞美利哥·威斯普奇

雖然大陸殖民時代導致了許多慘無人道的惡果(比如殖民者對南美洲印第安人滅絕式的屠殺以及非洲黑奴的販賣),不可否認人類整體的發展正在向著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挺近。而當16世紀不列顛帝國崛起之後,大陸殖民的方向開始由對於生產資料的掠奪慢慢轉向新大陸的開發與建設。

1890年傷膝河大屠殺

從1775年克萊星頓打響的第一槍起,到1781年薩拉託加大捷,獨立戰爭以其獨特的反侵略反壓迫理念,成為世界近代史一個正要的篇章。當然,北美十三區的奴隸主當初可能不是這麼想的。1783年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對於後來的法國大革命以及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起到了推動作用。而在建國將近100年後,美國艦隊在東京灣的出現也極大刺激了日本的發展,使得幾乎脫離歷史潮流的亞洲加入到發展的洪流中來。

1853年黑船開門

從美國建國開始,其後的200多年間這個新生國家無論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領域都在世界上起到重要作用,它的發展無時無處不體現著大陸殖民的特色,即種族大融合與文明多元化發展。這與盛唐時期的中國多有相似之處,但對於世界發展的影響卻要大了許多。直到2010年次貸危機開始,美國經濟逐漸走向衰退,加上對外用兵的策略性失敗,使得國內社會矛盾尖銳。筆者認為,這些現象都標誌著人類大陸殖民時代的結束。

2010年雷曼兄弟破產

那麼這是否就標誌著人類的發展便要停滯不前了呢?隨著好奇號在火星上的一系列驚人發現,人類中又逐漸掀起了對於外星殖民的渴望。民間中甚至已經出現火星殖民者的請願書,可見外星殖民的吸引力。然而筆者認為,以現在人類科技的水平與發展速度,幾個世紀內實現大規模移民外星(即便是月球)的可能行不大。

好奇號火星車

為了緩解日益緊張的土地能源匱乏等問題,與其抬頭仰望星空,倒不如低頭俯視海洋。與陸地相比,海洋佔據地球面積的70%左右,而其中未被人類探索的區域更是達到一半以上(主要是深海層面)。由於技術層面的限制,海洋中的能源儲藏大多未被人類染指。而對於固態天然氣可燃冰的發現,更是將人類對於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可燃冰

筆者認為,人類對於海洋的殖民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資源開發與海洋移民。資源開發階段實際已經按部就班的進行,中美等國對於海洋油氣的開採還處於摸索階段,付出的代價也十分慘重,比如幾年前的渤海與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而隨著海洋鑽探技術的不斷完善,對於資源的發開也會逐漸從近海向遠洋拓展。當人類突破水文地理學、流體力學、洋流潮汐學等一系列難題可以完美的完成深海採集作業之後,海洋移民時代便可以宣告開始。

蛟龍號

有人說60億人口已經是人類發展的人口極限,但如果算上海洋麵積,估計再增加一倍人口也是絕對沒有問題。與遙遠的外星移民相比,海洋殖民地的建設無論在時間還是成本上都十分合算。只要能夠克服深海壓強以及供氧問題,人類生活在海洋中將不再是天方夜譚。而隨著海洋移民的成型,人類可以將空置出的大陸空間更合理的運用到資源生產領域以及環保恢復中。

未來海洋城市(效果圖)

當然,海洋殖民也會帶來十分嚴重的問題,比如各國對於海洋空間的爭奪可能會爆發世界大戰。不可否認,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由於西方經濟強國在海外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所爆發的。不可避免的,在以空間換取時間的下一個人類大發展時代,海洋已經被推倒了歷史舞臺之上。

未來戰爭(效果圖)

這裡順便談談海洋軍事的發展,當然筆者的軍事概念還停留在小學水平。從甲午戰爭、日俄海戰中戰列艦的戰略性地位來分析,這便是日本為何在太平洋戰爭中傾注國力建造“大和號”與“武藏號”的原因。可惜航空兵種的發展使得戰列艦在航空母艦面前成為一堆廢鐵,於是日德蘭海戰便成為戰列艦的絕唱。

1916年日德蘭海戰

而戰後數十年中隨著各國對於飛彈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使得航母也即將退出歷史舞臺。那麼下一種“海洋大殺器”將會是什麼?從15世紀西班牙無敵艦隊建立,到21世紀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不斷擴張,可以說誰掌握了制海權誰就掌握了世界。但問題是,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將大部分的研究經歷都用於水面,潛艇作為水下兵種只能用於偷襲與輔助攻擊。

095核潛艇

這主要是由於柴油動力潛艇活動範圍小以及下潛時間短的緣故。然而隨著核動力級潛艇的出現,為各國水下作戰開始了新的篇章。那麼,筆者天真的認為,如果能夠製造出一艘龐大的可以承載十數艘輕型潛艇的水下“潛艇航母”,豈不是牢牢掌握了制海權?為什麼如此說呢?現代軍事對於艦隊的打擊主要是戰鬥機和飛彈,而水面艦艇的機動性差,遇到飽和式攻擊時往往只能坐以待斃。對於水下兵種的打擊據筆者瞭解似乎還停留在魚雷與深水炸彈的技術上,而這些技術對付一般的潛艇好用,卻不能輕易摧毀一艘水中的龐然大物。

英國未來潛艇(效果圖)

另外,遭遇反潛偵察機或者直升機圍攻時,“潛艇航母”可以攜帶對空攻擊飛彈,以達到威懾的目的。而對付驅逐艦等反潛艦艇更是不在話下,因為潛艇本身就是為了對付艦艇而設計出來的。另外一點就是,“潛艇航母”可以做到很好的匿蹤效果。與偵測飛機與艦艇的雷達相比,反潛技術更為繁瑣與低效。隨著衛星與雷達技術的完善,飛機與艦艇基本上已經無處可藏。而身處深海之中的潛艇,只要能夠在降噪技術上有所突破,聲吶探測也拿它沒轍。現代軍事除了後勤保障之外,基本上是在偵查與反偵查之間較量。

潛艇航母(效果圖)

如果“潛艇航母”能夠成型,既可以實現對於戰略級潛艇的補給,又可以巧妙的躲避敵軍偵查,不可不說是雙管齊下。海洋殖民除了會導致戰爭之外,對於海洋環境的破壞也是可想而知的。從古至今,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帶來破壞環境的副作用,而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這種副作用也越來越大。海洋作為地球環境的重要調節器,一旦遭到破壞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如何更為合理的開發海洋是今後世界各國都應當認真關注的新課題。

說了這許多廢話,還是回到正題。筆者認為海洋殖民將是大陸殖民與外星殖民的緩衝,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來它還沒有離開大氣層;二來海洋也擁有地球上最為接近太空的環境。可以說開發海洋會對日後人類開發外星起到很好的探索作用。而伴隨著海洋殖民的發展,人類對於自身國家疆域的概念也會越發模糊,這無疑是促進全球一體化與種族大融合的重要契機。人類殖民外星必須作為一個整體,與經過戰爭行為消滅其他種族相比,海洋殖民中的自然融合顯然對大多數人更有吸引力。筆者預言,海洋殖民,將成為本世紀末人類熱議的話題。而在下個世紀初,但願海洋殖民會成為人類下一個黃金時代開啟的標誌。

甲午年處暑於渥太華公寓

2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絲綢之路,就是漢武帝“漢朝獨尊”朝貢體系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