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於網路
一個時期的人名一般帶有這個時期的特點,也可以叫作“時代的烙印”。宋朝人的名字也很有特點,在不同的階段,有明顯的不同。
宋朝建立之初,那些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名臣將帥大都是從五代過來的,而五代是個只講軍功的尚武時代,所以他們名字大都比較直白有力。翻開《宋史》看,石守信、高懷德、韓崇業、郭從義、李洪信、李洪義、武行德、楊承信、馮繼業、李繼勳這類名字很多。這些名字都比較直觀易懂。宋朝建國後不久,便確立了崇尚文治的大格局,讀書人驟然多了起來,文人地位也空前提高,崇尚經術、彰顯文化成為宋朝的時代風氣。此前此後出生的人在取名兒這個環節上,也很快順應了潮流。宋朝既是中國歷史上最“文”的朝代,其名字中的文化“含金量”自然也是最高的。總的來看,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類。
一、以樸素的向善詞語為名
宋朝前期的人名,“經氣”和“文氣”還不特別重,拿幾位宰相來看,普遍都帶有這樣一個傾向。太祖趙匡胤開寶六年(973)任宰相的沈倫,原來名叫沈義倫:意義清晰可辨,強調的是講求仁義與人倫大禮。
太祖朝任副相、太宗朝任宰相的盧多遜,名字構成也不復雜:為人多些遜讓,乃大君子之風也。可惜他為人做事的風格卻恰恰和名字相反——處處爭強好勝,根本不懂得什麼叫謙遜。這是一位後周時期就中進士的大才子,宋朝建國後,的確做過不少好事,也立過不少大功,比如用智謀得到南唐偏國的地圖、分化瓦解南唐君臣,都是他做的。在治國方面,他也很有見地,先後給趙匡胤貢獻了不少良策。有時候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自認為無論智術還是出身,都比當時得寵的宰相趙普要強上百倍,所以兩個人一直矛盾極深。趙匡胤晚年,一會兒盧多遜把趙普整慘了,一會兒趙普又把盧多遜給整翻了。當然最終他還是沒鬥過趙普,被這個沒有“進士出身”光環的趙普整得流放嶺南,最後一把老骨頭扔在了那裡。他如果多少懂得些“遜”,也不至於死在煙瘴之地。
二、取經書中的詞語為名
從儒家經典中提取“精華”用在人名字上,令人一聽就能感受到一股文雅之氣。舉例來說,真宗朝當宰相的王欽若,名字就很有講究:“欽若”二字出於《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啥意思呢?孔安國註解說:“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時之官,故堯命之,使敬順昊天。”就是說重的後代羲氏、黎的後代和氏受帝堯之封,命他們敬順天意,掌管天地四時之事。原來“欽若”有敬順天地的意思。
太宗朝名臣蘇易簡,就是大詩人蘇舜欽的爺爺,三十多歲就當了參知政事。本來是個極其有為的人才,可惜壽命不永,三十九歲就去世了。“易簡”二字出《周易·繫辭上》:“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這個名字取得真是妙極了,一方面在告誡自己為人處事應該平易簡約,另一方面也在勸誡帝王,治理天下應該為政平易簡約,只有不擾民不害民,才能真正使“天下之理得”。
再如仁宗朝的宰相陳執中,“執中”二字的意思是保持中庸之道,沒有過與不及的偏差,這也是儒家提倡的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尚書·大禹謨》就有“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說法。《孟子·盡心上》篇說得更明確:“執中無權,猶執一也。”趙岐註解說:“執中和,近聖人之道。”意思是能持中和之心,就接近聖人之道了。
還有把經典中的祥瑞之器用在名字當中的,如仁宗朝有個叫樂黃目的大臣,名字聽起來怪怪的,甚至有人可能會想到,是不是此人生下來眼珠兒是黃色的?咱可千萬別露怯了,樂黃目的父親叫樂史,是宋朝初年數一數二的大文豪。“黃目”二字大有來歷,它指的是上古一種黃銅鑄造(不是青銅鑄造,所以更為珍貴)的彝器(專門用在祭祀當中的祭器)。據說這種彝器是刻人的眼睛為裝飾的,所以叫“黃目”。
