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花伴兒
“紅場飛機事件”效果圖
1987年5月28日,當戈爾巴喬夫在柏林參加華約組織會議時,莫斯科發生了一件奇事。
一個名叫魯斯特的西德青年,獨自駕駛一架輕型運動飛機,從芬蘭赫爾辛基飛到了莫斯科,降落在了紅場。
單獨看這件事,似乎很平常,如果聯絡時代背景看,你會發現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在地理上,芬蘭與蘇聯是鄰國,但兩個國家之間隔著一道冷戰鐵幕。
鐵幕之下,是蘇聯國土防空軍構築的世界上最龐大、最嚴密的防空網。
蘇聯薩姆系列防空導彈
當時,作為蘇聯五大軍種之一的國土防空軍,有63.5萬人,裝備了2500架作戰飛機、13架預警機、9300部防空導彈、100枚反彈道導彈以及7000部雷達,形成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多層次、立體化防空體系。其中,東歐以及蘇聯歐洲部分,又是重點防空區。
然而,這道貌似無法逾越的鐵幕,被一架慢速飛行的運動飛機突破了,並直抵首都心臟,這簡直是打戈爾巴喬夫甚至整個蘇聯的臉。
試想一下,如果飛機上不是一個西德青年,而是一夥恐怖分子,機降在了克里姆林宮,或者那不是一架運動飛機,而是一架低空轟炸機,會發生什麼?恐怕連阿湯哥的《碟中諜》都不敢這麼演。
伊森和班吉混進克林姆林宮,《碟中諜4》劇照
01
西德小夥魯斯特,本是個航空發燒友。
他從小立志於做一名飛行員,12歲參加學校航模隊,17歲參加航空俱樂部,開始學習駕駛輕型飛機,18歲取得飛機駕駛執照,併成了漢堡航空俱樂部正式成員。
喜歡飛行的人,骨子裡都帶點追求自由、渴望冒險的性格,魯斯特也不例外。
1986年10月,美國總統里根與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舉行會晤,商討美蘇軍備控制問題。戈爾巴喬夫打算在中程導彈、戰略武器、核試驗等問題上作出重大讓步,換取美國放棄“星球大戰”計劃,但遭里根拒絕,會晤談了個寂寞。
戈爾巴喬夫和里根
魯斯特從電視上看到這個新聞後,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駕駛飛機去莫斯科,和戈爾巴喬夫談談世界和平問題。
說幹就幹。魯斯特弄了份歐洲航空地圖,沒事的時候,他經常一個人躲在屋子裡,研究通往莫斯科的航線、氣候、地貌以及各種飛行細節。
雖然做了充分的準備,但魯斯特還是沒有把握突破蘇聯的防空體系,不過,他仍決定冒險試一試,大不了一死——從大航海時代的全球尋寶,到現代社會的翼裝飛行、極速賽車、徒手攀巖等極限運動,歐美人的冒險精神始終未曾褪色。
1987年5月28日中午12時21分,魯斯特駕駛飛機從赫爾辛基出發了。
他駕駛的是一架租來的“塞斯納”輕型運動飛機,時速200多公里/小時,加滿油可以飛行1200公里,為了能飛到莫斯科,魯斯特攜帶了補充油箱。
按照預定航程,魯斯特本應向西飛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但出發22分鐘後,魯斯特突然關閉了通訊裝置,並調轉方向,朝東南方向飛去。不久,雷達顯示,魯斯特駕駛的飛機在芬蘭灣水域消失了。
機場方面以為魯斯特飛機失事了,派人前往附近水域搜尋營救,結果一無所獲。
此時,魯斯特正以50~80米高度超低空飛行,這樣的高度,不僅芬蘭的民用雷達無法發現他,蘇芬邊境的蘇聯軍用雷達也很難發現。就這樣,魯斯特從愛沙尼亞加盟共和國順利進入了蘇聯領空。
預定航向與實際飛行方向
下午14時29分,當魯斯特將飛行高度提升至2000米左右飛行時,終於被蘇聯雷達發現了,防空導彈鎖定了魯斯特的飛機,只待一聲令下,即可擊落它,但沒有人下達這個命令。
1983年,蘇聯擊落了一架誤入領空的韓國客機,致使26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罹難,造成了很壞的國際影響。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發生,蘇軍內部下達了一份命令:任何民用或者運動飛機,只有沒有發現它有任何軍事目的,不得向其開火。
