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習慣過兩個"新年",公曆元旦節和農曆春節。元旦節,其實在古代也是春節的代詞,春節才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只是民國初年,為了給新曆初始日"騰地方",才興起的叫法。不管怎麼稱呼什麼,兩個節日,在民間都俗稱"過年",只不過有新舊之別。
按照國家節假日規定,元旦是陽曆新年,只有一天假期,象徵性地放假,是企業單位年末收尾做總結打掃衛生的時候。其紀念意義和熱鬧程度,與春節陰曆新年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在民國初年,元旦的意義遠遠大於舊曆春節,是新生的民國政府最重要的節日,也是給當時的民眾啟迪心智、破除舊習的重要活動之一。辛亥之後,新政府大力推行西法陽曆,強行廢除舊式陰曆,著實下了不少功夫。
民國成立之後,新舊兩個新年並存自古至今,破舊立新最困難,最大的障礙就在思維模式變更。從辛亥起(1911),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1912年被確定為民國元年。作為首任大總統(臨時),孫中山向全國宣告,"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這就是民國元旦節的來歷。
雖然政體、國體變更了,清帝國倒臺了,但是民間數千年的生活習慣還沒有那麼簡單粗暴的改變過來。比如說,民國大力推行新式禮儀,明令廢除清朝實行的叩首、作揖、請安、拱手等舊式禮節,代之以鞠躬、脫帽、握手之禮,但是有民眾見到孫中山,還是要跪下磕頭,口稱"皇上""萬歲",孫中山對他解釋也不通,搞得哭笑不得,才知道改變民智任重道遠。
民國十八年(1929),在孫中山的故鄉廣東,有這樣一份公告,是地方政府釋出的《告民眾書》,其中提到,民國成立十七年了,一直使用陽曆,但在民間還是新舊雙歷並存,實際上是"表現出我國民眾沒有除舊換新的決心"。文告的中心意思,還是希望透過實行國曆(新曆),達到"絕滅帝王思想,破除迷信惡習,促進革新事業"的效果。
民間不接受元旦新年,百姓仍以春節為大之所以會有這樣一份公告的出臺,也是有背景原因的。
實際上,從民國四年(1915)開始,廣東省即開始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按照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倡導,從政府上下到教育機構,首先變更節日,不再過陰曆新年。地方規定,新曆元旦放假三天,當天會有地方行政長官(省長市長)對民眾新年致辭,組織學生遊行慶賀,臨街商鋪都要張掛春聯彩燈,營造全民喜慶氣象。作為舊曆的新年,被擱置一旁,正月裡照常上班,不再安排任何休假。
民國國曆元旦,既是新年"元旦節",又是"中華民國成立紀念日",社會各界達官顯貴、名流賢達都要聚集在一處,共同慶祝,機關、學校也會按例放假3日,國家希望透過這個方式,以上帶下,形成風氣,因此節日最初只限於機關團體的慶祝。但是"以食為天"的百姓,對這個不方便使用的新曆並不買賬,既然元旦代表新曆第一天,舊曆過年不能再叫"元旦",老百姓就自發把舊年過年稱為"春節",面對老百姓的固執行為,新成立的政府還有什麼辦法麼?
從民國二十年(1931)開始,地方政府發現表率效果並不好,老百姓我行我素,對這種既不方便又不實用的節日不感興趣,於是從政府開始竭力推行國曆,強迫民眾改變行為習慣,禁止舊曆"元旦",以傳統方式方式過國曆"元旦",同時查禁關於舊曆新年的黃曆售賣。
宣傳新曆不遺餘力,各種活動豐富多彩新曆當然有它的好處,陽曆一年十二個月,閏年年份和每月天數固定,不像陰曆逢閏年有十三個月,大月和小月經常變化,新曆在計時方面比較簡單便利,可以與國際接軌。但是它也有水土不服的弊端,比如在鄉民推算節氣和農事方面,就失去了陰曆的指導作用。
地方政府極力宣傳陽曆取代陰曆,無非是面對一個除舊佈新的時代,採取了"矯枉過正"的方式,透過強制性推廣讓新觀念深入人心,讓民眾從內心真正過渡到新社會。舊曆年作為封建帝制時代的代表,被廢除也是有徹底告別舊體制的重要意義。
政府則在元旦這一天檢閱舊年情況,打算新年計劃,標準的"辭舊迎新"。那時候的活動,並沒有吸引人氣、搞活經濟的想法,而是純粹的推行新思想。在元旦這一天,除了機關學校,所有的商鋪買賣家,也都要都張貼春聯,張燈結綵,停業3日以示慶祝,政府還要組織各種娛樂活動營造氣氛。
地方政府會在這一天舉行民眾大會,行政長官向市民行禮,發表新年演說,帶著大家喊口號,進行街面巡行,各沿街店鋪懸掛國旗,民眾們相互寄送賀年片,互致敬禮。比如膠澳時代的青島,不同的機關團體都有不同的慶祝方式,社會名流遺老遺少們會開展聚會,地方商界則以遊行的方式慶賀,教育界則會請知名人士進行演說。
除了集體活動,民間還有各種文娛賽事助興,比如籃球、足球等活動,晚上還有戲劇、猜謎、歌樂、雜技、電影等各項遊藝助興由於政府的不懈努力,城鄉居民這才逐漸接受"元旦"節,國曆的概念也才漸人人心。
元旦不忘愛國教育,歸還青島廢除二十一條寫進春聯春聯原本是舊曆年張貼的東西,也被民國政府挪到了新年伊始,在元旦日所貼的春聯中,賦予了很多新思想,特別是一些愛國人士所貼的春聯,能夠反映當時的民心所向和時代特徵。
如在民國十一年(1922),山東、河南、廣東、福建、湖北、九江、天津等幾大商界社團,聯合釋出元旦倡議,除了希望社會全體都遵循新曆,還請各商號準備春聯張貼,"上書'太平洋會議'、'力爭外交'、'否認有直接交涉,反對四國協定'、'無條件歸還青島,棄廢二十一條'、'本號良心救國,不買賣劣貨'等字條,貼於門首,以表商界決心愛國之誠意"。內容則與當時的時事密切相關,展示民眾心聲,成為愛國的宣傳陣地。