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不管是漢高祖的重點打擊,逐個剷除異姓諸侯王;還是明太祖的無差別屠殺,將整個功勳集團“一鍋燴”;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似乎都逃不出過河拆橋的怪圈;即便是一向以仁義著稱的宋太祖,也是在剝奪了下屬的實權後,才給了那些曾經的哥們一條活路。
難道歷史真的就沒有例外?難道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真的只有共患難 ,而沒有共富貴嗎?
肯定不是的!
唐太宗李世民與他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就是滾滾歷史長河中的一股清流。
除了在臨終之際,將謀略逆天的李勣(即徐世績、徐茂公)特意貶黜京城 ,然後再讓兒子李治恩遇迎回,來了一出“恩威並重”的雙簧戲碼。縱觀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他對自己的那些功臣可謂恩寵異常,仁至義盡——曾經和李世民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在其坐穩江山後,不僅沒有慘遭屠戮,而是各個都是掌握實權(絕對是真正意義上的“苟富貴、勿相忘”)。
第一、李世民有著劉邦與朱元璋不可比擬的年齡優勢,他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死後,會出現“主少國疑”的情況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屠戮功臣過甚,仁厚的太子朱標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說道:“陛下誅夷過濫,恐傷天和。”
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急於反駁朱標,而是把一根滿身是刺的荊棘丟在地上,讓朱標拿起來。
朱標又不傻!這怎麼下手?於是站在那裡不出聲了。
這時朱元璋語重心長地說道:“汝弗能執歟?使我運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刑餘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
意譯過來就是:“帶刺的荊棘你拿不起來吧?但是,如果老爹我,替你把刺除掉,你不就能拿起來了嗎?現在我殺的那些人,就是這些“刺”,我這是給你小子鋪路啊!
也就是說,朱元璋害怕自己死後,朱標管不住這些驕兵悍將,所以,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其實是為兒子的順利掌權,修橋鋪路。
於是,朱標沒話說了!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雖然天不假年,朱標最終坐上皇帝寶座。但是種種跡象都表明:朱標絕對是一個合格的帝國繼承人,他有能力、有威望、有手段,有他在,肯定是可以鎮住場子的。
可是,即便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朱元璋還是害怕那些功勳集團居功自傲,不聽招呼,必欲除之而後快。
那麼,漢高祖劉邦為何要剪除異姓諸侯王的原因就更好理解了。
劉邦的繼承人漢惠帝劉盈,其個人能力與威望跟朱標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而且當時劉邦已經五十多歲了,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卻大都在三、四十歲的年紀,正當壯年。
即便是劉邦的指令,這些人也不一定好好聽招呼,更何況是毫無資歷與威望的劉盈呢?故而,劉邦上位之後,便不遺餘力地剷除這些異姓諸侯,意圖保證劉家江山的穩定。
也就是說,劉邦與朱元璋過河拆橋、大肆屠戮功臣的一個最根本原因,就是在彼時,這兩位帝王的年歲已高,他們害怕自己死後,繼位者不能有效地控制住那些驕兵悍將;故而,他們未雨綢繆,大肆屠戮功臣,就是為了給後來者創造一個穩定、安全的繼位環境。
而唐太宗李世民顯然不要擔心這個問題的。
因為,李世民在上位之時年僅28歲,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像房玄齡、杜如晦、秦瓊、尉遲敬德等人,大都已經在40歲左右了。
如無意外,這些有能力、有威望、可以對繼位者造成威脅的功臣,基本都會在李世民之前過世;也就是說,李世民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死後,會出現有人居功自傲不把新任領導放在眼裡的情況。
那麼,李世民肯定也不會多次一舉,再讓自己背上殺害功臣的惡名了(“玄武門之變”的篡位惡名,已經夠狗的了)。
第二、與劉邦和朱元璋相比,李唐家族有著堅實的政治基礎,李世民完全不用擔心,手下這些功臣可以取代李家而自立為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劉邦與朱元璋這兩個草根階層,之所以能夠乘風而起登上皇位,而不遭人質疑,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偉大的革命主義先行者陳勝的這句話。
可是,有利就有弊。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雖然給劉邦與朱元璋的上位,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但是,同樣也給其他的“逐鹿者”,提供了揭竿而起的理論依據。
也就是說,在漢初與明初那樣動盪的政治環境下,一旦天下形勢有變(比如老劉或者老朱駕崩),其他有實力,有野心的下屬就可以“依葫蘆畫瓢”,來一次革命,推翻劉、朱家族——這也正是老劉、老朱的心病!
而李世民呢,顯然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李家祖上是鼎鼎大名的關隴集團,從北周開始就是“八柱國”之一,政治實力雄厚——在李淵起兵之時,就有著絕對的“李家軍”支援。後來,在李世民的賬下雖然冒出了秦瓊、尉遲敬德等猛將,但是,在軍隊之中,其核心力量依然是關隴集團。
他們或許或默許李家人自己爭權奪利(比如玄武門之變),但是絕對不會允許,其他姓氏坐在自己頭上吆五喝六。
也就是說,李世民完全沒有必要害怕自己這些手下會作亂——因為,他們沒有實力。那麼 ,作為一個明主,也就沒有必要非要將這些功臣趕盡殺絕了。
所謂的“上馬治軍、下馬治國”,這八個字簡直就是為李世民量身定製的。
李唐江山的軍功有一半以上是李世民親自打下來的,這是毋容置疑的(李世民的軍事才幹出色);
而“貞觀之治”的盛唐,也有力證明了李世民的政治才幹;
而且,我們在回想一下劉邦與朱元璋開始屠戮功臣的時機就會發現:那是絕對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幹完活,再殺驢)——劉邦開始剷除異姓諸侯王,是在天下初定之後;而老朱舉起屠刀之時,也是在北元基本被消滅之時。
說的直白點,就是老劉與老朱之所以敢於大肆屠戮功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當時國家已經安定,基本沒有戰事,那些驕兵悍將自然也就沒有作用了(不殺,等著過年啊?)。
而李世民面臨的情況則不同,在他登基之後,平突厥、徵高麗、建立都護府,那些曾經擁立李世民的驕兵悍將,並沒有因為李世民的上位而“無事可做”;相反,正是由於李世民的上位,這些“只知道拿刀砍人”的將軍,反而找到了更大的舞臺去施展才華、去建功立業。
驀然回首,當盛唐基業已成時,李世民早已步入中年,而曾經的那些有可能威脅李唐江山的功勳權貴,早已經顫顫巍巍,行將就木了。
那麼,再殺不殺他們,還有什麼區別呢?
結語:在李世民登基之後,他心中的征戰四方的宏圖偉業並沒有完全實現,故而,他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將還有著巨大的價值;再者,李唐家族政治背景深厚,李世民又有著巨大的年齡優勢,所以他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死後,會出現有人“黃袍加身”、謀權篡位的現象。所以,作為一代英主,李世民就完全沒有必要像劉邦與朱元璋那樣,去大肆屠戮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