魯斯特的飛機,飛得那麼張揚,怎麼看都像是一架偏離航向的民用飛機,所以蘇聯防空軍沒有動它。
米格-23殲擊機(插畫)
為了搞清楚狀況,防空軍派出了2架米格-23殲擊機,不過,相比魯斯特的飛機而言,米格-23速度太快了,“嗖”一下就過去了,只能看到大概:這是一架機體呈白色、機身有藍色條紋的輕型運動飛機。
當米格-23準備進一步觀察時,魯斯特的飛機一個俯衝,降到了二三十米高度,再次超低空飛行,不僅擺脫了米格-23,也擺脫了地面雷達的鎖定。
02
如果說之前的飛行,靠的是魯斯特謀劃縝密,那麼之後的飛行,幾乎全靠運氣。
米格-23跟丟後不久,地面雷達又發現了一個目標,這個目標不停向雷達證實:我是自己人。
雖然這個目標與魯斯特飛機的航向、高度都不一樣,但地面人員想當然地認為它們是同一個目標,這事也就到此為止了。
下午15時,魯斯特駕機到達了普斯科夫上空。
當時,普斯科夫郊區上空有很多飛機在進行飛行訓練,魯斯特的飛機闖進來後,誰也沒有注意到多了1架飛機。不僅如此,地面雷達還給所有參加訓練的飛機,分配了一個“我方”識別程式碼,魯斯特的飛機順利過關。
魯斯特繼續飛行,快接近托爾若克市時,他遇到了很多直升機。
原來,一天前,這裡發生了飛機相撞事件,當地出動了很多直升機參加搜救任務,魯斯特的飛機,與參加搜救任務的直升機,在飛行高度和速度上幾乎一樣,地面排程人員把它當成了搜救直升機,魯斯特再次順利過關。
魯斯特和他駕駛的飛機
當飛機接近莫斯科時,又恰逢莫斯科防空軍自動指揮系統因臨時檢修而關閉,趁著這個空隙,魯斯特順利闖入莫斯科並降落在了紅場。
他本來想降落在克里姆林宮的,但那裡地方太小,不適合飛機降落,於是退而求其次,降在瓦西里大教堂前。20多分鐘後,聞訊而來的克格勃人員,才將魯斯特帶走了。
穿紅衣服者就是魯斯特
以上便是“紅場飛機事件”的大致經過。
巧合太多,不可思議,以至於很多人懷疑這是一場陰謀:就像珍珠港事件是美國人自導自演的一樣,紅場飛機事件是戈爾巴喬夫夥同西德導演的,目的是打擊蘇聯軍隊中的保守勢力,推動蘇聯改革。
陰謀論是否成立,不是我們要說的重點,不過,戈爾巴喬夫確實是這個事件的最大受益人。
魯斯特被指控為犯有惡性流氓罪,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
在戈爾巴喬夫看來,這個事情是軍方故意搞出來的,目的就是讓自己出糗,打擊自己的威望。
領袖震怒,後果很嚴重。
自勃列日涅夫時代開始,蘇聯軍隊就是個獨立王國,誰也不能批評它。
但這次,戈爾巴喬夫不僅放任輿論抨擊軍方,還決定收拾一下這幫桀驁不馴的傢伙,讓他們知道誰才是老大。
一場政治風暴即將來臨。
03
5月30日,戈爾巴喬夫主持召開緊急會議,他嚴厲批評了國土防空軍,指出:“國土防空軍總司令部在這次事件中,表現出不可容忍的漫不經心的態度和猶豫不決,沒有采取戰鬥手段來制止入侵飛機的飛行······使世界上最強大的防空部隊蒙受了巨大的恥辱。”
就這樣,防空軍總司令科爾杜諾夫被拿下了。
國防部長索科洛夫不同意戈爾巴喬夫的決定,他拿出了一大推客觀理由,為科爾杜諾夫說情開脫,期間還出言不遜,說戈爾巴喬夫沒服過兵役,對軍隊不瞭解,最好不要對軍隊評頭論足。
索科洛夫的話讓戈爾巴喬夫更加怒不可遏。國土防空軍是受國防部領導,它出了漏子,你國防部沒有領導責任?戈爾巴喬夫直言:“國防部長索科洛夫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要求同樣解除索科洛夫同志的職務。”
蘇聯國防部長是貨真價實的國防部長,是蘇聯武裝部隊(內衛和克格勃部隊除外)的統帥,居然因為這麼一件小事就被拿掉了,讓與會者震驚不已。
索科洛夫
更讓軍方不爽的是,在戈爾巴喬夫的授意下,宣傳機構放任公眾批評軍方:每年投入成百上千億盧布的軍費,怎麼還會發生這種入侵事件呢?以前軍隊總是自吹自擂擁有先進武器和各種優勢,現在怎麼樣?
