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秦賦》的謝幕,一個爭論了兩千年的話題突然又被掀了出來“秦是不是暴秦”?
這個問題幾千年來一直爭論不斷,陳勝吳廣以“天下苦秦久”為由發動了浩浩蕩蕩的起義。漢代大才子賈誼的《過秦論》更是以一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秦朝蓋棺定論。但是細想,若秦國真乃暴秦,真的是仁義不施之國,為何能從隴西大山走到關中,在戰國末期成為諸侯最強,為何六國流民紛紛入秦謀生,又為何能東出函谷,一舉鯨吞六國。難道近六百年秦國是統一之後才開始變為暴秦的嗎?再說,如果秦朝不是暴秦,秦末大起義真的就是那些六國舊貴族的陰謀,那麼為什麼舉首義的卻是打工仔陳勝吳廣,為什麼揭竿而起沒多久山東(崤山以東)各地就亂成了一鍋粥?跟隨陳勝吳廣的難道都是六國後裔?怕最多的還是普通百姓吧。古代造反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幹的,一種是連活都活不下去的。很顯然,那些跟著陳勝吳廣的以及在大起義中淪為炮灰角色的絕大多數屬於後者。
本文就從幾個角度去分析一波,不敢說蓋棺定論,只是希望諸位看官能就此看個明白。
一 大一統理論的誕生“大一統”思想並非是某天某個人的突發奇想,他是個生產力的發展及社會進步息息相關的。商朝雖然是天下以商為共主,但是各部落除了定期朝貢外和商朝並沒有任何關係。周以商為戒,以禮樂爵位為基礎,透過禮樂爵級層層分封以及神話周天子把各諸侯同周王室進行緊密的聯絡,但是其本質上還是一種聯絡更為緊密的部落酋長制。禮樂爵位雖為約束,但是主要靠的還是周王室的實力。西周時期周王室以鎬京和洛邑為中心,控制了廣袤的地區,任何諸侯都無法對周王室產生威脅,天下也在周王室的權威下相對和平了數百年。
當時雖然沒有中央集權大一統的概念,但是人的野心那是與生俱來的,誰都想多佔點地盤。因為生產力的關係,周王室沒法統治全國,但也是儘可能的給自己劃了足夠大的地方。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敗,天下進入滅國時代,春秋前期全國共計約140諸侯國,進入戰國時只剩下了不到20個。與此同時各種思想學說也層出不窮,百家爭鳴,思想解放。也就是在這個紛爭亂世中,為了停止戰亂,使天下和平“大一統”思想逐漸出現。
最早被記錄於《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最早的大一統並非是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大”是“尊大”之意,“一”為“元”,“統”為“始”。其本質是指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使社會自下而上地歸依於一個形而上的本體。而廢分封、行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的秦朝只是脫胎於法家的建立“大一統”國家的手段之一。
除此之外,道、儒、墨、雜等學派也提出了各自的解決辦法。孔子提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理想的秩序社會。試圖透過教化萬民,開啟民智來解決問題。老子提出“無為而治”、“雞犬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的方法。墨子的“兼愛”、“非攻”、“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韓非子認為“一棲兩雄”、“一家兩貴”、“夫妻共政”是禍亂的原因。《管仲的“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治之至也”、“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治也。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治也。夫令不高不行,不專不聽。堯舜之民非生而治也,桀紂之民非生而亂也,故治亂在上也”。 管仲甚至還提出了具體制度上的大一統,即“天子出令於天下,諸侯受令於天子,大夫受令於君,子受令於父母,下聽其上,弟聽其兄,此至順矣。衡石一稱,鬥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書同名、車同軌,此至正也。”
