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想必都閱讀過《隋唐演義》,這本由清初文學家褚人獲所著的優秀中國白話文小說,演繹了各路英雄起義推翻隋朝暴政,以正義為題材的經典之作。
《隋唐演義》的故事,時間跨度隋唐兩朝,情節主要發生在隋朝末期和唐朝初期,中國歷史上這兩個強盛的朝代,明明是兩個不同的時期,為什麼會被後世的史學家並稱為“隋唐”?
數觀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會發現一種有趣的怪象,在封建君主專政的制度下,朝代更迭,總是會發展出衰久必分、分久必亂、亂久必治、治則必合、合則一統、一統則強的局面。
而隋唐兩朝(公元581年~公元907年),正是在這種歷史推動下建立起來的。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和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在建立之前,都經歷過漢族差點被滅族的“五胡亂華”,以及最黑暗的亂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華大地被戰火徹底洗禮了一遍,中原人口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多民族的融合,促進了政治制度、外交意識、軍事策略、文化思想、經濟貿易、農業生產、科技知識、宗教信仰的全面發展和進步,造就了兩個強盛的帝國;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和火藥,就是在這個時期創造出來的。
自隋文帝楊堅定都大興,開創了隋朝,南下滅掉南北朝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南陳”,統一了全中國,終結了近300年以來的紛爭亂世,並透過系列改革讓隋朝呈現出“開皇之治”的繁華盛世,將隋朝的國力推上了頂峰。
隋煬帝楊廣即位之後,“開皇之治”成了曇花一現;楊廣執政時期的橫徵暴斂,驕奢淫逸,透支國力,窮兵黷武,短短37年就讓隋朝走到了末路。
隋朝在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不長,但隋文帝在位時期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繁榮富強,政治清明安定,為後期唐朝的統治,做了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性作用。
隋朝滅亡的同年,唐高祖李淵稱帝並定都長安,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於隋末頻發的農民起義和連續戰亂,隋朝和南陳的財富遭到巨大的損失,農業生產停滯,經濟貿易也受到破壞,唐朝只能全盤接手了隋朝留下的爛攤子。
雖然,隋朝沒有留給它的繼承者唐朝大量實質性的財富,但是隋朝全盛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農業、科技、宗教等各方面的進步,為後期唐朝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政治;
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對國家制度進行大力改革,廢除“九品中正制”,設立了“三省六部制”。
簡化了地方行政機構,廢除郡級,建立州縣,這一舉措不僅消除了地方勢力的影響,還鞏固了中央的權力,一舉兩得。唐朝則完全繼承了隋朝的政治制度,為避免出現隋朝滅亡的教訓經驗總結,唐朝統治階級廣開言路,廣集思路,制定了相對應的措施和治國良策。
特別是官吏選拔制度“科舉制”,創始於隋朝的“察舉制”,如“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在南北朝後期初有頭緒,真正的施行、確立時期成型於唐朝。
隋朝的“察舉制”,還是中央和地方根據個人的品學才能,所施行推舉、徵召的系統性選官制度;至唐朝演變的“科舉制”,則阻斷了“任人唯親”的可能,打破了因血緣關係世襲以及世族大閥壟斷的進仕之路,讓社會中下層有才能和良好品性的讀書人,有了進入國家上層階級的更好途徑。
二、律法;
隋文帝楊堅制訂的《開皇律》,對舊朝殘酷刑法和滅族、誅連等刑法的廢除,還減免死罪八十一條,完成了自漢朝以來的刑制改革過程,對穩定民心和安定社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而唐朝律法,如《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唐律疏議》、《唐六典》等,代表了中國古代律法的最高水平,其刑罰準則也是建立在《開皇律》的基礎上。正是這些“唐律”的施行,使唐朝一開始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
三、定都;
隋文帝楊堅早期定都大興城(即長安城);至隋煬帝楊廣即位後,下詔封洛陽為“東京”,在公元605年遷都至洛陽,大興城雖有“京師”之名,卻無“京師”之實。
自隋煬帝進駐“東京”,洛陽城成為了實際上的“京師”,公元610年,“東京”洛陽又改稱“東都”。
唐朝初期首都即為長安,早在公元684年,“東都”又改為“神都”,公元690年,武則天定都“神都”洛陽,長安改稱“西京”。
至公元705年,“神都”又改為“東都”,長安復還“京師”稱號,公元706年,唐朝還都遷回長安。
隋唐兩代首都,都在洛陽和長安兩地之間遷來遷去,不知道是閒得蛋疼還是風水問題。
四、繪畫和書法;
隋朝時期,民間繪畫技能開始受到大眾重視,特別是山水畫的繪畫技巧趨於成熟;至唐代已經有大批有名的畫家出現,如“畫聖”吳道子,還有閻立本、閻立德兄弟,張萱,周昉等。南派繪畫代表詩人王維,擅長水墨山水畫,北派代表李思訓,擅長金碧山水畫。
隋朝的書法,承上南北朝,啟下唐朝,筆風規矩,書法巧整,至初唐時期逐步形成大家的風範,極具奔放的個人風格和藝術鑑賞性。