然而,這只是一個開始。戈爾巴喬夫的怒氣還在持續,無論是在公開場合還是在私下場合,他都一直指責軍隊。在這樣的主基調下,“紅場飛機事件”持續發酵。
科爾杜諾夫和索科洛夫被撤職後不久,又陸續有300多名軍官受到軍法審判,解職的解職,退休的退休,這些人大多是防空軍軍官。
瞧,這就是反對朕的下場
這些人只是戈爾巴喬夫整肅軍隊的第一刀,大動作還在後面。
截止1988年年底,戈爾巴喬夫共撤換了17名正、副國防部長、五大軍種司令、華約武裝部隊司令和參謀長、80% 的軍區司令,以及所有駐外叢集司令和艦隊司令,撤換比例比斯大林大清洗期間還高。
一向溫和的戈爾巴喬夫,為什麼對軍隊高層下這麼重的狠手?
紅場飛機事件,只是一個借題發揮的幌子,更深的東西隱藏在深處。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得捋一捋蘇聯軍隊和戈爾巴喬夫的恩怨。
誰不曾濃眉大眼
04
蘇聯軍隊尾大不掉,始於勃列日涅夫時代。
1964年10月,當赫魯曉夫在黑海邊享受秋日的晚風時,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內、謝列平、蘇斯洛夫等人發動政變,把老赫搞下了臺,事後大家共推勃列日涅夫當話事人,蘇聯進入了勃列日涅夫時代。
老赫為什麼下臺?改革太猛,得罪了既得利益者,尤其是得罪了官僚集團和軍方。
勃列日涅夫吸取了老赫下臺的教訓,極力拉攏官僚集團和軍方,加強和鞏固權力。
籠絡人,不外乎權和錢。
赫魯曉夫不是要搞幹部任期制和按比例輪換嗎?不搞了,幹部都幹到死為止,充分信任、充分放權。
赫魯曉夫不是要取消幹部特權嗎?不取消了,相反,要增加特權的種類,擴大享受特權的幹部範圍。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不搞清洗和迫害,官員貪汙腐敗,也很少丟官,一般批評教育了事。
這些政策,獲得了既得利益集團的一致擁護,勃列日涅夫本人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擁戴,威望日隆,權力日漸鞏固。
勃列日涅夫當政的18年,是蘇聯既得利益集團日子過的最安逸的時代,大家都對他感恩戴德,勃列日涅夫後來年老糊塗、不能履職時,大家都不願意他退休——上哪去找這麼好的領導去?
在既得利益集團中,軍方最受勃列日涅夫重視。
勃列日涅夫與軍方有很深的淵源,二戰時期他在軍隊中搞政工,後來又長期主管軍工、宇航和尖端武器生產,在軍隊和軍工體系內很有人脈。
1967年紅場閱兵
上臺後,勃列日涅夫為抓住軍隊,對軍事主管部門和軍工主管部門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在勃列日涅夫的支援下,蘇聯軍費節節攀升,軍方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最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工綜合體集團”。
“軍工綜合體集團”包括蘇聯軍隊,以及為軍隊服務的軍事工業、國防科技機構,總人數約有1100萬人,他們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有權優先得到最好的機器和裝置,有權從民用部門徵調所需東西,待遇也比其他部門高很多,而且沒有人敢批評他們。
為什麼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軍力能和美國匹敵?
