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裡,常有犯人被判“押入大牢,秋後問斬”,為什麼一定得“秋後”呢?春天、夏天不行嗎?古人就那麼迷信?

這可不是迷信,而是有古人的大智慧在裡面,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

一、秋後問斬符合農時生產規律

在古代農業社會,古人種莊稼是嚴格遵守“二十四節氣”規律的,春天播種,夏天生長,秋天收穫,冬天蟄伏。

所以,在春天、夏天、初秋老百姓們都很忙,整個社會都在有序運轉,只有到初秋莊稼收完之後,人們都閒了下來,空餘時間多,這時就適合問斬了

古代問斬不只是剝奪犯人的生命權,更是為了殺一儆百,以儆效尤,對全社會起到警示威懾作用,過去沒啥娛樂活動,一聽說有砍頭,閒著沒事十里八鄉都跑來看熱鬧,這樣的警示教育意義事半功倍,不然農忙時節誰有空理你。

“秋後問斬”的時間,所謂“秋後”:西漢起是農曆九月、十月、十一月、臘月;從唐朝起改為十月、十一月、臘月,一直沿用到清朝。

二、秋後問斬符合“天人感應”理念

“秋後問斬”最早出現在《禮記·月令》: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禮記·月令》

古人科學水平有限,還無法理解北半球黃赤夾角這些理論,秋分之後,天氣轉涼,萬物蕭條,天地肅殺,草黃葉落,古人認為:殺氣已至,便可“申嚴百刑”,以示“順天行誅”。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裡記載:

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

古人將這種天氣肅殺,理解為刑罰時節,五行中秋屬金,主刑殺,這個季節適合殺戮、問斬、用兵等。古人把“天時”和“人命”對應起來,講究“天人合一”。

同時,古人觀察植物“秋天枯死、春天發芽”的生長規律,便認為犯人在秋天問斬後,就可以讓他們的靈魂投胎,等於給他們留下重新做人的機會。

最後,從溫度來看,秋天氣溫較低,問斬之後也有效防止疫病的傳播。

三、秋後問斬是司法嚴謹的體現

古代問斬有兩種:一是“斬立決”,例如弒君、叛亂、謀反等重大罪行,也就是現在的“死刑立即執行”,都屬於罪大惡極的待遇。

還有一種死刑就是“秋後問斬”,現在我國的“死緩”制度就是借鑑了“秋後問斬”的司法原理,留出足夠緩衝時間,最大可能避免冤假錯案。

在古代,“秋後問斬”並不是把犯人打入大牢,一直等到秋天拖出來砍頭這麼簡單,在犯人判決秋後問斬後,到執行死刑這段時間,還要經過各部門一系列的審查。

一般在每年三月份到八月份,死刑犯的檔案需要經過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會審”,只有三個部門都覺得沒問題了,才能秋後斬。

類似於今天的公檢法,如果三個部門中有一個有意見,這個案件甚至還得經過皇帝親自稽核,或發回三司重審,直到意見統一為止。

所以你看,在古代,犯人問斬可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情,嚴謹的流程設計,除了順應天意和農時,也體現了古人對生命的敬畏。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其實是古人“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結晶。

除了這些,你覺得“秋後問斬”還有其他考慮因素嗎?

#歷史冷知識##秋後問斬##歷史雜談##二十四節氣##秋天#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16年越南戰爭,決定勝負的關鍵是這條公路,美軍終於被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