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筆者一直是個人主義的擁戴者,可是最近看完李鴻章的家族之後,發現那些名臣也罷,名將也好,個人奮鬥終歸有些單薄,一個家族的奮鬥,才能創造百年興旺。
比如秦始皇能統一六國,並非他一己之力,是秦國統治者奮六世之志後創造的輝煌成果。
中國士大夫向來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族的輝煌也是他們為之奮鬥的目標,家是一個人走向未來的保障,一個家族更是一個人能走多遠的堅強靠山。
李鴻章家族
一個名門望族的誕生,是幾代人奮鬥的結果,用俗語說,就叫“天時地利人和”,這“天地人”三者缺一不可,否則難造一個旺族。
晚清名臣李鴻章為何會在那個時代脫穎而出?這與他的家族不無關係。
一、李氏家族的後人李鴻章的家族,從他那一代之後,可謂是人才濟濟,為官經商者眾多,而且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績。
透過走訪發現,李鴻章家族中出了不少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等等,如今這些人散落在世界各地,他們對於李鴻章的解讀都各有不同,但是無可否認的是,這個家族確實做到了百年興旺。
在李鴻章家族中,學術成就最高的一位是李道增,他是李鴻章弟弟李鶴章的第五代孫,曾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首任院長,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道增從小努力上進,是李氏家族中公認的學習榜樣。1947年,李道增以高分考取了清華大學電機系,後轉入建築系。
因從小喜歡畫畫,而建築專業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他的物理學基礎和美術愛好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1946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在清華建立了建築系。1947年秋,梁思成剛剛從美國回來不久,李道增便進入建築系學習。
李道增一生嘔心瀝血,專精於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北京天橋劇場、中國兒童劇場、新清華學堂等均為其代表作品。
李道增與國家大劇院模型
李鴻章家族中最有實力的當屬李昭慶(李鴻章最小的弟弟)的第四代孫: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他們已經在海外定居。
他們並沒有得到祖輩的蔭庇,而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在海外打拼出了一片天地。
我們所熟悉的民國才女張愛玲也與李氏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綸,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李菊耦。
李鴻章家族的那些才俊們也在各個領域中綻放著光彩。
如果說李鴻章能脫穎而出,與其父親的努力不無關係,而他的後代們並未得到他的蔭庇,卻照樣在各個領域做出不斐的成績,這又是為何呢?
在以家為單位的社會組成中,家訓是一個家庭道德修養的圭臬,比如中國古代向來有“耕讀傳家”之家訓。
後代子孫無論走多遠,家族的訓誡一定是薪火相傳的,家族所帶來的榮耀,未必能延續下去,可家族的傳承下來的品格,卻會代代相傳。
雖然說李鴻章家族人才濟濟,但是在這些子孫中,也會有不肖之人,畢竟家族大了,人也良莠不齊,李氏家族的長子李瀚章,此人是李鴻章的哥哥,他有十一個兒子,卻只有一個二兒子有本事,創辦了民國交通銀行,其他的要麼是碌碌無為,要麼是敗家敗產之人,有一些人甚至到了賣家賣產維持開銷的境地。
李鴻章的父親若說李氏家族的發展史,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這個家族是從李鴻章開始飛黃騰達的,因為有了李鴻章這棵大樹,才讓李氏家族棲滿了“金鳳凰”。
可事實上,若沒有李鴻章的父親,這個家族也不會有後來的輝煌。
李鴻章的父親叫李文安,安徽人,在諸位兄弟中排行最小,他自幼喜愛讀書,奈何身體孱弱啟蒙較晚,鄉鄰的孩子四歲開蒙,他到八歲才開始讀書。
這個總比別人晚一步的孩子,在前期的教育生涯中,確實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別人家的孩子都有考上秀才的了,而他才讀完“四書”和“毛詩”。
李文安就是那種刻苦學習也趕不上別人有“天賦”的孩子,連父親看到他這種狀況都唉聲嘆氣,於是派了大兒子李文煜來督陣,專門管著他讀書。
但是這一家有一個外人沒有的韌勁,雖然家族中幾位後生都折戟考場,可是他們並不放棄,在大哥李文煜的嚴格教導之下,李文安終於“鐵樹開花”,中了進士。
李文安的父親李殿華(即李鴻章的祖父)是一個“五十年不進城”的鄉下讀書人,守著家中薄田耕讀傳家,可是大家以為他沒有理想,那就錯了,他是一個非常渴望走出去建功立業的人,但是他卻屢試不第,後來他設館教書,把希望寄託在後代子孫身上。