瘋狂追加軍費投入,拿錢砸,短期內當然能立竿見影。
勃列日涅夫與尼克松
1979年,蘇聯軍費開支佔財政收入30%以上,1980年,蘇聯30%的工業生產、50% 的機器製造和金屬加工業用於軍事目的。
這種國家為軍隊服務的模式,都有點軍國主義的味道了。
總之,勃列日涅夫時代,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都安於現狀,都享受生活,然而穩定、祥和的表象之下,蘇聯社會隱藏了種種危機,積累了無數矛盾。
05
勃列日涅夫慷國家之慨,保住了自己的權勢,卻留給繼任者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
資源是有限的,利益集團的慾望是無限的,它們就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分裂,吸取、榨乾國家資源。
80年代蘇聯軍人家庭
80年代中期,蘇聯經濟日益惡化,日子越來越難過了,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此時,年輕的戈爾巴喬夫上臺了。
戈爾巴喬夫要搞改革,既得利益集團要維持現狀,矛盾很難調和。
這其中,軍方與戈爾巴喬夫的矛盾尤為突出。
戈爾巴喬夫認為,在核時代,戰爭已不能達到任何目標,蘇聯追加軍費、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沒有意義,只會加速拖垮自己的經濟,倒不如削減軍隊,控制軍備,把省下來的資源,投入經濟建設。
軍隊中的文藝活動
於是,戈爾巴喬夫調整了蘇聯的軍事戰略:從奪取軍事優勢,堅持進攻作戰,確保在核戰爭和常規作戰中奪取勝利,變成了放棄追求軍事優勢,只維持“合理足夠實力”,實行防禦性戰略,把軍事實力保持在足以擊退敵人進攻的水平。
通俗點理解,就是軍隊要瘦身,維持自保能力即可。
根據專業人士估計,蘇聯只需要發射400顆百萬噸級的核彈,或者拿出核武庫中10%~15%的核武器,就可以摧毀美國70%的工業,直接幹翻美帝。剩下的武器,多餘。
基於這個認知,戈爾巴喬夫決定對軍隊下手,措施就是削減軍費,削弱軍方權勢,打壓軍方影響力,推動國防經濟“軍轉民”,在軍隊領域開展“公開性”運動,破除軍事領域的神秘感和軍隊唯我獨尊的狀況,實施裁軍和軍控,銷燬核武器和中程導彈······
戈爾巴喬夫與里根簽訂《中導條約》
顯而易見,這些改革措施,刀刀都砍在了軍方的命脈上,引起了軍方強烈不滿。
軍方認為,經濟發展是政府的事,與軍隊無關,軍隊無需作出犧牲。
總參謀長阿赫羅梅耶夫元帥就聲稱:“我們做出了巨大犧牲才建成了第一流工廠,這些工廠絕不比美國的差,難道你願意命令它們停止製造武器而去生產煮飯鍋嗎?不!那只是空想。”
對於戈爾巴喬夫的軍事改革,軍方能拖就拖,消極對待。
戈爾巴喬夫無奈地感嘆道:改革的程序比我們最初想的更為艱鉅,一大堆社會問題的根源也比我們最初設想的更為根深蒂固。
這時候,紅場飛機事件的發生,為戈爾巴喬夫拿軍方開刀,提供了絕佳機會。
小遊戲《里根和戈爾巴喬夫》
撤了這麼多人,改革就能順利推進嗎?還是不能。
阻擋改革的不僅是這幾百名高階軍官,在他們的背後,有500萬軍隊和差不多同樣數量的軍工人員,戈爾巴喬夫無力與之抗衡。
漲薪加福利,人人歡喜,降工資裁員,人人罵娘。
勃列日涅夫當了好人,後面的人必須要當惡人。這就和康熙當了好人,雍正就必須當惡人一樣——有些債,遲早要還的。
【參考資料】
《蘇聯軍隊的瓦解》
《紅場降機事件始末》
《蘇聯改革與蘇聯軍方》
《專訪“紅場事件”主人公魯斯特》
《勃列日涅夫與蘇聯的解體》
《勃列日涅時期的“軍工綜合體集團”對蘇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