但是無論是何學派,他們都意識到天下只能有一個說了算的,這樣才能讓天下太平。思想沒有尊卑之分,無論是哪家學碩說,面對如此亂世,都提出瞭解決方法。最終法家思想更適合當時的社會而脫穎而出。最直觀的就是法家思想既能滿足諸侯因生產力發展而爆漲的野心,同時也能停止戰爭,實在“大一統”。戰國初年的改革中,衛鞅、李悝、申不害均出自法家,其他國家的改革變法之路也多多少少有法家的影子。
當然,最終改革成功並且走向強大的是秦國,秦國也成功使天下歸一,使戰亂不生。當然,並不是說戰國七雄就秦國一家明白“大一統”,這個道理每個國都知道,也都想那麼做,無奈強大的是秦國。如果強大的是燕國韓國,他們最終也必定會走向大一統的路線。六國以秦欲滅六國為罪,無外乎是保命之舉罷了。因戰爭而催生的“大一統”思想最終被秦國以戰爭的方法實現,這是秦的大功德,對後世中華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爭勝利與生民之性命孰重孰輕。指責秦為“暴秦”還有一條罪責,就是殺人太多,誠然,生命是世界上最美妙,也是最寶貴的事物。但是咱們不能用現代的思想去審視古人,這是妥妥的歷史虛無主意。
秦在一統的過程中確實殺害了無數生民,但是六國在發動戰爭的時候下手就輕了嗎?項羽屠城是真,但是一向以仁義著稱的劉邦也幹過屠城的勾當。他們的所做所為都是手段,都是為了達成勝利的這一目的。以白起長平之戰為例。屠殺四十萬人固然可怕,但是如果不殺該怎麼處理。當時不僅趙國沒糧食,秦國照樣也打窮了,把這四十萬人留在軍中,光一天的消耗就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那可是四十萬,什麼時候來個炸營,那仗就白打了。送回秦國也是這個道理,把四十萬趙人送到秦國就等於在自家院子裡埋了一顆炸彈。送回趙國長平之戰就白打了。秦人的命就不是命?長平之戰的目的是奪上黨,滅趙國,白起殺四十萬人是為了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白起不是屠夫,他是一個將軍,但凡是一個正常人都不會以殺人取樂。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是一個無奈但是必須要去做的事情。
戰爭,總是要死人的,咱們生在和平年代,要珍惜生命的寶貴,但是也要去理解戰爭的殘酷。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白起,你會怎麼做。
三秦為何滅亡秦朝開創大一統局面,但是僅僅十四年就被劉項從王座上掀了下來。究其原因,有人說是因為秦朝把軍隊都送到邊境保衛華夏去了,沒有力量去對付義軍。這個說法很美好,但是很不現實,也不尊重歷史。還有人說是因為秦國太過暴虐,始皇帝一統後便開始大興土木,不惜民力。這個只是客觀原因。
守仁認為,最根本的在於秦法急功近利,治標不治本,雖然在法理上形成了一統,但是思想上卻遠遠達不到標準。
自春秋戰國始,分封制就逐漸被人們擯棄,但是所分封的國家是客觀存在的,秦滅六國完成一統,各國所牴觸的不是一統,而是為什麼是秦,不是我。秦朝一統對於六國舊貴直接利益上的損失是顯而易見的,還有一層對母國的懷念也不容忽視。所以始皇帝要一統後多次巡視天下,其目的就是為了震懾那些懷有異心之人,而且始皇帝雖然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但是他的的帝位和後世的所有皇帝比都不穩固。因為他沒有君權神授這一加持,曾經的天下有六個人和始皇帝有同樣的地位,始皇帝只不過是用暴力奪走了其他人的東西。還有一點,始皇帝用戰時的方法去治理統一後的天下,必然會引發天下生民的反彈。
更重要的是,因為古代的侷限性,秦法從來都上不了大夫,就算能上大夫,也絕對影響不到皇帝。秦法只不過是統治者用來管轄庶民的工具而已。因此統治者便可肆無忌憚用秦法壓榨百姓。最終導致百姓鋌而走險。
自上而下的改變從來都解決不了問題。只有自下而上才能打破所有的束縛。所以大起義之後的漢朝就比秦更有生命力,更強大,也更長久。主要原因還是漢朝在建立的過程中徹底打破了分封以來留下的所有枷鎖。可以說秦朝是分封制留下的最後的遺產,這一遺產徹底被漢朝消除了。
漢武帝時代透過董仲舒的一系列操作,使儒法道三者並行,外儒內法濟之以道,剛柔並濟,確立君權神授。這才從法理到思想上徹底鞏固了一個大一統國家。這套理論在中國的帝國時代被用了兩千年,大一統思想也深入人心。
結語秦是暴秦,但是也是歷史的必然。秦變法改革,奮六世之餘烈,最終給自己爭取到了開啟中華文明新篇章的機會。但是秦急功近利,只在形式上完成了一統,就必然會由另一個人替秦朝徹底完成這項工作。
人無完人,有得就必有失,秦朝有功也有過。對於秦朝,我們應該全面的去審視這個朝代,繼承成功的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這才是看待歷史最正確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