和“黃目”有點兒類似的是“利用”。北宋仁宗初年的宰相叫曹利用。其實“利用”這個詞也是從《周易》裡出來的。其《觀卦》說:“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意思是臣子居於帝王親近之處,明習國家的禮儀,故可以賓於王庭,為帝王效力。
宋朝人以儒家經典詞語為名的非常之多,這充分反映出那個時代的基本文化取向;而且我們發現,這類名字有個共同之處,就是看上去平實無華,很少有疑難生僻的字,內容卻極其深邃,這才真是取名兒的藝術。
三、取諸子當中的雅詞語為名
宋朝是個讀書的時代,只要是聖賢書都去讀——宋朝人有個很樸素的認知:能歷經千年還沒淘汰的書一定是好書。反映在取名上面,我們可以發現,以諸子當中美善詞語為名的也不在少數。
在南唐沒考中進士一怒之下叛投宋朝並出主意引領宋軍滅掉南唐的那位名叫樊若水,太宗朝有位參知政事叫錢若水,靖康之變中有位烈士叫李若水,南宋理宗時有位誓死不從叛臣吳曦的義士叫鄧若水,北宋仁宗時期還有個宦官叫張若水。《宋史翼》第二十五卷裡還有個叫車若水的。這些人怎麼都跟水乾上了?原來《老子》第八章裡有句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如此看來,宋人心目中的美好可不僅僅侷限在經書裡。
仁宗時有位官不算大但極有名的法學專家叫陳太素。《宋史》裡說此人幹公檢法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這一點上論英雄,那要比包公和“大宋提刑官”宋慈都牛多了。朝廷有大案要案,必得找他參與,才有可能告破。啥是“太素”?《列子·天瑞》篇說:“太素者,質之始也。”漢朝班固在《白虎通義·天地篇》裡進一步說:“始起先有太初,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原來“太素”就是古代最原始的那種物質,當然也就代表著原始的樸素。
四、以古代名人的名或字為名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中進士的洛陽才子溫仲舒,也當過兩年的樞密院高官,其後仕途不怎麼順,一直在州郡裡打轉轉兒,直到六十七高齡的時候,才得到再次入相的任命,可惜歲月不饒人,還沒上任就一命嗚呼了。“仲舒”兩個字很顯然是從漢代大經學家董仲舒那裡摘取來的。不難想象,當初他呱呱墜地的時候,其父一定希望兒子能像董仲舒一樣學富五車,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溫仲舒雖然沒能成為經學家,卻也成了政治家,總算沒有辜負他父親送給他的“仲舒”兩個字。
《水滸傳》裡那位巴結蔡京卻被梁山好漢劫了“生辰綱”的梁中書,真實姓名叫樑子美。不用多說,讀者一看就明白,“子美”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字。事實上,此人比《水滸傳》寫得還要壞。《宋史·樑子美傳》說他攀上了當宰相的大奸臣章悖為親家,接連在湖南等地擔任常平、提刑官,搜刮百姓,“縱侈殘虐”。徽宗即位之初,地方官風靡“進羨餘”,就是從樑子美開始的。什麼叫進羨餘?就是在正常租稅之外二次搜刮,屬於賬外錢財。這些傢伙為了自己的升遷,不惜把從百姓口裡剜出來的錢財進奉給朝廷,以博取“能吏”之稱。崇寧年間,他擔任河北轉運使的時候,又別出心裁地從契丹購買“北珠”討好徽宗和權臣,結果宋朝為此和契丹貴族結下了怨仇,而他卻由於有能力弄到北珠而連連高升。要說這行賄受賄真是可恨,小則害己,大則禍國。看來樑子美慣於行賄巴結權臣的臭名聲傳得挺廣的了,連山東農民都一清二楚。這樣的人,不劫他劫誰呢。
宋朝人取名的奧妙還可以講出很多很多,而且都很有文化內涵。其實每個時代都有很多既好聽又有意義的名字,只是宋代更加蔚成大觀罷了。取名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有個好聽的名字,有時候能使人未見其人便倍生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