五、外交;
隋朝時期的外交策略,頗有“以德服人”的宗旨和意味在內,隋朝的各藩屬國定期朝拜,大家和平相處。特別是“絲綢之路”重新開通之後,隋朝的貿易往來到達歐洲地區,與外域諸國的關係也日益密切。
就算必須要兵戎相見,如隋朝對高句麗的用兵,也只是以臣服為目的,不是徹底的讓其滅亡。隋末的天下大亂,突厥乘機興兵控制了河西走廊。
唐朝滅了突厥後,繼續向西面擴張並佔據了西域,重新開通了河西走廊。同時,唐朝為穩定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進行通婚,如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唐朝的外交更是深入到中東地區,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也派出工匠和留學生,到唐朝觀摩和學習,進行交代層面的交流。
因此,隋唐時期是中外建交關係異常頻繁的時代。
六、社會制度和農業生產;
隋唐兩代的封建社會制度,是當時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不管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制度,比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封建社會制度,足足領先了1000多年。
隋唐的農業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臺階,手工業和商業貿易更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隋朝重視農業生產力,減輕了民間稅賦和徭役。尤其楊廣執政時期,傾國之力開鑿的隋唐大運河,增強了南北的貿易交流,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讓後來者唐朝受益無窮。
李世民正是利用了隋朝留下這些基礎設施,打開了唐朝初期的繁榮強盛局面,為後面發展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七、領土完整和軍事編制;
自經歷過南北朝的大分裂,隋朝的大一統後,隋唐時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保持長期統一的帝國;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地區分裂割據之際,中國的領土完整觀念和統一思想已經深入人心,社會局面的穩定,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隋朝的軍事編制,沿襲了北周的“十二衛”,交由中央政權統一指揮;到了唐朝由於疆域的擴大,又將隋朝的“十二衛”編制改成“十六衛”,改革了兵役制度,節省了軍費開支。
唐朝在隋朝軍事編制的基礎上,又增設“中央軍”和“藩鎮軍”,遍地設定節度使,總兵力達百萬,實力強大,進可攻退可守。但節度使兼管地方軍事、政治和經濟,使之管轄區域處於半獨立狀態,加之“藩鎮軍”將領擁兵自重,不聽中央政權的命令,最終鬧出大亂子,如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亂”。
八、開放政策和宗教信仰;
隋唐時期並沒有採取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國家的閉關鎖國政策,極度的開放,大量吸收外域文化,同時也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隋文帝楊堅在位時期,非常重視文教,大力收集戰亂中散失的書籍,豐富了藏書資源。正是唐朝繼承了隋朝的文化資源,唐代的文禁寬鬆,文學藝術百家爭鳴,尤其以詩歌為最。
如“唐初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時候的王維、孟浩然、王昌齡等,還有“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中唐時期的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和杜牧,後世雖然也有傑出詩人出現,但都沒有唐朝這麼多優秀的詩人,將詩歌文學的發展推至巔峰。
特別是道教,在國家統治階級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長足穩定的發展;隨著印度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在中原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成為漢傳特色的佛教,經隋唐兩代推動下發展至頂峰,中國也取代了印度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
結語;
隋唐兩代出了大量英明的帝王,如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等,隋朝打下堅實的基礎,唐朝經過穩定的發展並將之發揚光大,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並延續了三百多年。
更主要的原因,是李淵和楊廣二人都有裙帶親戚關係,他們都是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外孫,李淵建立了唐朝後,大膽啟用了舊隋的文官武將,為承襲隋制各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因此,不說唐朝繼承了隋朝的一切,不如說是隋朝成全了唐朝的強大。兩個朝代的相輔相成,在後世的史學家眼中成為最興盛的“隋唐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