如果不是李殿華自身有如此理想,以李文安的天資,也很難在科考中脫穎而出,畢竟在前期的讀書時光中,他的表現實在是“差強人意”。
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李殿華沒有實現的理想和抱負,終於在小兒子李文安身上實現了,在江南水鄉的綺麗風光中,李文安志得意滿一舉成功,四年後又考中了進士,從而躋身於京城袞袞諸官之列,使李家這個淝水邊的中農之家,一夜之間“以科甲奮起,遂為廬郡望族”(《廬州府志》)。
李文安即是這個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場、走向京城、走向沿海的第一人,是李家有家譜記載的前七代人中,惟一的一個進士。
如果不是李文安透過科舉考試走出了鄉野,那麼下一代子孫又在哪裡?還會不會有清末名臣李鴻章這個人?當然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誰也無法預測將來。
在網上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你要努力上進,因為你現在努力的結果,是決定你的後代子孫在哪裡喝茶的前因。
雖然這種說法有些偏激,但是不可否認,努力換來的結果,確實會讓後代的命運有所改變,如果李文安不走出鄉野,李鴻章很可能與隔壁的“翠花”結了婚,生了一個小“李鴻章”,他會繼續激勵這個孩子去讀書上進,繼續去完成家族的志向,可是李氏家族也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或許李文安不是最聰明的,也不是最厲害的,但是他有一個好處,就是情商高,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會來事。
這一年,與李文安共同考試的還有一個厲害人物,他就是曾國藩,他是後來大清王朝炙手可熱的人物。
李文安雖然於讀書方面資質不高,他能考上完全是把自己逼得“吐了兩升老血”的地步,與那些一起考中的“同年”相比,確實次了很多。
但是他卻在此時給兒孫們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他叫兩個兒子李鴻章、李瀚章都拜曾國藩為老師,可見李文安識人的眼光,還是非常老道的。
他與曾國藩有“同年之誼”,兒子又與曾國藩有“師生之情”,在今後的道路上,李氏兩兄弟就有了足夠的靠山。
三、家族聯姻,使得家族更加興盛古代的婚姻,雖然說多半都來源於包辦,但是並不是說,男人就可以對妻子為所欲為,網上總有些美女玩什麼小妾梗,姨太太梗。那是還沒有完全瞭解古代的婚姻制度,不說正妻在封建社會的地位,就說軍閥混戰之時,中國大地上哪裡有一塊安然之地,更可況軍閥的更迭速度也是“眼花繚亂”,簡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婚姻的結合往往不是什麼志同道合,兩情相悅,至於什麼愛情就更加扯淡了。
兩個家族的聯姻,就像現在所說的透過資產最佳化配置,實現強強聯合。
女方的家族勢力是必須匹配男方的,比如《紅樓夢》中王熙鳳為何“豪橫”,賈璉作為一個貴公子,想偷個情還得揹著王熙鳳,要不然怕那個“母老虎”發威,可見王家的勢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李文安的原配李氏夫人,雖然不是名門之後,但是此人絕對有“旺夫”之相。
婚後她自奉儉約,辛勤操作,拮据經營,事舅姑婉順篤敬。瀚章、鴻章並持節鉞,李氏率家人守寒素家風,以儉不改。
人有急難事,則傾囊濟助。對子女管教甚嚴,兒輩每遷一官,訓以致身報國,以盈滿為誡。李氏享年83歲,疾終湖廣督署。1909年贈一品夫人,晉封一品伯夫人。生子六人:瀚章、鴻章、鶴章、蘊章、鳳章、昭慶;生女二人:長女配記名提督合肥張紹棠。次女配江蘇候補知府合肥費日啟。
後來李鴻章雖然妻妾成群,但是正妻都來自名門望族,李鴻章原配夫人周氏,咸豐十一年(1861年)病故。繼室趙小蓮,系太湖望族、進士趙昀之女。
他的幾個子女都均與名門望族聯姻:
李經方:駐美參贊,駐日公使,出使英國大臣,娶四川總督劉秉璋之女。
李經述:詩人,三品參贊官,其妻是張之洞的大侄女。
李經邁:出使奧國欽差大臣,夫人江蘇儀徵卞氏、閩浙總督卞寶第第十四女。1877年4月生,誥封一品夫人,卒葬不詳。
李經溥女兒:嫁娶不詳
李經璹:小名李菊耦,嫁張佩綸(同治進士),曾外孫女是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
李鴻章透過家族子孫的婚姻關係網,把曾國藩、張之洞、駱秉章、盛宣懷、許其光、郭嵩燾……這些晚清政壇的大佬們都聯合在一起成了親戚。
一個名門望族的誕生,除了天時地利之外,先輩們的品德與修養也是極其重要的,從李家的先輩開始,就立志要走出鄉野,去闖蕩一番,雖然屢戰屢敗,但是李氏子孫從未放棄過,直到李文安脫穎而出。
李氏海外家族
李文安此人善良正直,對此,李鴻章曾這樣評價他的父親,“以倔強不苟合,不獲於上官”。雖然李氏家族也多有不肖子孫,但是卻不能忽視這個家族的優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