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年5月2日-公元1424年8月12日,漢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 、永樂皇帝等。
朱棣能文能武,南征北戰,早年從事軍旅生涯,出生於公元1360年,當時朱元璋正和陳友諒爭奪地盤,打的不可開交,此時根本就沒有時間去看一眼兒子朱棣的出生來到人間……十歲那年,公元1370年,就被冊封為燕王,經常跟隨朱元璋一起鍛鍊身體,學習儒家思想文化經典著作,拜訪名師指導學業。
此時,燕王朱棣根本不會想著繼承父業,因為大哥朱標,早早就被立為世子,而且深得朱元璋的喜愛和支援,特別是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後,公元1368年,公開冊立皇太子朱標,更加確定其地位不可動搖,嫡長子繼承製就是鐵定的傳統祖宗之法……燕王此時此刻,就是好好打仗幫助明太祖朱元璋治理天下,維護大明江山為己任,以後也會幫助大哥朱標,鎮守好邊疆!公元1380年,年僅二十歲的燕王朱棣離開父皇朱元璋和大哥皇太子朱標,一人獨去北平鎮守邊疆……
朱元璋明太祖也是深思熟慮以後,看到元朝滅亡的原因,竟是後宮和丞相外戚弄權,元朝諸位親王竟然沒有兵權,無能為力,過早滅亡——皇位更替太過頻繁,主少國疑,皇室宗親諸王沒有封地實權,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大力分封諸王,不過為了防止漢朝的七國之亂,專門寫了《祖訓錄》,當時就屬燕王朱棣,和晉王權力最大……諸王沒有皇帝詔命不得返京,除非有奸臣當道,清君側,拱衛京師可以帶兵勤王!
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公元1392年,大明皇太子朱標不幸去世,給其他諸王提供了機會和希望,不過一切都逃不過明太祖朱元璋的眼睛,看透一切看穿表面,直擊本質,為了鞏固大明帝國千秋萬業,立馬就冊封了嫡長孫朱允文為皇太孫,杜絕此類動搖國本事情再次發生……
燕王朱棣,一開始本以為父皇朱元璋會立自己為繼承人,沒想到透心涼。就開始策劃奪取皇位的計劃,和和尚姚廣孝來往密切起來,事實證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天上不會掉餡餅,……從此以後,燕王朱棣一直隱忍儲備力量,暗中培養勢力和組織實施計劃,為以後做準備,不久,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前夕,晉王死。朱棣的兩個強有力的對手消失了,他成為諸王中最年長者。這時朱棣的羽翼已經豐滿,不但有久徵慣戰的護衛軍,許可權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臨民”的規定了!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孫即位,遺詔諸王在封國,不得到京師奔喪。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而停下來,被明惠帝皇帝,採取了齊泰,黃子澄,方孝儒的“削藩”政策,牢牢監視起來,一開始燕王朱棣裝瘋賣傻,因為兒子都在京師為人質,一直到公元1399年,兒子回到封地後,就立馬抓緊起兵打著“清君側”,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之惡。”從此便開始了一場歷時四年之久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建文皇帝的帝位,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建文皇帝在四叔燕王朱棣“靖難之役”帶兵攻入北京時,逃離皇宮,因為祖父明太祖朱元璋留下了一個精囊妙計,就是逃離皇宮的密道,出家雲遊四海啦,也有說,宮中起了大火,皇帝殉國啦……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設定內閣制度,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交趾),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在西南貴州等地區建立行省行政區劃,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